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28
上一期
下一期
基础与临床研究
细胞冻存对髁突软骨细胞去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李妙然 黄林剑 余优成 丁小军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21-724.
摘要
(
1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细胞冻存处理对髁突软骨细胞去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体外培养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髁突软骨细胞, 将P1代冻存处理15 d后传代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比较正常传代培养的P2代髁突软骨细胞(对照组)和经冻存处理后传代的P2代髁突软骨细胞(实验组)间的细胞形态;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和分析两组间软骨细胞标志物COL2、COL10、Sox9和Aggrecan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P2代髁突软骨细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形态学改变;但是并未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COL2、COL10、Sox9和Aggrecan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软骨标志基因的表达均会较P1代出现降低。 结论 体外培养髁突软骨细胞存在去分化现象,但细胞冻存处理并不会加速其去分化进程,所以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可以通过冻存技术来实现髁突软骨细胞的暂存。
羟基磷灰石晶须抗菌改性的工艺研究
金建烽 王刚 张文云 陈庆华 郝爱连 刘文英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25-729.
摘要
(
1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纳米氧化锌(ZnO)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改性-羟基磷灰石晶须(HAPw)的工艺研究。 方法 在pH=6.4或6.6,温度为37 ℃或70 ℃条件下,醋酸锌溶胶-凝胶法改性羟基磷灰石晶须,经搅拌、超声、旋转、干燥、焙烧得白色粉末,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方法分析。 结果 当pH=6.4,温度为70 ℃时,ZnO-HAPw复合体形貌为颗粒状;当pH=6.6,温度为70 ℃时,ZnO-HAPw复合体形貌为三角形状;当pH=6.6,温度为37 ℃时,ZnO-HAPw复合体形貌为短棒状或锣钉状,X射线能量色散谱方法分析晶须表面复合物为ZnO。 结论 醋酸锌溶胶-凝胶法可改性羟基磷灰石晶须表面。不同温度和pH值下可形成不同形貌ZnO-HAPw复合体。
化湿行瘀清热方剂对口腔扁平苔藓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刘铁军 董鑫 仇永乐 张雨温 许彦枝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30-733.
摘要
(
1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化湿行瘀清热方剂对口腔扁平苔藓(OLP)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择30例OLP患者和30例正常人,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唾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检测,并对OLP患者采用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观察治疗6周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唾液中ALT、AST、LDH含量的变化。 结果 OLP患者组经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6周后,自觉症状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充血、糜烂、白色病损消失或减轻;OLP患者组治疗前唾液中LDH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LT、AS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经用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6周后唾液中LDH含量明显降低。 结论 化湿行瘀清热方剂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上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唾液中ALT、AST水平与OLP无明显关系,LDH含量的升高可能与OLP 的发生有关。
术前TPF诱导化疗在中晚期口腔鳞癌治疗中的初步评估
周诺 谢庆条 黄旋平 吴训 蒙宁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34-736.
摘要
(
1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讨术前TPF诱导化疗方案在口腔中晚期口腔鳞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48例中晚期口腔鳞癌患者接受TPF诱导化疗,化疗方案为D1多西他赛75 mg/m2,D1顺铂75 mg/m2,D1-D5 5-氟尿嘧啶(5-FU)750 mg/m2,以及相关的保护性用药,结束2个周期化疗后2周对疗效进行评价,应用化疗前定点液定点肿瘤边缘或参照CT/MRI影像学治疗前后对比评价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灶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CR+PR计为有效病例。 结果 化疗结束2周后观察到CR 2例,PR 26例,SD 18例,PD 2例,有效率为58.33%(28/48),化疗期间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TPF诱导化疗可使中晚期口腔鳞癌瘤体体积明显缩小,近期效果显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bFGF-胶原蛋白缓释系统促进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范伟伟 麻健丰 朱莉 黄志峰 朱雁林 周稚辉 张金桂 王燕 王彦亮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37-742.
摘要
(
15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评估bFGF-胶原蛋白缓释系统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能性。 方法 6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bFGF胶原海绵组,胶原海绵组及空白对照组。手术建立兔双侧下颌骨洞穿性骨缺损模型并植入相应生物材料。分别在2、6、8、12周对造模部位取材,行大体观察、CT影像学检测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大体观察和CT影像学检测显示实验组骨创愈合速度较快。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成骨情况优于同期对照组,胶原蛋白在体内作用时间持续至6周以前,其持续释放的bFGF颗粒对骨缺损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发挥作用时间主要在12周前。 结论 bFGF-胶原蛋白缓释系统对兔下颌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其发挥作用时间主要在骨缺损修复早期。此外,胶原蛋白海绵本身对骨缺损修复早期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牙种植导板软件的自主研发
芮娜 汤春波 戴文雍 邱憬 戴宁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43-745.
摘要
(
17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自主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 )导板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完成软件设计,创新性地加入了力学分析功能。 方法 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完成CAD/CAM牙种植导板的软件设计开发,结合颌骨和义齿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在软件中完成颌骨和义齿的建模、配准,并设计导板。 结果 成功将CT扫描数据导入软件,完成三维重建,实现了义齿与颌骨的三维配准,设计出牙种植导板。 结论 成功研发了CAD/CAM牙种植导板的设计软件,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残根不同断面水平的牙周处理的疗效研究
陈铁楼 刘国勤 赵海军 张新海 栾伟 季秋杰 刘进 陈骏 张庆福 金晶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46-749.
摘要
(
1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残根不同断面水平的牙周处理的疗效作用,分析残根保留牙周手术适应证。 方法 85例患者(187颗患牙)入选本研究,根据残根断面位置和牙周手术方式分成三组:治疗1组(T1)67颗,PD≥3 mm,牙槽嵴顶至残根断缘距离≥4 mm,实施牙龈切除术;治疗2组(T2)71颗,PD<2 mm,牙槽嵴顶至残根断缘距离<3 mm,实施牙冠延长术;对照组49颗,PD<2 mm,牙槽嵴顶至残根断缘距离<3 mm,实施牙龈切除术;术后常规桩冠修复,观察术前、术后1周、4周、6个月和1年的SBI、GI和松动度,比较各组术后1周和1年成功率。 结果 残根保存率为97.3%;T1组和T2组在术后各时间点SBI、G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在术后6个月和1年时松动牙所占比率比术前降低,对照组在6个月和1年时松动牙所占比率比术前增加;T1组和T2组术后1周和1年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残根不同断面水平采取不同牙周处理对残根保存修复有重要意义,可显著提高成功率。
牙弓腭侧生理性肌力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的建立
任翀 许天民 徐开凡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50-753.
摘要
(
1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适应口腔实际环境的牙弓腭侧生理性肌力测量系统,探索肌力在固有口腔分布的测量方法。 方法 根据一名个别正常〖HT5”,7”SS〗牙〖KG-*3〗合成年女性口腔的尺寸定制厚仅0.1 mm的薄膜压阻式传感器,研制数据采集装置和PC端压力显示软件,组成测量系统,经标定和测试后用该系统对其口腔主要生理状态下上牙弓腭侧5个位点的肌力进行测量,并验证系统和方法的可行性。 结果 建立了适应口腔实际环境的牙弓腭侧生理性肌力测量系统,实现了主要生理状态下个体上牙弓腭侧肌力的测量,证实该系统和方法的操作一致性较好。 结论 新建立的牙弓腭侧生理性肌力测量系统适应口腔实际环境,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应用前景良好。
不同骨面型成人颏部软组织厚度的CBCT初步研究
熊莉 李文艳 陈文静 侯伟 刘翔 林汤毅 陈雪峰 尹璐 余新洲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54-757.
摘要
(
1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CBCT结合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对不同骨面型成人颏部软组织厚度进行探讨研究。 方法 选择拍摄CBCT影像的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患者各20例,利用Dolphin Imaging 11.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重建后的3D图像进行定位,建立三维参考系,定位硬组织颏前点(Po)、软组织颏前点(Pos)的三维坐标等,利用公式计算颏部软组织厚度即(Po-Pos)之间的距离及在各个坐标轴上的差异。 结果 颏部软组织厚度在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的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颏部软组织厚度计算数值在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未发现显著性差异,但在三维坐标系中,硬组织颏前点Po (x1,y1,z1)在Z轴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和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X轴的线距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Ⅲ类、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不同骨面型人群颏部软组织厚度在三维坐标系中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水平面上的差异,硬组织颏前点在冠状面上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和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间有一定的差异,这对正畸治疗的临床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腮腺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探讨
周培刚 陈悦 费学东 朱琦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58-761.
摘要
(
1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腮腺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探讨部分切除术的合理性。 方法 选择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03例,其中53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0.5~ 1.0 cm 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分支。5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0.5~ 5年,观察并比较(卡方检验)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较少出现面部畸形,腮腺功能良好,相对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组,Frey综合征、口干、耳垂区麻木以及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肿瘤均无复发。 结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既能保证腮腺良性肿瘤彻底切除,又可以显著减少各类手术并发症。
肌位咬合板治疗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回顾研究
焦国良 张楠 安海燕 乔丽翠 王新玉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62-764.
摘要
(
1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肌位咬合板对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治疗效果。 方法 对临床症状和MRI检查确诊为可复性盘前移位且戴用肌位咬合板进行治疗的89例患者(男23例,女66例)进行回顾研究,所有患者除吃饭外全天戴用咬合板,治疗时间3~6个月。记录治疗期间患者1周、4周、12周复诊时恢复情况。将患者按年龄和病史分别进行分组并对下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89例患者中,按年龄和病史分组,治疗结束后,患者中年龄较小,病史较短的患者治愈率最高,分别为88.9%和90.9%,进行卡方检验,年龄组χ2=41.53(P<0.05),病史分组χ2=23.9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肌位咬合板对于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治疗有效,尤其是对病史较短(小于两周)、年龄较小(小于17岁)的患者效果非常显著。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儿童舌系带矫治术中的应用
林应良 李朝刚 康胜江 林方梁 张桂梅 李鹏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65-767.
摘要
(
1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异丙酚联合氯氨酮静脉麻醉在儿童舌系带过短矫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39例肥厚型舌系带过短的儿童患者,由麻醉专科医师在非气管插管状态下,给予异丙酚加氯氨酮静脉麻醉,再由专科医师行舌系带延长术。术中给予输液、吸氧,监测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手术效果。 结果 所有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均未行气管插管并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约3 min,从麻醉开始到患儿苏醒时间平均约20 min。术中3例患儿出现SpO2过低,给予面罩吸氧后缓解,术后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喉痉挛症状,观察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消失。 结论 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静脉麻醉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儿童舌系带矫治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奶瓶喂养儿童安氏Ⅲ类错牙合病因的探讨
陶海彪 阮文华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68-771.
摘要
(
1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奶瓶喂养儿童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方法 选择在6个月内奶瓶喂养的儿童60例,按照乳磨牙的关系分为正常牙合组(30例)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组(30例)。使用模拟婴儿测量其母亲做奶瓶喂养时儿童和奶瓶的位置;使用奶瓶喂养吮吸压力传感检测系统测量每位受试儿童的吮吸负压值。测量结果采用SPSS 16.0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奶瓶喂养儿童中,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与正常牙合儿童之间的头颅角度、躯干角度、奶瓶角度以及奶瓶与头颅相对角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5)。病例组儿童的吮吸负压平均值为(15.3 ± 3.3)kPa,正常组儿童的吮吸负压为(20.1 ± 2.7)kPa,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 结论 奶瓶喂养儿童中,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口腔吮吸力显著性低于正常牙合儿童,两者的喂养姿势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吮吸力低下可能是奶瓶喂养儿童发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病因之一,而其与喂养姿势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印模消毒后石膏模型的尺寸变化研究
徐英娜 安源远 严静静 张庆鸿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72-774.
摘要
(
1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方式印模消毒后石膏模型的尺寸变化。 方法 对一标准模型制取藻酸盐印模54个,分别采用冲洗(对照组)、1〖JP20〗∶〖JP〗100含氯消毒液或2%戊二醛消毒液消毒后,用普通石膏、硬石膏和超硬石膏灌模,共灌注模型54个。对石膏模型特定位置的尺寸进行测量,并与标准模型对应尺寸进行比较,数据行双因素方差检验和Tukey HSD分析。 结果 经过消毒处理后,无论使用何种石膏材料灌模,尺寸均较标准模型减小;普通石膏组尺寸大小与标准模型更为接近。同一种消毒处理方式下,戊二醛组中的超硬石膏尺寸(17.80±0.13) mm大于硬石膏(17.79±0.26) mm,对照组及含氯消毒液组尺寸均为普通石膏>硬石膏>超硬石膏。统计分析显示,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模型尺寸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843),不同石膏材料对模型尺寸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此外,石膏模型最大尺寸变化为-0.71 mm。 结论 含氯消毒液和戊二醛消毒液处理印模对石膏模型的尺寸影响不大。
19例颌面部脂肪瘤临床分析与文献复习
吴可明 胡小琴 郑侠波 刘庆猛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75-777.
摘要
(
1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颌面部脂肪瘤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诊断为颌面部脂肪瘤的病例资料,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发病年龄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其次为60岁以下的成年人,极少发生于未成年人;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别;发病的组织层次以皮下和黏膜下层最多,其次为涎腺内、黏膜表面和肌肉内,颌骨和深部间隙极少;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以偶然发现为主,术前多数可以行彩超、CT等检查确诊,最终确诊均靠病理;肿瘤大小不一,一般有完整的或不完整的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容易分离,能够完整切除,且无复发。 结论 彩超、CT和MRI检查可以初步明确颌面部脂肪瘤的术前诊断,确诊靠术后病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较彻底且不易复发。
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双侧后牙游离缺失的临床应用研究
王燕 刘文 宋玲 张春艳 王明臻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78-780.
摘要
(
1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在双侧后牙游离缺失(肯氏Ⅰ类)病例修〖JP2〗复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 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的26例双侧后牙游离缺失患者采用了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分别在第一次戴入、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等不同时间对咀嚼效率、固位力、牙周指数[包括牙龈沟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6例患者修复后的舒适度及美观等主观感觉都比较满意。咀嚼效率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与初次戴入相比较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固位力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仅在24个月与初次戴入减少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牙周指数检测中牙龈指数(GI)仅在戴入后3个月时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牙周探诊深度在几个检测时间点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在双侧后牙游离缺失病例的修复中,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具有美观、稳定、咀嚼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两种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方法的疗效比较
李传祝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81-783.
摘要
(
1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传统的凿骨劈冠法和改良涡轮机拔除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的临床效果,评价改良涡轮机拔除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方法 选择50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病例,其中260例(实验组)使用改良涡轮机拔除,另240例(对照组)用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对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观察和统计分析。 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的构成比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干槽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低。 结论 改良器械的使用,使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拔除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值得推广使用。
可摘式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牙周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
周铨 王晖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84-786.
摘要
(
14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戴用可摘式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后牙周指数的变化。 方法 选择18~32岁正畸患者80例,按矫治器类型分为2组:A组40例,佩戴可摘式隐形矫治器;B组40例,佩戴金属正畸托槽,分别检测4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GI、PLI、PD)。 结果 隐形矫治组牙周指数低于固定矫治器组,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与传统固定矫治器相比,可摘式隐形矫治器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调查研究
孕妇牙周健康状况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
黄慧 姚本栈 凌厉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87-789.
摘要
(
1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调查孕妇牙周状况和分娩结局,探讨牙周感染与早产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2年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检孕妇674名,进行临床牙周检查,记录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追踪妊娠结局,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Spearman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①早产组孕妇牙周炎患病率(36.1%)高于足月妊娠组(21.4%);②早产组孕妇牙周指标OHI-S、SBI、PD、CAL均高于足月妊娠组(P﹤0.05);③孕妇牙周指标OHI-S、PD、CAL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 孕妇牙周感染与早产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可能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做好孕期口腔健康教育。
819名舟山市中学生错畸形及矫治状况调查分析
安源远 李永祥 胡莹莹 张庆鸿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90-792.
摘要
(
1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舟山市中学生错牙合畸形发生率、矫治状况及未矫治原因作一调查研究。 方法 以819名舟山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个别正常牙合为标准,对错牙合畸形发生率、未矫治率及未进行矫治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舟山市中学生错牙合患病率为78.8%,错牙合矫治率为14.3%,未进行矫治的主要原因是对错牙合的危害性认识薄弱。 结论 舟山市中学生呈现较高错牙合发生率及较低矫治率的特点。
临床实践
碘酊注射治疗唾液腺囊肿的方法探讨
石开中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93-794.
摘要
(
1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囊腔内注射碘酊治疗小唾液腺囊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和相对禁忌证。 方法 囊腔内注射2.5%的碘酊0.3~0.5 mL,观察囊肿的颜色变成碘酊的颜色。 结果 经一次注射的治愈率77.6%,经两次以上注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95%。 结论 囊腔内注射碘酊的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并发症少,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但要有严格的适应证,且对于碘过敏的患者要慎用。
正畸牵引和桩冠修复在龈下根折的外伤前牙保存中的应用
曾翠敏 马东湘 赵世俊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95-796.
摘要
(
1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外伤致龈下根折前牙正畸牵引加桩冠修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断端位于龈下3 mm以上的外伤前牙进行正畸牵引至龈上1 mm后行桩冠修复,分别于修复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复查,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 除1例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因Ⅲ°松动拔除,其余29例牙冠均完好,牙龈颜色正常,牙周健康,不松动,X线下根尖及牙周无异常情况。 结论 此种方法对外伤前牙断端位于龈下3 mm以上的患牙试保留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用三氧化矿物凝聚体对86例髓底穿通和根管侧穿修补治疗的临床观察
侯文贤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97-798.
摘要
(
1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TA)修补髓底穿通或根管侧穿疗效。 方法 86例髓底穿通或根管侧穿患者,使用MTA修补穿通处并完成根管治疗,随访1年。 结果 86例髓底穿通或根管侧穿患牙经修复治疗后,4周后成功79例,失败7例;3个月后成功77例,失败9例;6个月后成功74例,失败12例;1年后成功72例,失败14例。1年后成功率为76.74%。 结论 三氧化矿物凝聚体修补治疗髓底穿通和根管侧穿有一定疗效。
3种方法治疗早期畸形中央尖的疗效观察
刘奕 彭佳美 郭晓钰
口腔医学. 2014, 34(10): 799-800.
摘要
(
1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树脂预防性充填法对早期畸形中央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共122颗萌出但未建牙合的早期畸形中央尖患牙,采用树脂预防性充填法(A组)、分次调磨法(B组)和一次性磨除后盖髓法(C组)行预防性治疗,并随访2年观察疗效。结果 A、B、C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8.36%(60/61)、72.22%(26/36)和76.00%(19/25),A组有效率高于B组(χ2=5.739,P=0.017)及C组(χ2=5.821,P=0.016);B组与C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9,P=0.741)。结论 树脂预防性充填法对未建牙合的早期畸形中央尖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编辑部公告
2024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5-02-13)
2023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4-01-30)
编辑部电话变更通知
(2023-09-08)
《口腔医学》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
(2023-03-30)
2022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3-01-13)
关于假冒本刊工作人员与作者联系的声明
(2022-07-28)
《口腔医学》杂志荣获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2022-02-16)
2021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2-01-26)
2020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1-01-22)
《口腔医学》杂志荣获2020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奖
(2020-12-31)
更多...
下载中心
介绍信模板
专家操作指南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论著类稿件模板
作者利益冲突公开声明表
作者贡献声明表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医科大学
玛格泰克公司
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