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5-28
基础与临床研究
不同浓度血清对人牙周膜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
李东;杨磊;丁寅;夜文敏;张昀
口腔医学. 2007, 27(5):  225-226,254. 
摘要 ( 4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人牙周膜细胞在不同浓度血清培养液中的生长特性。方法用倒置显微镜和MTT法观察人牙周膜细胞在10%、5%、2%浓度血清培养液中的生长和增殖变化,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血清浓度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人牙周膜细胞在2%血清培养液中增殖速率与增殖指数均最低,在10%血清培养液中最高,3组细胞的增殖速率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具有血清浓度依赖性,高血清浓度培养液的促增殖效应强。
Forsus矫治器治疗恒牙初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
邓琪;邵玶;王丽梅;安晶涛
口腔医学. 2007, 27(5):  227-229. 
摘要 ( 3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Forsus矫治器的治疗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2例,年龄11~15岁。采用Forsus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2例患者经过4~7个月(平均6个月)的治疗,面形改善明显,并获得Ⅰ类磨牙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中下颌骨的B、Pg、Co三点的变化都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覆盖和磨牙关系的变化中,骨性改变占总变化的38.2%和32.3%;上、下颌平面角及面下高无显著变化,但上下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的旋转。结论Forsus矫治器对于生长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可以产生一定的生长改良作用。
口内切口内镜辅助下行髁突骨折复位内固定
王继华;吴森斌;施素萍
口腔医学. 2007, 27(5):  230-231. 
摘要 ( 5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口内行髁突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经口内切口到下颌骨髁突外侧,辅以颊部小切口,利用内镜等特殊器械完成手术操作。结果复位固定3例患者,术后无面神经损伤,张口正常,咬合关系正常,咀嚼力正常。结论口内入路内镜辅助下行髁状突骨折复位与固定的方法具有安全、创伤小、疤痕小等微创外科手术特点。
富血小板血浆对犬骨髓间充质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
潘永海;李宁毅;邱建忠;金晓明;陈立强;刘相萍;隋爱华
口腔医学. 2007, 27(5):  232-235. 
摘要 ( 4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犬骨髓间充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0%、20%、30%)的PRP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2)加入体外培养的第3代MSCs中,对照组为无血清培养液,检测其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第3代的MSCs在体外进行培养,实验组加入矿化液和PRP(10%或30%),对照组只加矿化液。4周后用茜素红及Von-Kossa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10%PRP和rhBMP-2能显著提高MSCs的ALP活性,其中10%PRP对体外矿化结节的形成,亦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PRP有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趋势。
外周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犬牙周骨缺损区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
赵淑贤;赵东方;王敏;张建国;董凯;张兰
口腔医学. 2007, 27(5):  236-238. 
摘要 ( 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APBSC)与组织工程骨(TEB)复合移植修复牙周骨缺损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方法犬的牙周骨缺损区移植APBSC-TEB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时期APBSC分化、增殖成为成骨细胞过程中TGF-β的表达,观察TGF-β诱导APBSC分化、增殖成骨细胞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在APBSC-TEB移植2周,即见骨缺损区边缘TGF-β呈弱阳性表达,4~8周骨缺损区中心区域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呈现强阳性表达,12周骨缺损区已完全修复。而对照组TEB移植8~12周,仅在骨缺损边缘区域TGF-β呈弱阳性反应。结论APBSC在骨缺损区分化、增殖为成骨细胞的过程中TGF-β是重要的调节因子,具有诱导成骨的作用。
横腭杆加强支抗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乐群;陈凤山
口腔医学. 2007, 27(5):  239-241. 
摘要 ( 3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横腭杆在支抗牙受到不同方向作用力情况下,加强支抗的作用。方法建立横腭杆以及支抗牙的有限元模型(模型1)。在3种不同方向作用力的情况下,计算支抗牙的牙周膜的应力,并与没有横腭杆加强支抗有限元模型(模型2)的牙周膜应力作比较。结果在近中向力和垂直向力作用下,横腭杆没有降低支抗牙牙周膜的应力。模型1和2相比,应力差异低于1%;在水平腭向力作用下,横腭杆显著降低牙周膜的应力。模型1和2相比,应力减低了约10%。结论横腭杆只对水平腭向力有支抗作用,而对近中向力和垂直向力无支抗作用。
上颌窦提升植骨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术的临床应用
康春慧;吴燕平;周文清;郭海波;陈学军
口腔医学. 2007, 27(5):  242-243. 
摘要 ( 4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上颌窦提升、植入上颌结节自体骨加Bio-Oss骨粉在上颌后牙种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5例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行6侧上颌窦提升,植入上颌结节自体骨加Bio-Oss骨粉,同期种植体植入。结果6个月后X线片显示植骨区改建成新骨,种植体无松动脱落,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结论上颌结节自体骨加Bio-Oss骨粉植入,提升上颌窦拓展了种植的应用范围。
2种舌侧固定保持器与活动保持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
戴嵘;李长涛
口腔医学. 2007, 27(5):  244-245. 
摘要 ( 4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麻花丝舌侧固定保持器、超强纤维舌侧固定保持器和Hawlay’s活动保持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固定矫治结束的正畸患者,去矫治器,全口洁治,牙面抛光,测量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牙石指数为基线水平,随机分成3组,分别戴入Hawlay’s活动保持器、麻花丝舌侧固定保持器和超强纤维舌侧固定保持器。测量1周后及1、3、6个月后的牙周指数。结果麻花丝和超强纤维两种舌侧固定保持器的临床牙周指数明显高于Hawlay’s活动保持器,其中麻花丝固定保持器对牙周指数的影响高于超强纤维固定保持器。结论固定保持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大于活动保持器,其中麻花丝舌侧固定保持器的影响更为明显。
新型脱敏剂MS-COAT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钱进;钟滨;戴小锋
口腔医学. 2007, 27(5):  246-247,251. 
摘要 ( 4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新型脱敏剂MS-COAT在治疗牙本质过敏症中的疗效。方法临床观察牙本质过敏患者47例,患牙110颗,其中牙合面过敏29颗,牙颈部过敏81颗,应用MS-COAT脱敏剂进行脱敏治疗,观察即刻疗效以及1个月后疗效。结果MS-COAT脱敏剂即刻疗效97.27%,1个月后疗效82.41%,牙合面过敏组疗效即刻疗效93.10%,1个月后疗效79.31%,牙颈部过敏组即刻疗效98.77%,1个月后疗效88.61%,两组即刻疗效差异无显著性,1个月后疗效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S-COAT脱敏剂是一种临床疗效较好的治疗牙本质过敏的脱敏剂。
CFDA SE标记观察人成骨细胞与骨支架材料附着情况的实验研究
马红梅;邹进;崔福斋;艾红军
口腔医学. 2007, 27(5):  248-251. 
摘要 ( 4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荧光活性染料CFDA SE标记观察人成骨细胞与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 L-lactic acid(nHAC/PLA)骨支架材料黏附生长情况。方法用CFDASE标记人成骨细胞,接种于nHAC/PLA骨支架材料上,测定细胞的黏附率。于接种后第1、3、7天检测荧光光度,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结果CFDASE标记的人成骨细胞的黏附率为(97.99±1.43)%,未标记的人成骨细胞黏附率为(98.57±1.17)%,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时间增长,nHAC/PLA骨支架材料内的细胞数量增多,沿孔壁生长良好,但总荧光光度值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荧光活性染料CFDASE标记不影响人成骨细胞在nHAC/PLA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可作为观察人成骨细胞在nHAC/PLA骨支架材料生长情况的实验手段。
研究生专栏论著
牛血浆纤维黏连蛋白抑制大鼠成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薛明;侯志明;张颖;艾红军
口腔医学. 2007, 27(5):  252-254. 
摘要 ( 3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外源性牛血浆纤维黏连蛋白(fibronectin,FN)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技术原代培养大鼠成骨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N作用后成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呈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多角形细胞有多个矢状突起,核卵圆形常居一侧,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FN作用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增强;Bax基因的蛋白表达减弱。结论一定浓度的牛血浆FN能够抑制成骨细胞凋亡,其机制之一是增强大鼠成骨细胞胞浆内Bcl-2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同时减弱Bax基因的蛋白表达。
上颌第一恒磨牙不同桩核形式对牙本质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李剑;吴凤鸣;傅晓峰;浦广益;袁秀祥
口腔医学. 2007, 27(5):  255-257,274. 
摘要 ( 4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上颌第一恒磨牙2种不同形式桩核对牙本质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原始数据,采用多种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上颌第一恒磨牙及桩核的三维实体和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10.0中分别作颊向(与牙长轴45°)、垂直、腭向(与牙长轴45°)加载,作用力100N,得到牙本质内部Von Mises应力云图及峰值应力数据。结果不同形式桩核及不同加载方向对牙本质应力分布有不同的影响。结论不平行桩核更有利于保护剩余的牙根组织。
2种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作用机理的比较研究
倪密;陈文静;林汤毅;严斌;邵胜;李媛;陈慧霞
口腔医学. 2007, 27(5):  258-261. 
摘要 ( 4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SanderⅡ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Ⅱ1类错牙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分为T、S两组,各13例患者,T组采用Twin-Block技术矫治,S组采用SanderⅡ矫治器矫治。全天戴用矫治器治疗4~10个月。测量治疗前、后摄X线头侧位片,测量项目28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上颌发育均受抑制,经Pancherz分析,覆盖均显著减小,骨、牙因素没有差别;下颌均有显著生长,S组下颌升支长(Co-Go)比T组增加明显,S组下颌Ar-Go-Me角增加明显;S组的平均矫治时间为5.5个月,T组为7个月。结论2种矫治器均能明显促进下颌骨生长;SanderⅡ比较适合垂直生长型的Ⅱ类患者;SanderⅡ较Twin-Block疗程缩短。
髁突形态类型与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王欢;丁寅
口腔医学. 2007, 27(5):  262-264. 
摘要 ( 4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髁突形态类型与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不同年龄组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全口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将各组髁突形态进行归类。结果在高角组和低角组中,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异常髁突形态分布有差别(P<0.005),且成人组的髁突异常率高于儿童组(P<0.005)。均角组中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异常髁突形态分布无差别(P>0.05)。结论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的髁突形态类型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生长趋势有关。
种植体周围龈沟液白介素-8水平的研究
符苏杰;王国平
口腔医学. 2007, 27(5):  265-267. 
摘要 ( 3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测定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水平,探讨IL-8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关系,并与牙周炎相比较。方法选择健康种植体20例和种植体周围炎24例、牙周炎12例,测定种植体周、牙周GCF量并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CF中IL-8总量及浓度;同时检查各自的临床指标,包括松动度(mobility,MOB)、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出血指数(gingival bleeding index,G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骨丧失(bone loss,BL)。结果种植体周围炎GCF量、IL-8总量和浓度均高于健康种植体(P<0.01);GCF量、IL-8水平与临床指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各检查指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种植体周围GCF量及GCF中IL-8水平的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关,与牙周炎相似。
江苏省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
王一均;沈家平;周红艳
口腔医学. 2007, 27(5):  268-271. 
摘要 ( 3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江苏省5岁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儿童口腔预防保健提供基线资料。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和全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城乡5岁儿童共792人,并随机抽取其中1/2的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乳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69.15%和3.49,均低于1995年全国平均水平,龋齿充填率为2.24%。睡前吃甜食、父母文化程度、最近一次看牙间隔时间和由母亲照顾儿童日常生活与儿童患龋相关。结论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高龋病的治疗率。
舌癌患者术后元音共振峰频谱分析
姚卫萍;施星辉;吴凤鸣;吴煜农
口腔医学. 2007, 27(5):  272-274. 
摘要 ( 3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舌癌患者术后元音共振峰的变化,了解患者的语音功能状况。方法20名舌体切除范围不超过半舌的舌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前、后的6个汉语单元音共振峰(F1、F2、F3)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后患者元音/e/F1、/i/F1、/u/F1、/o/F2、/u/F2上升,/櫣/F2、/i/F3、/櫣/F3下降。结论舌癌术后,患者的语音功能发生明显变化,使用VS-99语音工作站可对患者手术前后语音功能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为临床语音功能训练提供参考。
调查研究
无锡市银行系统人员口腔情况调查
李小喜
口腔医学. 2007, 27(5):  275-276. 
摘要 ( 4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江苏省无锡市银行系统职工的龋病流行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2627名银行职工的患龋情况,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30岁年龄组患龋率为29.79%,龋均为0.79;30~40岁组患龋率为30.87%,龋均为1.23;40~50岁组患龋率为60.75%,龋均为1.43;经统计学分析,40~50岁年龄组患龋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而龋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结论应重视中老年人的龋病并尽早预防。
临床实践
颌面部骨折坚强内固定96例治疗体会
蒋勇联;刘国元
口腔医学. 2007, 27(5):  277-278. 
摘要 ( 3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总结近10年来采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病例,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运用微型、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各类颌骨骨折住院病例,分析临床资料及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本组96例颌骨骨折中有88例一期愈合,另有2例出现术后感染和6例出现轻度咬合错乱,经颌间牵引2周后恢复正常。结论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Tree牙齿美白胶漂白四环素牙26例疗效观察
赵富;盛敏雯;李国勤;程迪民;何鞠萍
口腔医学. 2007, 27(5):  278-279. 
摘要 ( 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Tree牙齿美白胶在四环素牙漂白中的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择26例无明显釉质缺损的四环素牙患者,使用Tree牙齿美白胶家庭夜间漂白的方法漂白2~4周,随即观察疗效,在6、12、24、36个月后分别观察牙齿颜色的改变情况。结果漂白后VITA比色提高4~13个色阶,平均8.6个色阶。36个月后仅有轻微颜色回复。
儿童牙体缺损修复治疗56例临床观察
李冰;葛学军;张并生
口腔医学. 2007, 27(5):  279-280. 
摘要 ( 4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不同修复治疗儿童牙体缺损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6例牙体缺损患儿共79颗患牙,其中36颗牙体大面积缺损的患牙进行铸瓷嵌体修复,43颗残冠残根的患牙进行碳纤维桩核冠修复,并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结果12个月后复查,36颗铸瓷嵌体修复体,成功率为89.7%,碳纤维桩修复系统43颗修复体,成功率为95.2%。结论铸瓷嵌体修复技术和碳纤维桩修复系统用于儿童牙体缺损修复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