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4-28
基础与临床研究
咬合力增强对老年大鼠磨牙牙周组织成骨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张烈焚;刘丽;何福明;张凯
口腔医学. 2007, 27(4):  169-171.180. 
摘要 ( 3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咬合力增强对老年大鼠牙周组织成骨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咬合力增强动物模型,运用伊红(HE)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牙周组织成骨和PCNA表达的变化。结果咬合力增强2周时牙周膜结构致密,牙槽骨骨壁凹凸不平,同时可见交替出现的骨形成区;4周时牙周膜细胞PCNA阳性率最高,6周时牙槽骨表面成骨细胞的ALP染色强阳性,成骨活跃;而各组破骨细胞数目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大鼠的牙周支持组织能在一定范围内耐受高于生理状态的咬合力,为临床上老年患者制作固定义齿提供了理论依据。
细胞凋亡在小鼠牙釉质形成中的作用
肖长杰;李纾;于西佼;薛兰德
口腔医学. 2007, 27(4):  172-174. 
摘要 ( 4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小鼠牙釉质形成过程中成釉细胞的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的表达,探讨细胞凋亡在釉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出生后3、5、9及15 d发育阶段的BALB/C小鼠牙胚的石蜡标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及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成釉细胞分化各阶段细胞凋亡及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凋亡在分化各期的成釉细胞中皆有表达,在成熟期表达增强,近颈环处处于分泌前期及分泌期的成釉细胞Bcl-2表达阳性,而在冠方尤其牙尖处的成釉细胞中则表达下调或消失。结论细胞凋亡在釉质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Bcl-2作为凋亡抑制基因参与了成釉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调控。
扩张早期大鼠腭中缝细胞凋亡现象的观察
巫云霞;王林;张卫兵;马俊青;吴蓉宁;张文健
口腔医学. 2007, 27(4):  175-177. 
摘要 ( 5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大鼠腭中缝在扩张力作用早期的细胞凋亡现象,探讨细胞凋亡在腭中缝骨改建启动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用4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5只,随机分成对照0、12、d组和实验加力1、2 d组,每组各5只。用两眼簧扩弓器施加扩张力(约50 g/0.49 N)于实验加力组大鼠的腭中缝。于加力后1 d、2 d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腭中缝组织形态学的改变,TUNEL法观察腭中缝组织中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加力1 d后腭中缝组织明显扩宽,腭中缝边缘的骨细胞凋亡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加力2 d后腭中缝边缘细胞大量增殖,凋亡骨细胞数有所减少,但仍多于对照组。结论细胞凋亡在扩张腭中缝组织改建的启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比较研究
徐璐璐;刘洪臣;黄旭明;张飞;赵志新
口腔医学. 2007, 27(4):  178-180. 
摘要 ( 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对照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下颌骨向前方生长抑制。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增大3.90°。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SNA平均减少0.12°,SNB平均增加0.27°,ANB减少0.15°。Ⅲ类骨面型仍存在。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茶色素抑制变形链球菌的实验研究
陈冉冉;傅柏平
口腔医学. 2007, 27(4):  181-183. 
摘要 ( 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茶色素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茶多酚为对照,采用液体稀释法体外抑菌实验比较不同纯度茶色素对变链菌族的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生长、产酸和形态学的影响。结果纯度为20%、40%、60%的茶色素均能抑制变链菌生长,其中纯度为40%的茶色素抑菌效果最佳,与纯度90%的茶多酚相当,两者均能明显抑制变链菌产酸(P<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茶色素主要引起变链菌胞质空泡性变,茶多酚则破坏细菌细胞壁,两者抑菌机理不同。结论不同纯度茶色素中,纯度为40%的茶色素抑制变链菌效果最佳,抑菌过程中茶色素各个组分存在着协同作用。
计算机辅助正畸托槽间接粘接技术的研究
张文健;王林;严斌;蔡传宝;李剑;鲍旭东
口腔医学. 2007, 27(4):  184-186. 
摘要 ( 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下的正畸托槽间接粘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激光扫描仪获取石膏牙颌模型的数字化信息,利用工程软件绘制真实大小的直丝弓托槽,在虚拟模型上实现托槽的定位,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出用于托槽定位的个体托盘,并利用快速成型技术进行加工。结果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实现正畸托槽的间接粘接。结论计算机辅助正畸托槽的间接粘接,能够保证托槽的精确位置,同时节约椅旁占用时间,减少实验室操作步骤,可作为托槽间接粘接的新技术。
下颌前伸时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金伶;殷新民;顾卫平;谢兰生
口腔医学. 2007, 27(4):  187-189,211. 
摘要 ( 3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下颌前伸运动时颞下颌关节内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可视化人体图像建立包括上下牙列、下颌骨、颞下颌关节在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Patran中采用位移加载的方法模拟下颌前伸运动至对刃位,在Marc中计算并分析接触情况和应力分布特性。结果关节盘随髁突向前、下运动,髁突的前斜面首先与关节盘中间带中央部发生接触,随后髁突的外斜面与关节盘的中间带外侧部、关节窝的顶部与关节盘的后带发生接触。关节盘的中间带外侧部(3.10 Mpa)和髁突的前斜面(5.05 Mpa)等部位的应力值较大。结论在前伸运动时,应力集中区位于关节盘的中间带外侧部和髁突的前斜面。
钛网成型复合自体颗粒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郭吉来;陈宁;陶江丰;杜一飞;张双越
口腔医学. 2007, 27(4):  190-192,211. 
摘要 ( 4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钛网成型复合自体颗粒骨移植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情况。方法7只Beagle犬,在一侧下颌骨制备长4.0 cm的节段性缺损。用钛网成型重建下颌节段性缺损,钛钉固定。将切除后的下颌骨和髂骨剪成直径约2 mm颗粒,紧密充填在钛网内。术后6个月进行下颌骨X线片、组织学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移植的颗粒骨成骨良好,未见明显吸收,形成成熟的骨结构,与下颌骨断端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结论钛网成型复合自体颗粒骨移植成骨良好,重建后的下颌骨外形满意,能够提供满足义齿修复和种植义齿所需的牙槽突高度和宽度。
Hoxa2基因在大鼠颌骨及胫骨缺损再生修复中表达的比较研究
周建华;陶震江;江宏兵;王莉莉
口腔医学. 2007, 27(4):  193-195. 
摘要 ( 4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研究大鼠颌骨及胫骨骨再生修复过程中不同时期同源异型盒基因Hoxa2(homeoboxa2)表达,探讨骨再生修复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一侧颌骨及胫骨骨缺损模型,另一侧为正常组织对照,分别于术后3、7、10、14、21 d提取缺损处骨痂及对照骨组织总RNA,以Hoxa2 mRNA第636-880碱基序列设计引物,β-actin为内参,采取RT-PCR扩增,检测Hoxa2 cDNA表达。结果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胫骨组织均扩增出片段长度为245 bp的目的基因条带,为Hoxa2 cDNA基因片段,半定量PCR分析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增强(P<0.05);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颌骨组织均未扩增出Hoxa2 cDNA目的基因条带。结论与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点相似,Hoxa2在颌骨再生修复中不表达,而在胫骨骨再生修复中表达增强,提示颌骨再生修复可能存在独特的分子调控机制。
替牙期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和预测方程的建立
李建军;丁寅;王琪;任军;尚磊
口腔医学. 2007, 27(4):  196-198. 
摘要 ( 4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优化选择针对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预测的基牙组合。方法取正畸科初诊患者的研究模型,按一定标准随机选出恒牙列模型180副,利用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 mm)测量牙冠近远中径,并对测量值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得到了与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相关度较高的基牙组合,即,上颌第一磨牙和上、下颌中切牙联合;此组合与上、下颌预测牙的相关度分别为0.753和0.83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此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预测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宽度之和的回归方程。结论建立了一组适合中国北方地区替牙期儿童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的预测方程:男性Y=0.64X+6.89(上颌),Y=0.79X+2.45(下颌);女性Y=0.64X+6.86(上颌),Y=0.72X+3.90(下颌)(Y代表一侧未萌尖牙、前磨牙近远中宽度和,X代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中切牙的近远中宽度和的一半)。
干粘结和湿粘结对钛合金嵌体微渗漏的影响
张爽;李天侠;袁杰
口腔医学. 2007, 27(4):  199-200. 
摘要 ( 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比3MESPE RelyXTMARC黏接水门汀在干燥和湿润两种状态下对钛合金嵌体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颗因阻生新拔除的完整无隐裂、无磨耗的第三磨牙,随机分成2组,制备成邻牙合嵌体洞,分别在干燥和湿润两种状态下,用3MESPE RelyXTMARC黏接水门汀粘结钛合金嵌体,用体视显微镜观测嵌体密合度和嵌体微渗漏。结果两种粘接法嵌体密合度无显著差异(P>0.05),微渗漏深度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以釉质壁为主的窝洞干粘结效果显著,以牙本质壁为主的窝洞湿粘结效果好。
快速加热型石膏包埋料对铸造精度影响的研究
董宏伟;石四箴;陈克恭;小园凯夫
口腔医学. 2007, 27(4):  201-203. 
摘要 ( 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快速加热型石膏包埋料包埋后放置时间对其膨胀及铸件铸造精度的影响。方法选用传统型石膏包埋料CRISTOBALITE P(CBP)、快速加热型石膏包埋料CRISTOBALITE PF(CBPF)和CRISTQUICK20(CQ)。根据包埋料类型及包埋后放置时间不同分组为CBP、CBPF-30、CBPF-60、CQ-20、CQ-40、CQ-60。分别测定各组包埋料的硬化膨胀率和热膨胀率。以六棱柱形状蜡型为铸件原型,应用各组包埋料包埋铸造,测量各组所得铸件的尺寸变化率。结果CBPF-30组、CQ-20组的硬化膨胀率和热膨胀率均小于CBP组。随着包埋后放置时间的延长,CBPF和CQ各组的硬化膨胀率明显增大,热膨胀率逐渐减小。CBPF-30组和CQ-20组包埋料所得铸件的收缩率均大于CBP组。CBPF两组所得铸件的尺寸变化率无差别,CQ3组所得铸件的尺寸变化率无差别。结论在一定限度内适当延长快速加热型石膏包埋料包埋后放置时间对铸件的铸造精度无明显影响。
青年女性浅层嚼肌B超形态与牙弓形态关系的研究
宋锦璘;车晓霞;罗颂椒;邓锋
口腔医学. 2007, 27(4):  204-206. 
摘要 ( 5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肌肉形态、功能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错牙合畸形的形成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牙合青年女性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超声测量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对下颌牙弓磨牙区宽度影响明显,且成负相关;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与下颌牙弓前段长度关系显著,呈正相关,厚度与下颌牙弓前中段长度呈正相关,周长与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呈正相关;横截面的面积、周长与上颌牙弓长度成正相关;纵截面长度与上下颌尖牙角、下颌双尖牙角成负相关关系。结论浅层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相关关系显著,浅层嚼肌形态越粗壮,功能越强,则越有利于面下1/3矢状向发展,而限制其宽度发育。
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联合前牵矫治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对颞颌关节的影响
刘红;刘延军;吕文凯;祝海波
口腔医学. 2007, 27(4):  207-209. 
摘要 ( 4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联合前牵矫治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对颞颌关节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 appliance,TBA)联合前牵治疗15例安氏Ⅲ类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测量分析治疗前后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变化情况。结果未发现1例患者出现颞颌关节病症状。治疗前后线性百分比分别为24.67%和11.62%,N/M值治疗前后分别为1.82和1.07,A值及P值的变化均较明显。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少,髁突明显后移位,髁突位置基本居中。结论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BA联合前牵全天作用引起颞颌关节适应性改建,适当的持续矫治力不会对颞颌关节产生不利影响。
复方冰黄双层缓释药膜的应用研究
赵呈利;孙迎东;王爱芹;舒静媛;荣丽
口腔医学. 2007, 27(4):  210-211. 
摘要 ( 4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复方冰黄双层缓释药膜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应用复方冰黄双层缓释药膜和养阴生肌散分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例,观察其疗效。结果复方冰黄双层缓释药膜、养阴生肌散组,总有效率分别达100%、86%,差异有显著性(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冰黄双层缓释药膜止痛迅速,可缩短溃疡期,促进愈合。
银汞合金嵌体与银汞合金充填体修复后牙邻牙合Ⅱ类洞的临床对照研究
池学谦;廉云敏;陈惠珍;刘永红
口腔医学. 2007, 27(4):  212-213. 
摘要 ( 3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银汞合金嵌体与银汞合金充填体修复后牙邻牙合Ⅱ类洞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后牙邻牙合Ⅱ类洞的中龋患者,分为银汞合金嵌体组和银汞合金充填体组,各100例,观察修复体折断、修复体松动脱落、食物嵌塞、龈炎、继发龋等5个指标。结果在继发龋、食物嵌塞、龈炎3方面银汞合金嵌体组优于银汞合金充填体组(P<0.05),其它两个指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银汞合金嵌体是提高后牙邻牙合Ⅱ类洞修复效果的有效可行方法。
综述
PAX9和MSX1基因异常对牙齿发育的影响
赵姗姗;盛祖立
口腔医学. 2007, 27(4):  214-216. 
摘要 ( 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AX9和MSX1基因对牙齿发育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PAX9和MSX1基因及其对先天性缺牙疾病的影响。
姜黄素抑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机制研究
黄晓君;叶茂昌
口腔医学. 2007, 27(4):  217-219. 
摘要 ( 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姜黄素是植物姜黄中的一种天然提取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合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与瘤体生长相关酶类等途径来发挥其抑瘤作用。该文对姜黄素抑制头颈部鳞癌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临床实践
43例前臂游离皮瓣在颌面软组织缺损Ⅰ期修复中的应用
黄旋平;巫家晓;周诺;蒙宁;王代友;梁飞新
口腔医学. 2007, 27(4):  220-221. 
摘要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口腔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即刻前臂皮瓣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结果本组随访3~24个月,43例皮瓣完全成活,成功率100%。结论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网与真皮下及深筋膜血管网经穿动脉相互联系,是皮瓣存活的解剖基础。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电测法确定根尖孔位置的临床疗效评价
楼滨徐
口腔医学. 2007, 27(4):  221-222. 
摘要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使用根尖定位仪确定根管工作长度进行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Sono-explorer确定根管工作长度和X线确定根管工作长度,对慢性根尖周炎、牙髓炎的患牙进行一次性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然后摄X线牙片检查,统计比较根充物位置差异及根管治疗后1周6、个月、1年、2年、3年疗效观察统计评价。结果使用根尖定位仪确定根管工作长度进行根管充填的病例根管治疗成功率为97.5%,通过X线片确定根管工作长度的根管治疗成功率为89.2%。结论使用根尖定位仪确定根管工作长度比X线法更准确,根管治疗成功率更高,更方便快捷。
游离髂骨瓣用于上颌骨前壁缺损整复的临床研究
董艳丽;沈凤英
口腔医学. 2007, 27(4):  222-223. 
摘要 ( 4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游离髂骨瓣修复上颌骨前壁缺损的效果。方法将15例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10例,用游离髂骨修复上颌骨前壁;对照组5例,不用骨移植修复,任其自行恢复。结果游离骨移植可使上颌骨前壁缺损在短时期内达到骨性愈合。结论用游离髂骨修复上颌骨前壁,可恢复上颌窦正常形态,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ObturaⅡ技术充填根管的临床疗效评价
白莲;吴艳;赵齐
口腔医学. 2007, 27(4):  223-224. 
摘要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以ObturaⅡ技术充填根管2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过常规根管预备后用ObturaⅡ技术做根管充填的患者93例共96颗牙齿194个根管,评价根充2年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欠填、恰填、超填根管的比例分别为3.1%、70.1%、26.8%,其中超填和恰填根管的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8.1%和97.1%,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用ObturaⅡ技术充填根管成功率高,但对于细小根管应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