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2-28
基础与临床研究
不同粘接方法对纤维桩在不同根管深度内粘接强度影响的薄片推出实验
张文云,王琳,杨立斗,肖玉鸿
口腔医学. 2011, 31(2):  65-68. 
摘要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较4种粘接方法在不同根管深度内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8颗离体上颌单根管前牙,常规根管治疗和桩道预备后根据粘接方法随机分为四组。Ⅰ:全酸蚀组(LuxaBond+LuxaCore);Ⅱ:自酸蚀组(iBond+Lux-aCore);Ⅲ:自粘接组(RelyXUnicem);Ⅳ:酸蚀加自粘接组(32%磷酸+RelyXUnicem)对纤维桩进行粘接,之后将粘接有纤维桩的牙切割成1mm厚度的薄片,记录根段部位,将薄片分为根管冠部、中部和尖部三个亚组,进行推出测试后记录薄片推出力值和薄片破坏方式。结果 Ⅰ组和Ⅳ组分别和Ⅱ组、Ⅲ组粘接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Ⅰ组和Ⅳ组间粘接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冠部粘接强度显著高于尖部(P<0.05)。结论全酸蚀粘接系统粘接强度高于自粘接和自酸蚀系统;自粘接系统加用酸蚀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纤维桩在根管内的粘接强度;纤维桩在根管内的粘接强度根管冠部大于尖部。
口腔四手非技术服务的调查分析
李虹霞,汪饶饶,徐远志
口腔医学. 2011, 31(2):  69-70. 
摘要 ( 5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了解口腔医生和患者对口腔四手非技术服务的评价。方法调查配备一对一口腔助手的临床医师、未接受过口腔四手服务的患者及接受过口腔四手服务的患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腔四手非技术服务对加强医患沟通、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诊疗时间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作用,能有效降低非技术性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口腔四手非技术服务是口腔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应加大口腔四手的人员配备。
上海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率的研究
郭一波,朱亚琴
口腔医学. 2011, 31(2):  71-73. 
摘要 ( 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对上海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率进行探讨。方法 本试验为随机试验。具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的50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全景片的方法评估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结果 发现有151例(30.20%)患者具有远舌根的下颌第一磨牙,其中男82例,女69例,其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205),右侧(n=122,12.20%)和左侧(n=129,12.90%)下颌第一磨牙中的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差异(P=0.610)。这部分患者中有65.56%(99/151)的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均为远舌根。结论上海地区中国人远舌根的发生较普遍,且有较高的对称性。
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哺乳期暴露对仔鼠牙齿的显微硬度分析
耿华欧,章锦才,屈菊兰,王京滨
口腔医学. 2011, 31(2):  74-74. 
摘要 ( 6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哺乳期二恶英类物质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2,3,7,8-TCDD)暴露对大鼠釉质和牙本质显微硬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给予低浓度2,3,7,8-TCDD染毒方法,建立哺乳期2,3,7,8-TCDD暴露模型,收集日龄60 d大鼠牙齿作为实验样品。2,3,7,8-TCDD暴露组和对照组大鼠下颌切牙沿牙长轴切割,抛光后在不同选择区域行维氏显微硬度的测定。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2,3,7,8-TCDD暴露组压痕较深。釉质平均显微硬度比较,2,3,7,8-TCDD暴露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牙本质平均显微硬度比较,2,3,7,8-TCDD组较低,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3,7,8-TCDD暴露对牙齿硬组织质量有影响,牙齿的机械抗力降低。
临床实践
口底多间隙感染的诊治分析
徐欣春
口腔医学. 2011, 31(2):  76. 
摘要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口底多间隙感染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我科自1998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诊治的口底多间隙感染15例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通过抗生素应用及适时的切开引流。积极治疗2~8周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口底多间隙感染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及时的切开引流,合适充足的抗生素,充分的清洗换药。
基础与临床研究
改良固定斜面导板矫治安氏Ⅱ类畸形伴后牙锁牙合的临床研究
陈金林,刘正彤,朱 斌,刘海光
口腔医学. 2011, 31(2):  77-79. 
摘要 ( 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改良固定斜面导板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伴第二磨牙正锁牙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应用改良固定斜面导板,通过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和测量临床牙冠高度,对18例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合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进行研究,男7例,女11例,年龄13~16岁,平均14.5岁。结果 经过3~4个月的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合解除,前面高增加(2.67±0.56)mm,后面高增加(1.64±0.26)mm,矢状关系改善,覆盖减小,上下前磨牙均有显著萌长,下颌多于上颌。下磨牙亦明显萌长,上磨牙萌长不明显。结论改良固定斜面导板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口内装置,并能快速打开咬合,前移下颌,尤其适用于安氏Ⅱ类1分类短面型低角患者。
上颌埋伏尖牙非手术助萌的正畸治疗
席兰兰,靳淑梅,颜淑云,周亚丽,张 君
口腔医学. 2011, 31(2):  80-83. 
摘要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尖牙非手术助萌正畸治疗的适应证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15岁上颌埋伏尖牙患者20例,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其进行诊断,明确埋伏尖牙颌骨内位置、方向及牙根发育情况,选取适合病例12例通过正畸手段为埋伏尖牙开辟间隙,等待其自行萌出;8例采用外科翻瓣导萌术牵引导萌。结果 12例非手术助萌患者,正畸拓展足够间隙后经3~10个月上颌埋伏尖牙均自行萌出至正常位置,牙周附着健康;8例外科手术导萌患者,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到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附着丧失,影响龈缘美观。结论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立体直观的提供埋伏尖牙的信息,为临床医师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减少手术适应证,使用非手术助萌的方法可使上颌埋伏尖牙自行萌出,避免手术创伤痛苦,萌出后牙周附着好。
临床报道
舌血管静脉结石1例报道
武春智,陈琛,魏霞
口腔医学. 2011, 31(2):  83. 
摘要 ( 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与临床研究
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特殊体外行为研究
张红闯,万延俊,李家锋,贺文鹏,张扬,梁军铭
口腔医学. 2011, 31(2):  84-86. 
摘要 ( 6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口腔颊癌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特殊体外生物学行为。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培养CAFs及正常颊黏膜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lasts,NFs);通过体外生长形态观察,增殖、粘附行为差异的区别,比较两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差别。结果 与NFs相比,CAFs均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贴壁率及迁移能力(P<0.05)。结论口腔癌CAFs的体外增殖、粘附能力均高于NFs,这或许提示其在口腔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发际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付帅,王卫红,许彪,朱谨,牟象鑫,吴勇
口腔医学. 2011, 31(2):  87-89. 
摘要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近发际缘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2009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应用近发际缘切口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均无感染,面部外形恢复满意,咬合关系正常,无面神经颧支损伤出现。结论近发际缘切口损伤较小,可避免传统冠状切口的一些不足,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较好术式。
临床报道
吴茱萸敷涌泉穴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疗效观察
王月娥
口腔医学. 2011, 31(2):  89. 
摘要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鼾症的口腔矫治初探
汤腊梅,冯耀浦,段银钟
口腔医学. 2011, 31(2):  92. 
摘要 ( 6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与临床研究
Obtura Ⅱ热牙胶充填年轻恒牙根管的临床疗效评价
阮土耿,尹敏,陶建芳,盛敏
口腔医学. 2011, 31(2):  93-95. 
摘要 ( 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年轻恒牙采用两种不同根管充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颗患牙髓病或根尖周病的年轻恒磨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颗,对照组行冷牙胶侧压充填术,实验组行热牙胶垂直加压联合热塑牙胶充填术。观察术后疼痛发生情况、充填效果及1年后牙周膜的改变。结果 根充后两组患牙能自行缓解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1.7%和10.0%。不能自行缓解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5.0%和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适充49颗,超充3颗,欠充8颗;实验组适充50颗,超充7颗,欠充3颗(P>0.05)。术后1年牙周膜增宽分别为2.35%和1.5%,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根管充填术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女性恒牙牙合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Coben法分析
闻越,王军,任斌,刘帆,石晶,高原侠,许晗,房伯君
口腔医学. 2011, 31(2):  96-98. 
摘要 ( 6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女性恒牙牙合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特征,探讨Coben分析法特点。方法 将24名女性恒牙牙合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作为样本,用Coben分析法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与哈尔滨地区正常牙合人群女性恒牙牙合初期Coben分析法正常值进行t检验。结果 女性恒牙牙合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Coben法分析中很多测量项目的 结果 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有些测量项目明显偏离正常值。结论 Coben分析法全面反映了女性恒牙牙合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颅颌整体特征,是口腔正畸学基础研究的有效手段。
喷砂处理对氧化锆陶瓷基底与饰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闫海鑫,哈斯达来,吴琳,袁月,祝海霆
口腔医学. 2011, 31(2):  99-102. 
摘要 ( 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喷砂处理对氧化锆陶瓷基底与饰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批号相同未烧结的VITA In-Ceram2000 YZ氧化锆陶瓷块切割成方块,打磨后分成两组,烧结硬化,实验组进行喷砂处理,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表面烧结VITAVM9饰瓷,扫描电镜观察和平行剪切实验比较两组的差异性。结果 烧结面扫描电镜观察示两组间有差异;结合面表面扫描电镜观察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剪切强度为(20.747±5.81)MPa,对照组为(18.748±4.99)MPa,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喷砂处理对增强VITA In-Ceram 2000 YZ氧化锆陶瓷块与表面VITA VM9饰瓷的结合强度没有明显作用;提高饰瓷内部结合强度对氧化锆陶瓷全瓷冠的长期应用有一定意义。
青少年与成人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冠根比变化的初步研究
钟佳永,林新平,汪志蔚,郭萍
口腔医学. 2011, 31(2):  103-105. 
摘要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前后牙齿冠根比的变化规律,及年龄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取青少年患者23例和成人患者23例共46例,分为青少年组和成年组,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以托槽为参照系,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根尖吸收量、牙槽嵴吸收量及冠根比变化量,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年龄因素与矫治前后冠根比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青少年组治疗前后中切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62±0.04,0.70±0.06;侧切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63±0.04,0.70±0.06;尖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54±0.05,0.60±0.06。成年组治疗前后中切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67±0.04,0.78±0.06;侧切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66±0.05,0.77±0.05;尖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57±0.05,0.70±0.06。各组治疗前后冠根比有显著性差异,成年组上前牙冠根比变化量较青少年组显著(P<0.01)。结论直丝弓矫治后,上前牙冠根比均明显增大,其中成年组较青少年组显著,但都仍在临床可接受的正常范围内。
临床报道
自体松质骨颗粒移植修复先天性牙槽突裂的临床研究
罗啟雄,罗启徳
口腔医学. 2011, 31(2):  105. 
摘要 ( 6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与临床研究
不同原因所致牙根吸收的治疗效果观察
蔡永海,卢长寿,黄克相,陈环,金帮哨,章小凤
口腔医学. 2011, 31(2):  106-107. 
摘要 ( 6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原因所致牙根吸收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由牙髓疾病、牙周疾病和正畸治疗引起的3种类型牙根吸收患者共138例,针对不同原因,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半年后复诊,再次拍摄X线片,记录牙根吸收程度,与治疗前相比较,临床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结果 牙髓疾病、牙周疾病和正畸治疗引起的牙根吸收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3%、95%、91%。牙髓疾病组牙根吸收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牙周疾病组和正畸治疗组(P<0.05),牙周疾病组和正畸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髓疾病引起的牙根吸收的治疗效果较差,而牙周疾病和正畸治疗引起的牙根吸收的治疗效果较好。
颧弓解剖测量及其应用解剖
邝亦元,吴汉江,张建一,游弋,涂玲,胡建光,刘良魁
口腔医学. 2011, 31(2):  108-110. 
摘要 ( 8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成年人的颧弓解剖参数,为研制一种新型的颧弓骨折固定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107个干颅骨标本(男56个,女51个)的颧弓。测量内容包括颧弓上下缘弦长、颧弓深度、颧弓厚度、颧弓宽度和颧弓下缘厚度。结果 男性、女性颧弓相关测量的各项结果 左右比较,男性、女性颧弓左右差异无显著性。男女性颧弓相关测量的各项结果 男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男性颧弓的上下缘弦长、宽度、深度、厚度和下缘厚度均大于女性颧弓。结论颧弓下缘处不宜行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坚强内固定的位置应是颧弓外表面中轴线上。
临床报道
隐裂牙的临床诊治体会
刘洪波
口腔医学. 2011, 31(2):  110. 
摘要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与临床研究
4种粘结剂牙釉质剪切强度的实验研究
张然,彭彬
口腔医学. 2011, 31(2):  111-114. 
摘要 ( 6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4种粘结剂的牙釉质剪切强度的比较,评价并指导其临床使用。方法 选用新鲜的离体前磨牙40颗,分成四组每组10颗,暴露釉质唇面>8 mm。4组分别选用全酸蚀的粘结剂:Prime&bond NT(PB)自酸蚀的粘结剂、XenoⅢ(XN)、I Bond(IB)、AdperTM PromptTM(AP)。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和步骤分别使用后充填复合树脂Z250,制备成4 mm×3 mm的圆柱型试件。所有的样本通过Instron测试剪切强度,用SPSS 11.5对剪切强度测试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SEM观察粘结界面的超微结构。结果 4组牙釉质剪切强度分别为:(14.10±2.97)、(16.14±2.12)、(12.60±2.74)、(14.73±2.30)MPa。四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SEM镜下,XN、IB、AP和PB组均可见有明显的树脂层、混合层、树脂突。结论第六代或第七代粘结材料对牙釉质也有良好的粘结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偏移投照技术与显微治疗诊治遗漏根管的疗效分析
闫雪冰,彭红,孙凤
口腔医学. 2011, 31(2):  115-117. 
摘要 ( 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根管治疗术后偏移投照技术与显微根管治疗的应用对遗漏根管的发现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需行初次牙髓治疗的下颌前牙、下颌前磨牙、下颌第一、二磨牙及上颌第一、二磨牙共360颗(分别为49、68、62、50、85、46颗)。常规拍摄术前正位根尖片,并于根治后拍摄正位及20°~30°偏位根尖片,通过对比分析,对可疑遗漏根管的患牙,在显微镜下寻找及治疗遗漏根管。结果 经显微治疗,360颗患牙中25颗(6.9%)确诊为遗漏根管,各牙位依次为3、5、5、4、6、2颗,其中23颗患牙发现并成功充填遗漏根管,2颗根管可找到但不完全通畅;正位发现8颗(2.2%),偏位发现23颗(6.4%),术后偏移投照发现率明显高于正位(P<0.05)。结论根治术后偏移投照技术与显微根管治疗对遗漏根管的发现与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综述
气压性牙痛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李晨霜,邹敏
口腔医学. 2011, 31(2):  118-119. 
摘要 ( 6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压性牙痛是一种少见的由气压变化引起的牙齿疼痛状态。随着近年高压氧舱治疗手段的广泛使用以及乘坐飞机、潜水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将面临气压性牙痛的危害。本文将回顾气压性牙痛的概念、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尖牙后结扎的临床疗效
王洁丽,杨四维
口腔医学. 2011, 31(2):  120-121. 
摘要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固定正畸治疗中,初期的牙列排齐整平阶段常常出现切牙唇倾而导致后牙支抗丢失。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直丝弓矫治技术常在排齐整平阶段应用尖牙向后"8"字结扎和弓丝末端回弯来预防前牙的唇倾,同时远中移动尖牙尽快解除前牙拥挤。近年来临床上对尖牙后结扎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本文就尖牙后结扎及其相关研究作如下综述。
临床实践
自闭症患儿口腔治疗1例初探
林肖南,陈晖,于光,刘蔚,张庆鸿
口腔医学. 2011, 31(2):  122-123. 
摘要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行为矫治"原理在自闭症患儿口腔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行为矫治"原理,通过家庭参与途径,采用回合试验教学法,阳性强化训练,进行行为矫正。结果 经过2年训练患儿最终基本可以配合口腔治疗。结论利用心理学原理,通过长期训练,自闭症患儿牙病可以进行有效的诊治。
根管长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
徐东亚
口腔医学. 2011, 31(2):  123-124. 
摘要 ( 6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根管长度测量仪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50例需行根管治疗的患者,共计根管245个,以手感法和电测法先后测量根管工作长度,以插针摄片法计算的根管工作长度为准,进行准确率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感法准确率70.2%,电测法准确率93.5%,高于手感法。结论电测法准确率高,可结合手感法及插针摄片法应用于临床,提高根管治疗的疗效。
牙冠延长术的护理配合
郑娇尔,李晓军
口腔医学. 2011, 31(2):  124-126. 
摘要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在牙冠延长术的手术配合中总结出护理体会,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手术效果。方法 总结了105例牙冠延长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结果 手术顺利,愈合良好。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质量,防止意外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纤维桩结合牙本质肩领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研究
李磊,李冉,卢国友,刘江
口腔医学. 2011, 31(2):  126-127. 
摘要 ( 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纤维桩结合牙本质肩领修复残冠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5例87颗牙体严重缺损的患牙,至少保留1.5 mm牙本质肩领,使用纤维桩树脂核,后以金属烤瓷全冠对患牙进行修复。患者在6,12,24个月复诊,观察修复效果。结果 在所有患牙中有1例因桩冠松动脱落,1例因继发龋导致修复失败。成功率达97.7%。结论纤维桩结合牙本质肩领修复患牙为临床可行修复方法。
影像技术在颌面部病变诊治中的对比分析
王光君
口腔医学. 2011, 31(2):  127-128. 
摘要 ( 5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X线片、螺旋CT二维成像、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病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12例颌面部病变患者均行X线片检查,螺旋CT二维成像、三维重建,与术中所见对照分析。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下颌骨骨折、颧骨复合体骨折、鼻眶筛骨折能直观地指导临床术前手术方案的制订,优于二维CT和X线片。对颌骨深部结构骨折不如二维CT。X线片对牙齿折断、牙根周围膜损伤效果最佳。二维CT在颌面部肿瘤区分其囊性或实性及周围组织的显示上,优于三维CT,在病变的形态学改变和临近结构的空间关系上三维CT优于二维CT。三维CT对于颌面骨发育畸形的显示,明显优于二维CT。结论在诊断颌面部病变中,X线片、螺旋CT二维成像、三维重建联合应用各取所长,最具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