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6-28
基础研究
变形链球菌SBR经颌下腺免疫小鼠后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和白介素-5表达变化
卢志山,姜广水,吴益华,刘浩,孙继军
口腔医学. 2004, 24(3):  129-131. 
摘要 ( 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涎腺免疫接种后局部免疫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以变形链球菌SBR作为亚单位疫苗经颌下腺注射免疫BALB/C小鼠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接种后颌下腺内神经生长因子和白介素 5的表达。结果 免疫接种之后 ,小鼠颌下腺内神经生长因子和白介素 5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变形链球菌SBR在涎腺作局部免疫接种 ,可诱导抗体应答 ,促进免疫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进一步增强涎腺的免疫功能和分泌功能。
临床报道
成人反牙合畸形双重牙列修复
何福明,刘丽,李乐乐,曾健
口腔医学. 2004, 24(3):  131. 
摘要 ( 3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研究
磷酸三钙与珊瑚羟磷灰石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张秀白,刘宏伟,刘兴文,李毅
口腔医学. 2004, 24(3):  132-134. 
摘要 ( 3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磷酸三钙 (TCP)、珊瑚羟磷灰石 (CHA)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为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牙周组织缺损提供依据。方法 将骨髓基质细胞分别与TCP、CHA复合体外培养 ,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矿化能力测定。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能在TCP、CHA上贴附、生长 ,其增殖功能不受影响 ,矿化能力亦无明显变化。结论 TCP、C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研究。
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口的解剖定位
高燕,凌均棨
口腔医学. 2004, 24(3):  135-136. 
摘要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寻找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MB2 )根管口的定位规律。方法 收集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共 5 5 0颗。根管显微镜 (DOM)下探查根管口 ,拍摄髓底图片 ,测量髓底一系列参数 ,分析MB2根管口定位规律。结果 DOM下MB2发现率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 78.2 4 %和 4 1.32 %。MB2根管口位于MB P根管口连线的近中 ,与该连线的垂直距离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 0 .6 6mm和 0 .6 3mm ;距近颊根主根管 (MB)根管口距离分别为 1.32mm和 1.2 1mm。结论 建议临床医生在探查上颌磨牙髓底时 ,可在MB P根管口假想连线的近中、距其 0 .5~ 1.0mm ,距MB根管口 1.0~ 2 .0mm ,使MB MB2根管口间假想的、微凸向近中的弧形连线与近中边缘嵴平行处寻找MB2根管口。
颈神经丛的组织化学研究
吴煜农,邱蔚六,张志愿,张陈平,傅涵冰
口腔医学. 2004, 24(3):  137-139. 
摘要 ( 3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拟确定颈丛及其分支是否含有运动神经轴突 ,从而探讨根治性颈清扫术后肩 (胛 )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并提出改良颈清扫术术式 ,以保存术后正常的肩功能。方法 通过AchE组织化学染色法对颈丛C2~C4及其相关分支的神经纤维进行鉴定。结果 颈丛C2~C4均含运动神经轴突。 6 6 .6 7%的病例至少有 1根以上。颈丛近根部AchE染色呈阳性 ,4 5 .4 5 %颈丛斜方肌支含运动神经轴突 ,颈丛肩胛提肌支及头夹肌的分支均含有运动纤维。结论 颈丛可作为斜方肌的一个运动神经支配来源。颈清扫术中保留颈丛到斜方肌的支配和行颈丛肩胛提肌支副神经移位吻合可较好地恢复术后斜方肌的功能。
洞型制备和充填材料对牙齿抗折强度影响的离体牙实验研究
黎远皋,林佩芬,王春生
口腔医学. 2004, 24(3):  140-141. 
摘要 ( 4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不同洞型及充填材料对牙齿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 将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制备不同洞型并用不同材料进行充填 ,电子力学测试机加压测试牙体抗折强度及折裂方式 ,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洞型及充填材料对牙齿折裂有显著影响。结论 牙体缺损程度及充填材料类型是影响牙折的主要因素之一。
Ⅰ型胶原凝胶/BMSCs复合体修复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武和明,邢树忠,张晓旻
口腔医学. 2004, 24(3):  142-144. 
摘要 ( 4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细胞 (BMSCs) /Ⅰ型胶原凝胶复合体修复颅骨骨缺损的情况。方法  2 0只兔颅骨上分别制作一直径 1.5cm圆形全层骨缺损。其中 8只抽取骨髓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 ,细胞与Ⅰ型胶原凝胶复合制成复合体 ,修复颅骨缺损为 1组 ;8只单纯以I型胶原凝胶修复为 2组 ;4只不修复 ,为空白对照 (3组 )。术后 8周处死全部兔 ,观察骨修复面积 ;组织学观察骨修复情况 ;测量修复骨灰重与湿重及比例。结果 骨缺损部被新生骨及纤维结缔组织所覆盖 ,1组骨修复面积多于 2组 ,2组多于 3组。组织学观察见缺损边缘有新骨形成 ,但 1组中间部分亦有成骨 ,新骨生成均明显多于 2、3组。修复骨灰重与湿重比显示 1组骨量及钙化高于 2组、3组。结论 Ⅰ型胶原凝胶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外基质 ,复合骨髓基质细胞修复骨缺损。
临床报道
左鼻孔内萌出多生齿1例
赵德生,贾玉洪
口腔医学. 2004, 24(3):  144. 
摘要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研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豪,张水龙,张梅,曹之强,许励
口腔医学. 2004, 24(3):  145-147. 
摘要 ( 4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 (口腔白斑 )及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 10例正常口腔黏膜、30例口腔白斑、10例口腔鳞癌分别检测iNOS的表达。结果 iNOS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白斑、口腔鳞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0、6 6 .7%、80 .0 % ,各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由iNOS诱导产生的一氧化氮 (NO)可能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报道
Pierre-Robin综合征1例
杨寿康,刘劲松,孙国良
口腔医学. 2004, 24(3):  147. 
摘要 ( 4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无牙颌患者不同垂直距离时下颌位置的研究
白乐康,胡燕萍
口腔医学. 2004, 24(3):  148-150. 
摘要 ( 4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无牙颌患者不同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及髁状突的位置变化。方法 对无牙颌患者制作不同高度 (H-2 、H-6、H-10 )全口义齿 ,在头颅定位下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 ,比较分析SND、GoGn -SN、ANB、SL、SE测量值与垂直距离间的关系。结果 从H-2 到H-10 位SND、SL值呈逐渐增大 ,GoGn -SN、ANB值呈逐渐减小趋势。SE值从H-2 到H-6位时亦呈增大趋势 ,而在H-10 位时SE值明显减小。结论 随垂直距离减小 ,下颌骨颏部向前上、髁状突向后发生旋转移位。当垂直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时 ,下颌骨可能发生整体前移 ,而并非是髁状突继续向后移位。
临床报道
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管理
尹美女,施更生,戴淑真
口腔医学. 2004, 24(3):  150. 
摘要 ( 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牙间隔骨外科改建加速尖牙移动的临床疗效评价
龚昕,袁晓,稽国平,曹惠菊,沈刚
口腔医学. 2004, 24(3):  151-153. 
摘要 ( 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牵引装置牵引牙周韧带加速尖牙的移动。方法 选取临床上需拔除第一双尖牙后退尖牙的双颌前突正畸患者 13例 ,共 2 2颗尖牙 ,拔除第一双尖牙的同时 ,配合牙槽骨小手术 ,削弱尖牙远中移动的骨阻力 ,放置自制的牵引装置 ,牵引尖牙向远中的拔牙间隙 ,尖牙后退之前和之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和牙片。结果  2 2颗尖牙在 3周内后退移动 6 .2 7mm ,第一磨牙近中移动 0 .84mm ,患者无明显疼痛。放射学检查显示 :尖牙的牙根吸收少 ,在牵张过程中和牵张后 ,在尖牙近中的牙周韧带中有新骨产生并迅速改建 ,牵张后 3个月牙槽骨逐渐成熟 ,已不能区分新旧牙槽骨。结论 通过牵引牙周韧带3周内完成尖牙的后退移动 ,尖牙的牙根吸收少 ,磨牙的支抗丧失少 ,患者无明显疼痛 ,临床应用安全。
NPHA/BMP复合物在盖髓治疗中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
马建军,刘国惠,高秀云,邓丽,高翠云
口腔医学. 2004, 24(3):  154-156. 
摘要 ( 4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寻找一种在牙髓病治疗中能保存活髓的理想的盖髓剂。方法 采用天然型网孔羟基磷灰石 (NPHA) ,与骨形成蛋白 (BMP)组成NPHA/BMP复合物。动物实验 :以该复合物进行家兔肌内植入实验 ,以及羟基磷灰石 (HA)、NPHA分别植入家兔胫骨内的成骨效应实验。临床观察 :选择口腔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用NPHA/BMP]10 0例 ,10 4颗牙 ;对照组 [用Ca(OH) 2 ]6 0例 ,6 0颗牙 ,分别进行盖髓治疗。结果 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证实 :NPHA植入肌肉未见诱导幼稚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成骨作用 ,生物相容性良好。NPHA/BMP复合物植入肌肉内 ,见明显新生骨形成 ,新生骨成长活跃且与材料呈直接界面 ,NPHA植入胫骨内观察无免疫排斥反应 ,其成骨量多于致密性羟基磷灰石。临床观察 1年随访结果 :NPHA/BMP复合物的盖髓成功率优于氢氧化钙。结论 NPHA/BMP复合物 ,生物相容性良好 ,具有传导和诱导成骨功能 ,是较理想的盖髓剂。
临床报道
甲硝唑粉治疗急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
李跃仙,李新芬
口腔医学. 2004, 24(3):  156. 
摘要 ( 3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中眼心反射的观察
杨庆福,王凡,李静平,应凯,徐美丹
口腔医学. 2004, 24(3):  157-158. 
摘要 ( 3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发生的眼心反射。方法 在全身麻醉下施行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脉搏及心电图变化 ,记录眼心反射的发生次数。结果  6 5例受术者发生眼心反射 2 7例 ,发生率达 4 1.5 %。结论 细致的手术及手术野注射含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可以减少眼心反射的发生。
铸造多根桩修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临床观察
刘根娣,孙永瀛
口腔医学. 2004, 24(3):  159-160. 
摘要 ( 3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用铸造多根桩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或全缺损的磨牙临床效果。方法 对牙周组织健康、牙根形态正常、根管充填基本到位、牙体广泛缺损或全缺损的磨牙 ,按牙冠缺损的程度 ,用金刚砂车针制备根管 ,制作塑料根桩 ,预备核外型 ,取模、包埋 ,铸造桩核 ,制作全冠。结果 治疗 2 98例患者 ,共 331颗牙 ,通过 1~ 6年的临床随访观察 ,2 97颗牙修复体完好 ,咀嚼功能良好 ,治愈率达 98.8%。结论 以铸造多根桩修复大面积缺损或全缺损的磨牙 ,有利于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
根管治疗期间疼痛原因的探讨和预防
刘正秋,徐定南
口腔医学. 2004, 24(3):  161-162. 
摘要 ( 4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牙齿根管治疗期间疼痛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 39例患者的 4 1颗因牙髓炎而进行根管治疗的牙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根管内封入消毒药物甲醛 (FC)可导致期间痛 ,改用氢氧化钙牙胶尖则可解除。结论 根管内封具有挥发性药物FC可以引起根管治疗期间疼痛。
3种暂时冠桥修复材料的临床应用研究
于勇,章非敏,陆支越
口腔医学. 2004, 24(3):  163-165. 
摘要 ( 4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 3种暂时冠桥修复材料临床使用性能及其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分别采用PerfectTEMPII暂时冠桥修复材料、预成聚羧酸酯甲冠和丙烯酸自凝塑料制作暂时冠桥。暂时冠桥戴入后即刻及戴入后2周分别评价其边缘完整性、颜色匹配、表面染色、疼痛 /敏感、牙龈状况、牙龈指数和牙周指数。结果 各组暂时冠桥的边缘完整性、疼痛 /敏感、牙龈指数和牙周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颜色匹配、表面染色、牙龈状况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采用PerfectTEMPII暂时冠桥修复材料和预成聚羧酸酯甲冠制作暂时冠桥部分指标优于丙烯酸自凝塑料。
临床报道
松风SWIFT-TEMP临时冠桥材料在固定修复中的应用
童信生
口腔医学. 2004, 24(3):  165. 
摘要 ( 3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口腔颌面部骨折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黄林江,王海花,阮土耿
口腔医学. 2004, 24(3):  166-167. 
摘要 ( 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临床观察应用微型钛板作骨内坚固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情况。方法 根据自 1997— 2 0 0 2年收治的 36 0例口腔颌面骨折 (下颌骨骨折 15 2例 ;上颌骨骨折 6 8例 ;上下颌骨联合骨折 14 0 ,其中伴有颧骨颧弓骨折 6 1例 )进行微型钛板或小型钛板作骨内坚固内固定术。结果 多数病例能达到一期愈合 ,仅 2 2例伴有并发症。结论 钛板骨内坚固内固定具有良好的效果 ,术后面颌畸形得以改善 ,咬合功能恢复。
双轨式磨牙远移器矫治牙列拥挤
姜世同,王作君,田洪深,钟明红,张卢瑞
口腔医学. 2004, 24(3):  168-170. 
摘要 ( 4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制一种支抗力强 ,可使上、下颌第二或第一磨牙同时等量或不等量后移 ,不需要特殊配合即能产生理想磨牙后移效果的口内力矫治装置 ,用于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矫治。方法 选择牙弓拥挤量在 4~ 8mm的患者 ,利用自行研制的双轨式磨牙远移器 ,推上、下颌第二磨牙向远中移位。当第二磨牙后移到位时 ,利用第二磨牙稳定装置 ,稳定第二磨牙并牵引第一磨牙向远中移位。当第一磨牙后移到位时 ,再依次后移第二、第一前磨牙及尖牙等 ,直至拥挤解除 ,牙齿排列整齐。结果 经 33例牙列轻、中度拥挤患者临床应用观察 ,单颗第二磨牙最大后移量达 7mm ,单个牙弓长度最大增量 11 4mm。并实现了上、下颌 4颗第二或第一磨牙同时后移。经头颅侧位片测量证实 ,支抗牙无明显唇倾 (P >0 0 5 )。结论 双轨式磨牙远移器是一种不依赖患者特殊配合即能产生快速、高效、整体磨牙后移效果的口内力装置。
专栏论著
自蚀预处理剂与羟基磷灰石间化学吸附的研究
孙雪梅,傅柏平
口腔医学. 2004, 24(3):  171-173. 
摘要 ( 4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自蚀预处理剂与羟基磷灰石 (HA)间的化学吸附机制。方法 将自蚀预处理剂SyntacPrimer和ResulcinAquaPrimeA +B分别与HA颗粒在室温下反应 4 8h后 ,真空干燥。预处理剂、HA和两者反应物分别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 ,并做差谱。结果 反应物与相应预处理剂的红外光谱做差减后 ,预处理剂的特征谱带仍然存在。SyntacPrimer的反应物与HA或SyntacPrimer的差谱中出现了羧酸盐的特征谱带 ,ResulcinAquaPrimeA +B的反应物与HA的差谱中 ,P—O-的特征谱带替代了磷酸酯中P—OH的特征谱带 ,且两者反应物图谱与HA图谱的差谱均出现HA的—OH的特征谱带和—COOH中—OH的特征谱带。结论 自蚀预处理剂与HA间存在脱钙和化学吸附作用。
Er,Cr:YSGG激光制备对牙体抗剪切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延梅,王秀侠,艾红军
口腔医学. 2004, 24(3):  174-177. 
摘要 ( 4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Er,Cr:YSGG激光与传统高速手机两种切割方法对牙体抗剪切强度的影响 ,分析Er,Cr:YSGG激光是否可以提高牙面的黏结强度。方法 选取新鲜离体牛上中切牙 4 6颗 ,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Er,Cr :YSGG激光和高速手机切割牙体。通过分组对照 ,进行抗剪切强度实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及X线衍射分析。结果 Er,Cr:YSGG激光组的抗剪切强度高于高速手机组 (P <0 .0 0 1) .扫描电镜下观察 ,激光组的牙体表面清洁、粗糙 ,无玷污层存在 ,牙本质小管口开放 ,无裂化、熔融等热损伤迹象 ;能谱分析与X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 ,两组样本在表面成分、结构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Er,Cr:YSGG激光制备牙体不会引起牙体组织成分及结构的改变 ;Er,Cr:YSGG激光制备后的牙体抗剪切强度高于高速手机制备后的牙体 ,Er,Cr:YSGG激光制备牙体可以提高牙体的黏接强度。
临床报道
软腭皮脂腺囊肿1例
陈霞,林峰,陈仰望
口腔医学. 2004, 24(3):  177. 
摘要 ( 3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的研究进展
周鑫才,李祖兵
口腔医学. 2004, 24(3):  178-179. 
摘要 ( 4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 2能诱导骨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不同的剂量、不同的部位等因素对重组人骨形成蛋白的成骨能力不同。
牙本质脱敏剂在活髓牙制备体上的应用
李苗健,莫三心
口腔医学. 2004, 24(3):  180-182. 
摘要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述活髓牙制备后涂擦脱敏剂的必要性及涂擦脱敏剂后对修复体固位力的影响 ,旨在引起对保护活髓牙的重视 ,减少修复后牙髓炎的发生率和为临床选择脱敏剂和黏结剂提供依据。
临床报道
保存磨牙残冠残根99例
郭大红,李峰
口腔医学. 2004, 24(3):  182. 
摘要 ( 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实践
周围面神经损伤显微修复的临床研究
陈昕昳,陈邦灯,郑平
口腔医学. 2004, 24(3):  183-184. 
摘要 ( 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面神经损伤后行显微外科技术作面神经修复的手术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面神经缺损 <3mm ,能无张力直接拉拢缝合者行束组膜缝合法 ;对 >3mm无法拉拢者 ,则施行神经移植 +束组膜缝合法。结果  4 1例患者有37例术后 1年获得随访疗 ,效优者占 5 1 4 % ,良占 4 0 5 % ,差占 8 1% ,优良率达到 91 9%。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用于面神经损伤修复优良率高。
腮腺肿瘤301例发病情况的统计分析
丁熙,朱形好,郑顺友,朱海华
口腔医学. 2004, 24(3):  184-186. 
摘要 ( 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根据WHO 1991年修订的涎腺肿瘤组织病理学新分类标准分析腮腺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我科收治的 301例腮腺肿瘤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01例腮腺肿瘤中以上皮性肿瘤为主 ,占89 .7% ,良性肿瘤占绝大多数。其中腺瘤发病居首位 ,其次是腮腺癌。腺瘤中以多形性腺瘤占绝大多数 ,腮腺癌中以黏液表皮样癌最多见 ,其次是腺样囊性癌 ,腺泡细胞癌及恶性混合瘤。结论 涎腺肿瘤分类新标准对于临床及病理医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腮腺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非常规拔牙矫治设计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刘彦,罗颂椒,郑翼
口腔医学. 2004, 24(3):  186. 
摘要 ( 3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常规拔牙矫治错牙合畸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  2 1例正畸患者 ,其中拔除第一磨牙者12例、上中切牙者4例、侧切牙者4例 ,1例中切牙松动脱落 ,行正畸矫治。结果 平均矫治时间 12~ 26年,矫治效果满意。结论 非常规拔牙的正畸患者 ,通过对其个体化矫治 ,可达满意效果。
无冠桥微创修复技术应用
马惠萍,李新春
口腔医学. 2004, 24(3):  187-188. 
摘要 ( 4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无冠套固定桥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用微型气动弯头手机和特制钻头在缺牙两侧基牙近远中面钻孔。将专用钛合金冠内固位体黏接在基牙邻面上 ,制取精确印模 ,灌制带专用固位体代型的工作模型 ,铸造抗力桥架并烤制人造瓷牙制作固定桥 ,并将此固位体用于固位条件不良的全冠、桩冠、种植义齿的辅助固位。结果 共制作 188例各类固定修复体 ,其中无冠式固定桥 98例 ,配合全冠制作的固定桥 6 2例 ,桩冠 2 0例 ,人工种植牙 1例 ,全冠 7例 ,6例无冠式固定桥发生松动脱落。结论 此种修复方法具有磨牙少、省时简便等优点。也可用于辅助固位。
三维CT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
王永盛
口腔医学. 2004, 24(3):  188-189. 
摘要 ( 3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三维CT在颌面部骨折中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我院 15例颌面部骨折病例的三维CT扫描重建成像分析 ,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三维CT能清楚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 ,其显示的骨折程度、范围、移位方向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 三维CT是颌面部骨折治疗中有效、直观的辅助检查方法。
两种根管冲洗的临床效果比较
徐建萍,姚宁,吴燕平
口腔医学. 2004, 24(3):  189-190. 
摘要 ( 3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临床对比评价根管超声冲洗的效果。方法 选择慢性尖周炎根尖无破坏的下颌前牙 80颗 ,随机分为超声冲洗组和注射器冲洗组 ,用改良双敞法预备根管后 ,两组用不同的冲洗方法冲洗根管 ,用 2 0ml 2 0g/LNaOCl最后冲洗根管 ,记录患者根管预备后疼痛的程度。结果 超声冲洗组的临床急性反应低于注射器冲洗组 (P <0 .0 5 )。结论  2 0g/LNaOCl根管超声冲洗的效果比注射器冲洗效果好。
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临床观察
全苗
口腔医学. 2004, 24(3):  190-191. 
摘要 ( 3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2 5 5例健康成人早期牙周病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六味地黄丸组 (实验组 ) 135例 ,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12 0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37% ,对照组 82 .5 % ,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6 8,P <0 .0 5 )。结论 六味地黄丸在牙周炎治疗中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盖髓剂用于乳磨牙深龋412例临床疗效观察
王吉成
口腔医学. 2004, 24(3):  191-192. 
摘要 ( 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 3种不同盖髓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患者 4 12例 ,计 4 12颗乳磨牙。随机分为抗生素激素治疗组、氢氧化钙碘仿治疗组和氧化锌丁香油治疗组。乳磨牙活髓切断后分别放置不同的盖髓剂 ,充填对比分析 3组药物疗效。结果 抗生素激素组和氢氧化钙碘仿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抗生素组和氢氧化钙碘仿组与氧化锌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抗生素激素盖髓剂和氢氧化钙碘仿盖髓剂用于乳磨牙活髓切断盖髓治疗 ,疗效优于氧化锌丁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