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28
述评
牙周微生态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段胜仲
口腔医学. 2021, 41(7):  577-582. 
摘要 ( 2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牙周微生态失衡与牙周病以及许多全身系统性疾病关系密切。该文就牙周炎和牙周微生态失衡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简要回顾。近年来牙周炎与这些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已经被确立。目前牙周炎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一定的数据支持,但是尚需进一步完善,而且牙周炎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待建立。已有一些数据支持牙周微生态失衡在除了脑卒中之外的其他几种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来全面解析牙周微生态失衡的关键作用和机制。这些研究将为口腔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联合防控提供证据和思路。
基础研究
Taz及Runx2在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发育中的表达研究
张冰 徐欣
口腔医学. 2021, 41(7):  583-587. 
摘要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具有PDZ结合基序的转录辅激活物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 ,Taz)、Runt相关转录因子2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在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Taz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及二者相互关系。方法 获取牙胚各发育时期的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Taz、Runx2的表达与定位。结果 Taz在蕾状期、帽状期及钟状早期的口腔上皮及间充质中均有阳性表达。随着牙胚的发育,Taz在钟状早期时表达最强,可见在内釉上皮层、外釉上皮层、中间层及牙囊中均呈现Taz的强阳性表达。Taz在出生后的成牙本质细胞及前期牙本质中的表达呈阳性,在成釉细胞中的表达随着釉质的矿化而逐渐减弱。Runx2在牙胚早期发育的各时期具有表达的特异性,在蕾状期及帽状期可见Runx2在口腔上皮及间充质中的阳性着色,在钟状早期Runx2除了口腔上皮及间充质的阳性表达外,在内釉上皮层、中间层、牙乳头及牙囊中也呈现阳性的表达;在出生后分泌期的成牙本质细胞中Runx2呈阳性表达,随着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Taz在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发育中呈现特异性表达,推测Taz可能是牙齿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Taz与Runx2的表达与定位相似,二者在调控牙齿发育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高压氧对糖尿病型牙周炎牙龈细胞凋亡及凋亡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
陈铁楼 许兵 郭梓琰 张新海 马丽婷 王世锋 陈骏 刘进 方以群
口腔医学. 2021, 41(7):  588-593. 
摘要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对糖尿病型牙周炎(diabetesassociated periodontitis, DAP)牙龈组织细胞凋亡及凋亡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DAP患者60例,其中20例予以0.25 MPa HBO治疗2周,20例予以牙周洁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SRP)治疗,20例予以HBO+SRP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PLI、SBI、GI、PD、AL,用HE染色、TUNNEL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牙龈细胞凋亡,免疫组化(IHC)检测牙龈组织IL1β、TNFα、PGE2、Caspase3表达。结果 治疗后1个月时HBO组、SRP组、HBO+SRP组SBI、GI、PD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牙龈上皮层和固有层细胞凋亡数量和凋亡细胞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降低,牙龈组织IL1β、TNFα、PGE2及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治疗后1个月时HBO+SRP组SBI、GI、PD、AL及牙龈细胞凋亡指数与HBO组和SRP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牙龈组织IL1β、TNFα、PGE2、Caspase3表达比HBO组和SRP组降低。IL1β、TNFα、PGE2主要阳性细胞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Caspase3 阳性细胞为上皮基底细胞、棘细胞。结论 HBO可显著降低DAP患者牙龈组织中IL1β、TNFα、PGE2含量,减少牙龈组织中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HBO联合SRP疗效更好,可维持1个月以上。
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潘菁 曹子蔚 管贇 蒋备战
口腔医学. 2021, 41(7):  594-598. 
摘要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 rich fibrin,iPRF)对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human 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hSCAP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提取液(injectable platelet rich fibrin extract,iPRFe)生长因子的含量;CCK8、Transwell实验、茜素红染色分别检测iPRFe对hSCAPs增殖、迁移、矿化诱导的影响;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与成骨/成牙向分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iPRFe中可检测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iPRFe能促进hSCAPs的增殖,且在1/4×浓度时hSCAPs增殖效果最佳;1/4×浓度的iPRFe对hSCAPs的迁移和矿化也有明显的促进效果;iPRFe还可明显促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 mRNA的表达(P<0.05)。结论 iPRF能够促进hSCAPs的增殖、迁移和矿化,有望为牙髓再生提供可能。
不同渗透时间对窝沟封闭边缘封闭性能的影响
周红艳 张晓旻 曹灵 王珏 梅予锋
口腔医学. 2021, 41(7):  599-602. 
摘要 ( 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窝沟封闭剂渗透时间对窝沟封闭边缘微渗漏、渗透程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取离体牙50颗,随机分成5组,每组10颗,每个样本咬合面窝沟处行窝沟釉质成形术,然后酸蚀,冲洗干燥。组1~组5直接涂布封闭剂,组1即刻固化,组2~组5分别停留15 s、30 s、45 s和60 s后光照固化。采用1%亚甲蓝浸染法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封闭剂与牙面间的密合程度及封闭剂的渗透程度。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观察即刻组及30 s组窝沟封闭剂牙齿交界面的树脂形成情况。结果 窝沟封闭剂牙面停留30 s及以上组的窝沟封闭剂渗透程度显著优于其他渗透时间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显示即刻组及30 s组树脂突明显,排列密集,清晰规则。结论 光照前封闭剂涂布后可适当停留30 s。
临床研究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周芷萱 朱宪昕 杨益 江飞
口腔医学. 2021, 41(7):  603-607. 
摘要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图像分析上颌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缺牙患者翼上颌区骨量差异,为临床能否将翼上颌区种植技术作为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用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种植术前检查者中上颌一侧游离端缺失至前磨牙且骨高度低于5 mm、另一侧非游离端缺失且未曾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者的锥形束CT数据(共26例),测量翼上颌区牙槽骨在缺牙侧与非缺牙侧宽度、高度、翼突高度和体积的差异。结果 除翼突高度外,翼上颌区骨宽度、高度及体积均因上颌后牙缺失而显著减少(P=0.000),其中游离端缺失侧和非游离端缺失侧骨宽度分别为(6.11±1.05)mm、(6.81±0.99)mm,骨高度分别为(15.16±1.39)mm、(16.73±1.44)mm,体积分别为(388.84±81.26)mm3、(465.85±91.98)mm3。结论 上颌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缺牙患者翼上颌区骨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仍可在该区域倾斜植入种植体,配合近中短种植体或基牙完成上颌后牙游离端缺失种植修复。
矢状向颌骨关系对全口重建颌位关系及排牙指导的初步研究
熊倩 吴珺华
口腔医学. 2021, 41(7):  608-613. 
摘要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Ⅰ、Ⅱ、Ⅲ类颌骨关系患者面部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差异,为咬合重建或无牙颌患者修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9月至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患者,共计329例。根据ANB大小分为Ⅰ类(2°~5°)、Ⅱ类(>5°)和Ⅲ类患者(<2°);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大小分为高角型(>32°)、均角型(22°~32°)和低角型(<22°)。对其进行面部软、硬组织高度、角度及比例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①总人群中Ⅰ、Ⅱ、Ⅲ类患者共有22个测量值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前下面高(ANSMe)满足Ⅲ类患者>Ⅰ类患者>Ⅱ类患者。②在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中,Ⅰ、Ⅱ、Ⅲ类患者仍有11个测量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ANSMe与其余测量值均具有相关性,其中患者关节点到髁顶点的距离(ArGn)与ANSMe的相关系数|r|Ⅰ=0.839,|r|Ⅱ=0.732,|r|Ⅲ=0.806,均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Ⅰ、Ⅱ、Ⅲ类颌骨关系患者的面部测量值具有差异性,修复治疗时应该把颌骨关系作为考量之一。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辅助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评价
张春辉 林晓萍 靳赢 郭建茹 查建鑫 董娜
口腔医学. 2021, 41(7):  614-617. 
摘要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和比较冠向复位瓣术单独或联合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治疗Miller Ⅰ类或Ⅱ类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临床上选取Miller Ⅰ类或Ⅱ类牙龈退缩且有意愿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分为试验组(冠向复位瓣术联合PRF)、对照组(冠向复位瓣术)。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记录牙周探诊深度、角化龈宽度、牙龈退缩深度以及根面覆盖率,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6个月检查临床指标牙龈退缩深度、角化龈宽度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间角化龈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2组间牙周探诊深度、牙龈退缩深度、根面覆盖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时,2组中的牙周探诊深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两种方法对MillerⅠ、Ⅱ类牙龈退缩的治疗均有效,辅助应用PRF可增加术后角化龈宽度,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两种排龈方法排龈效果的数字化分析
杨贝贝 郜珍燕 安虹 王丽媛
口腔医学. 2021, 41(7):  618-622. 
摘要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数字化分析比较半导体激光排龈及单线排龈法的临床排龈效果,即排龈疼痛度分析以及对游离龈龈沟宽度(sulcus width,SW)和牙龈退缩量(gingival recession,GR)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行固定修复的患者42例,共计52颗患牙,随机分为半导体激光排龈组及单线排龈组,选择26颗正常牙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VRS疼痛数字分级法,评估两种排龈法疼痛度;采用3Shape扫描仪制取排龈前及排龈后即刻、1周、6周的数字化模型,在geomagic qualify 2014软件中,分析比较两种排龈法排龈后SW、GR0、GR1、GR6。结果 半导体激光排龈组疼痛度低于单线排龈组(P<0.05);半导体激光组SW颊=(0.394 2±0.087 3)mm、SW腭=(0.397 4±0.086 8)mm,大于单线排龈组SW颊=(0.322 8±0.057 3)mm、SW腭=(0.306 0±0.050 6)mm(P<0.05);半导体激光组GR0=(0.342 5±0.027 9)mm、GR1=(0.162 5±0.056 9)mm、GR6=(0.239 3±0.020 6)mm大于单线排龈组GR0=(0.273 0±0.018 7)mm、GR1=(0.145 9±0.030 8)mm、GR6=(0.162 5±0.015 9)mm(P<0.05)。结论 半导体激光排龈疼痛度较低,单线排龈法及半导体激光排龈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龈沟宽度,但二者均会导致永久性龈退缩,且半导体激光排龈后牙龈退缩量较单线排龈法大,故针对厚龈型牙龈建议使用单线排龈。但对于疼痛较为敏感的患者,也可考虑使用激光排龈。
舌肌功能训练对舌后缩的无牙颌患者修复效果的初步研究
张超 王栋 李玥 张红 袁颖
口腔医学. 2021, 41(7):  623-626. 
摘要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舌肌的功能训练是否能改善舌后缩的程度并提高下颌全口义齿的固位效果。方法 选择30例舌后缩的无牙颌患者,按照生物功能性修复系统(biofunctional prosthetic system, BPS)的标准流程为其制作全口义齿,并在下颌义齿前牙区唇侧基托的磨光面制作3个底为5 mm、高为2 mm的树脂突,间隔为10 mm。舌肌功能训练为:嘱患者在早、中、晚餐前及睡前用舌尖舔下颌义齿唇侧基托磨光面上的树脂突,每次维持3 s后放松,10~12次/min,每次10 min,连续训练2周。结果 舌肌功能训练后,舌尖至下颌前牙区牙槽嵴顶的距离从训练前的(28.2±5.8)mm缩小为(18.1±7.3)mm;患者对固位满意度的评分从训练前的7.2±1.1增加至8.1±1.4,训练前后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舌肌功能训练可以改善舌后缩的程度并提高患者对下颌全口义齿固位的满意度。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颜冬 施雨佳 葛悦 包涵 谢宁 朱宪春
口腔医学. 2021, 41(7):  627-630. 
摘要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之间的位置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取76例正在进行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以PP平面为参考平面,在正中矢状面上定义以下三个测量水平,此三个水平均与PP平面平行。N水平:鼻腭孔高度水平;R水平:上颌中切牙牙根根尖高度水平;I水平:切牙孔高度水平。定义以下测量项目:N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NT);R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RT);I水平切牙管唇侧牙槽骨板厚度(IT)。N水平切牙管宽度(NW);R水平切牙管宽度(RW);I水平切牙管宽度(IW);上颌中切牙根尖距离(RR);R水平UR1到切牙管距离(RRD);R水平UL1到切牙管距离(RLD);I水平UR1到切牙管距离(IRD);I水平UL1到切牙管距离(ILD)。在CBCT图像上对以上指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RD大于IRD;RLD大于ILD,有统计学差异(P<0.05)。RRD与RLD;IRD与ILD,无统计学差异(P>0.05)。NW小于RW;RW小于IW,有统计学差异(P<0.05)。NT大于RT,有统计学差异(P<0.05);NT与IT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T与IT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1根尖至切牙管平均距离仅为3.5 mm;U1在I水平牙根至切牙管平均距离仅为2.4 mm,应注意在上颌前牙内收时有可能导致牙根根尖及牙根舌侧面的吸收。并且当上颌前牙内收尤其配合压低移动时,应注意有可能造成牙根近中邻面的吸收。
MRI分期与TMD临床症状相关性的分析
何佳嘉 丁水清 周永强 刘桂才 陈建荣
口腔医学. 2021, 41(7):  631-634. 
摘要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磁共振成像(MRI)分期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至我院颌面外科就诊的16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MRI影像、数据化测定(VAS)评分表以及张口度。将患者根据年龄分组(12~18、18~40、40~70岁),分析不同分期的TMD患者分布情况。分析患者性别与TMD分期的相关性,并分析TMD患者分期(Ⅱ~Ⅳ期)与VAS、最大张口度的相关性。对测量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Ⅱ~Ⅴ期患者张口度分别为(31.22±9.40)、(20.77±6.51)、(29.39±5.81)和(22.41±9.18)mm,Ⅱ期与Ⅲ、Ⅴ期张口度有明显差异(P<0.05);Ⅱ~Ⅴ期患者VAS评分为20.47±11.30、64.48±23.51、51.34±20.47和45.61±16.38,Ⅲ期与Ⅱ期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I能够准确地反应TMD患者的盘-髁关系。基于MRI的TMD分期与TMD临床症状具有相关性。Ⅲ期患者疼痛症状最为明显,Ⅲ期及Ⅴ期患者张口受限较为明显。
综述
骨性错牙合畸形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杨琪 范力文 姚思玥 王林 潘永初
口腔医学. 2021, 41(7):  635-639. 
摘要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性错牙合畸形表现为上颌骨与下颌骨关系不调,根据其矢状向关系异常可以分为骨性Ⅰ类,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由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组成,该文将通过阐述这三种骨性错牙合畸形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口腔微生物致宿主表观遗传改变的研究进展
时小婷 潘亚萍
口腔医学. 2021, 41(7):  640-643. 
摘要 ( 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能够调控宿主的生理功能,其中一种重要的调控方式是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发生稳定改变,并产生可遗传的表型。表观遗传调控在微生物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明确微生物对宿主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有利于开展临床靶向治疗,加强表观遗传调节剂的临床应用,为相关疾病防治提供新的策略。该文对几种口腔常见微生物引起的宿主表观遗传改变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BMP1和mTLL1在牙齿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胡菲 谢晓华
口腔医学. 2021, 41(7):  644-648. 
摘要 ( 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形态发生蛋白1(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BMP1)和哺乳动物tolloid 样 1(mammalian tolloidlike 1,mTLL1)是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同属于虾红素家族(astacin family),在包括牙在内的多种组织中共表达。BMP1和mTLL1具有功能冗余性,在切割和激活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方面起重要作用,通过水解修剪各种ECM蛋白的前体调节ECM的沉积。以往研究表明,BMP1和mTLL1促进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维持ECM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平衡,在牙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BMP1和mTLL1在牙齿发育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原位取骨技术在上前牙种植中的应用
俞琼 黄廷贲 杨国利
口腔医学. 2021, 41(7):  649-653. 
摘要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前牙种植手术中常于下颌颏部、下颌升支等处获取自体骨行骨增量,但多篇文献报道了供骨术区的并发症。于上前牙邻近区域及缺牙区原位取骨,可减少手术时间、供区并发症,增加患者对取骨手术的接受度。该文就上前牙区潜在取骨区域及取骨方式进行简单论述,为不同大小的上前牙区骨缺损原位取骨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口腔骨组织工程支架中的常用化学交联剂及其应用进展
杨亚兰 张震阳 谢元栋 李泽华 刘晓莉 李毅
口腔医学. 2021, 41(7):  654-658. 
摘要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骨组织工程为口腔颌面骨组织的大面积缺损提供了修复的可能,支架作为骨组织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为细胞附着、增殖及新生骨组织形成提供结构支持。通过交联技术对支架材料进行改性,可提高其机械性能、抗降解性能等,其中化学交联较为常用。该文就口腔骨组织工程中常用化学交联剂的特点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吴越琳 刘加荣
口腔医学. 2021, 41(7):  659-663. 
摘要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解决口腔医学中的生物力学问题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通过计算机模拟口腔情况进行力学分析,高效快速且避免了伦理问题,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现对近年来三维有限元分析在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种植、口腔正畸及口腔颌面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外泌体功能的研究进展
于晶晶 孟颖 叶金海
口腔医学. 2021, 41(7):  664-668. 
摘要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该肿瘤往往生长缓慢,具有高度嗜神经特性,侵袭性强并易入侵血管,导致血行转移。近年来,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分子表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多种体外实验方法的运用,使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外泌体在实体肿瘤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探究关于外泌体在腺样囊性癌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开拓新思路。
口腔个性化根形种植体的研究进展
鲁斌 何福明
口腔医学. 2021, 41(7):  669-672. 
摘要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即刻种植手术中,患者个性化的牙槽窝与标准化种植体的匹配问题,一直困扰种植手术医生。根形种植体(root analogue implant,RAI)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文回顾国内外有关RAI的文献资料,系统介绍了RAI的历史发展、制作方法和研究进展。期望以此启迪口腔种植医生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并拓展国内个性化种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