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7-07-28
上一期
下一期
基础与临床研究
P物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缓释微粒的制备及其对人牙周膜细胞的作用的研究
汪银雄;段银钟;吴红;孙应明;梁志波;何玉宏
口腔医学. 2007, 27(7): 337-339.
摘要
(
3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汪银雄;段银钟;吴红;孙应明;梁志波;何玉宏
载银抗菌基托树脂银离子的缓释性研究
佘文珺;张富强;胡滨;黄曜
口腔医学. 2007, 27(7): 340-342.
摘要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载银抗菌基托树脂中银离子的溶出情况及其缓释规律。方法模拟口腔环境条件下,将含银量为650μg的载银抗菌基托树脂在人工唾液中浸泡,在第1、7、14、30天时,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溶出的微量银离子,并比较各时段银离子释放量的差异。结果浸泡1、7、14、30d时银离子释放量分别为130、265、273、280ng。浸泡第1天银离子释放最多,占第30天总量的50%,浸泡7d后银离子释放渐趋稳定。试件浸泡30d后银离子释放量占试件总含银量的0.04%。结论载银抗菌基托树脂中抗菌有效成分银离子极少释出,且呈现一定规律,对口腔微生态影响小,人体应用较安全。
临床报道
上颌磨牙根尖周炎致面颊皮瘘的误诊分析
钟守鹏;颜华;曹辉
口腔医学. 2007, 27(7): 342-346.
摘要
(
3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与临床研究
表面经喷砂和酸蚀及羟基磷灰石涂层的TA2纯钛种植体对富血小板血浆体外骨诱导能力的影响
王程越;马红梅;赵宝红;艾红军;崔福斋
口腔医学. 2007, 27(7): 343-346.
摘要
(
3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表面经喷砂和酸蚀(SLA)及羟基磷灰石(HA)涂层双重处理的TA2纯钛种植体(HA/SLA-TA2)为支架材料,探讨其对富血小板血浆(PRP)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PRP分别作用于常规培养的BMSCs(对照组)和与HA/SLA-TA2联合培养的BMSCs(实验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HA/SLA-TA2表面的生长情况,并对两组细胞的增殖指数、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具有成骨细胞特点,其细胞增殖指数于联合培养第5天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骨钙素含量分别于联合培养第9、13天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A/SLA-TA2是种植体表面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支架材料,BMSCs与HA/SLA-TA2联合培养后,可增强PRP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单独或联合应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对猪牙乳头细胞增殖的影响
余姗姗;蒋欣泉;翁雨来;花菲
口腔医学. 2007, 27(7): 347-350.
摘要
(
4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单独或联合应用后对猪牙乳头细胞(pDPCs)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aFGF、TGFβ1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单独及联合应用后对pDPCs增殖的影响,所得数据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结果aFGF在5~100ng/ml和8d范围内能促进pDPCs增殖,最强效应浓度为10ng/ml和25ng/ml,最强效应时间为8d;TGFβ1在5~50ng/ml和8d范围内能抑制pDPCs增殖,其中以5ng/ml和10ng/ml抑制作用较弱;以aFGF最强效应浓度与TGFβ1较弱抑制浓度交互联合后对pDPCs有显著的促进增殖作用,其中以aFGF25ng/ml+TGFβ110ng/ml的效果最明显。结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aFGF促进pDPCs增殖,TGFβ1抑制pDPCs增殖,两者联合可以促进pDPCs增殖。
ERA附着体义齿修复Kennedy Ⅱ类牙列缺损的临床评估
张志明;耿建平;徐兵;严伟琪
口腔医学. 2007, 27(7): 351-352,374.
摘要
(
4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临床研究Kennedy Ⅱ类牙列缺损采用ERA附着体义齿进行修复的效果。方法27例对原先普通可摘局部义齿不满意的Kennedy Ⅱ类牙列缺损患者,均采用ERA附着体义齿进行修复。结果经过6个月~1年时间随访,100%的患者表示对该义齿的固位性能,咀嚼效能,舒适程度,以及装卸的方便程度感到满意。义齿损坏1例经过简单修理后患者满意。2例牙槽嵴吸收在1/3内患者经过6~12个月观察,未见明显基牙牙槽骨吸收。结论ERA附着体义齿进行修复Kennedy Ⅱ类牙列缺损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普通可摘局部义齿。临床观察还提示ERA义齿尚不会造成短期基牙牙槽骨损害。
基质金属蛋白酶-9、黏着斑激酶的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
黄晓峰;胡勤刚;陈湘华
口腔医学. 2007, 27(7): 353-355.
摘要
(
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链霉卵白素-过氧化酶法检测TSCC18例淋巴结转移组和57例无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灶中MMP-9和FAK的表达。结果MMP-9和FAK在TSCC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15/18)和72.2%(13/18),而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24/57)和35.1%(20/57)。MMP-9和FAK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5、P<0.01),MMP-9的阳性表达与FAK的阳性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05)。结论MMP-9和FAK的高表达提示TSCC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性,MMP-9和FAK可作为评估TSCC淋巴结转移与否的有用指标。
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运重建方式初步探讨
陈勇;徐明耀;叶炳飞
口腔医学. 2007, 27(7): 356-358.
摘要
(
3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动态过程,初步探讨血运重建方式及机制。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30只,6只动物做空白对照组;24只动物行右侧下颌骨植入外置式颌骨牵引器。经7d延迟期后,按1mm/d速率延长下颌骨7d,然后固定8周。在延迟期第7天,牵引期第2、4、7天,固定期第1、3、6、8周时分别处死3只动物,用X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和新骨生成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变化规律。结果实验组22只兔成功进行下颌骨牵引延长,牵引区血管生成方式以芽生和血管上皮岛为主。在牵引期第2天,骨断端微血管密度为28.2±7.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在固定期下降明显,固定第8周时,微血管密度为4.3±1.3,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牵引初期牵引骨断端有强烈的微血管反应,血运重建先于新骨重建;固定期微血管密度降低,血管成熟,血运重建随新骨生成改建完成而结束。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
邹敬才;荀文兴;张怡;曲晓莉;崔鲁曼;李蓉;肖光裕
口腔医学. 2007, 27(7): 359-361.
摘要
(
3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磁共振影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有:颈总动脉分叉处单发性肿块,并与颈动脉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RA及DSA呈"Goldcup"征改变。结论CDFI、DSA、MRA均有明确的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杨凯;张福军;陈睿;李雅冬;张劲松;孙德平
口腔医学. 2007, 27(7): 362-363.
摘要
(
4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53例T2期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3例中有182例围手术期未输血,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9%,571例进行了围手术期输血,术后切口感染率为8.4%,两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口腔颌面鳞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随围手术期输血量的增大而增加。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会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医师应合理输血。
下颌角骨折张力线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分析
胡振宇;谢志坚;曹之强;黄炜
口腔医学. 2007, 27(7): 364-365,367.
摘要
(
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改进口内切开复位治疗下颌角骨折的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方法下颌角骨折112例患者(115侧),分为A、B、C三组,均使用张力带内固定,B组、C两组分别加用口内切口下颌角外侧面行补偿固定和术后颌间固定,术后随访半年,对术后感染、咬合关系紊乱、体重丧失、颞颌关节异常和张口受限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单纯张力带内固定组术后感染率为13.1%,有2例咬合关系紊乱,并有39.4%的病例下颌角下缘出现明显的外骨痂;其它两组感染率为5%、2.9%,咬合关系良好,加用颌间固定的C组体重丧失率和张口受限率为8.74%和47.1%,高于其它两组。结论单纯张力线内固定可治疗下颌角骨折,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口内切开复位下颌角外侧面补偿固定和术后颌间固定作为两种辅助治疗方法,在避免口外切口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治疗效果和适应证。
颌下腺导管内涎石取出术的疗效分析
邹荣海;严国鑫;孙晓峰
口腔医学. 2007, 27(7): 366-367.
摘要
(
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颌下腺导管内涎石取出术的远期疗效和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对颌下腺导管内涎石取出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2~15年,观察患者手术的远期疗效和腺体分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单纯取石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腺体分泌功能恢复情况较好,而远期疗效和分泌功能呈下降趋势;腺体感染和结石的复发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患者的年龄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颌下腺导管内结石的治疗中,早期取出结石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辅助使用催涎剂,有效阻断结石形成前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控制炎症的发生、发展,以及采用颌下腺区域的局部按摩,对颌下腺导管内涎石的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成人牙周病20例的正畸治疗
魏洁
口腔医学. 2007, 27(7): 368-369.
摘要
(
3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牙周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20例成人牙周病患者运用正畸及牙周联合治疗并对患牙牙周、牙槽骨情况进行对比观察,了解正畸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结果20例患者移位的牙齿得到了复位,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咬合关系及外貌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成人牙周病经过正畸治疗可以恢复牙列外形,达到美观及恢复咀嚼功能的目的。
根管长度电测仪在老年人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陈燕;杨明华;李升;李晓玲
口腔医学. 2007, 27(7): 370-371.
摘要
(
3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初步探讨RootZX根管长度电测仪测定老年人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及不同根髓状态对其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患者需作根管治疗的患牙204颗,根管373个,随机分为电测法组和手感法组,分别测定根管的工作长度后预备根管,X线片试尖测定牙齿的长度,比较电测法组和手感法组测定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率。以及不同根髓状态对电测法测定根管工作长度准确率的影响。结果电测法组、手感法组准确率分别为93.75%、67.96%。经χ2检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电测法中活髓根管准确率为93.81%,死髓根管的准确率为93.68%。经χ2检验,两组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ootZX测量老年人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手感法,其准确性不受根髓状态的影响。
固齿丸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骨代谢的影响
李升;杨明华;董懿
口腔医学. 2007, 27(7): 372-374.
摘要
(
4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固齿丸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固齿丸组35例、对照组1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固齿丸组同时给予口服补肾固齿丸4gbid,连服3个月。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OC)、碱性磷酸酶(ALP)、Ca、P,记录指数牙位的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并使用软件测定指数牙位牙槽骨平均灰度值(MGVs)。结果固齿丸组OC、ALP较治疗前升高,Ca、P较治疗前降低,指数牙位MGVs升高(均P<0.05);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固齿丸组在治疗后,SBI和P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SBI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1),但PD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固齿丸能显著改善牙周炎患者的骨代谢,促进新骨形成,并能一定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其机理可能与提高成骨细胞活性有关。
杭州市妊娠期妇女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孙威;陈晖;李秀央
口腔医学. 2007, 27(7): 375-379.
摘要
(
3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杭州市妊娠期妇女对幼儿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对杭州市1257位妊娠期妇女展开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共13个问题,并对结果与妊娠期妇女的年龄、孕周、年收入、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妊娠期妇女未能得到口腔专业人员的教育和指导,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尚较贫乏。结论应针对妊娠期妇女进行口腔保健教育及行为改进。
铜山县高氟区少年龋病和氟斑牙患病情况的调查
陈文胜;朱玲
口腔医学. 2007, 27(7): 377-379.
摘要
(
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调查徐州市铜山县高氟区12~15岁人群氟斑牙和龋病的流行情况,探究龋病患病患病率、龋均与氟斑牙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高氟区少年的氟斑牙和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查的基本方法与诊断标准和Dean氟牙症分类标准,对高氟区12~15岁初中学生氟斑牙和龋病的患病情况进行检查记录。结果社区氟斑牙指数Fci为2.52,为氟斑牙重度流行区域;诊断为氟斑牙的人群中各年龄组氟斑牙患病率无差异;本次调查人群总患龋率为22.7%;氟斑牙人群的患龋率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龋均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诊断为氟斑牙的患龋病人群中患龋率比较不同记分组有显著性差异(P=0.042),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及重度组与非氟斑牙组比较,龋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氟区12~15岁少年的氟斑牙人群的患龋率与非氟斑牙人群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其中记分为重度的组患龋率比轻度的组和非氟斑牙组高。
综述
根管封闭剂的临床理化特性
查光玉;张加理
口腔医学. 2007, 27(7): 380-383.
摘要
(
3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良好而完善的根管充填是取得根管治疗预期疗效的根本保证。目前市场上根管封闭剂千变万化,往往使临床医师无所适从。在选择根管封闭剂时所主要注重的是其临床理化特性,本文就对其进行简要综述,以便我们更好地选择。
乳酸菌对糖和糖醇的分解代谢及其致龋性
孙建光;高俊莲
口腔医学. 2007, 27(7): 384-386.
摘要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文综述了乳酸菌对糖和糖醇的分解代谢途径,讨论了糖醇的低致龋性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临床实践
综合治疗与封闭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对比研究
王太元;肖红勤;陈其平;罗毅;姚玉春;舒运兵
口腔医学. 2007, 27(7): 387-387.
摘要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将200例扁平苔藓患者分为综合组与封闭组。封闭组采用2%利多卡因加5%强的松龙,综合组在封闭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消除口腔及牙齿局部不利因素。观察各组的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综合组有效率91%,封闭组6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P<0.001);综合组的复发率9%,对照封闭组3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综合法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明显优于封闭法。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下唇感觉异常的临床分析
张晓梅
口腔医学. 2007, 27(7): 388-389.
摘要
(
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发生下唇感觉异常的发生机制及预防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发生下唇感觉异常的9名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9例出现下唇感觉异常患者中,4例(44.4%)为暂时性的,5例(55.5%)为永久性下唇感觉异常。结论发生下唇感觉异常的原因有:局部注射引起神经、血管损伤;解剖关系和手术创伤所致神经、血管损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麻药首选阿替卡因,采用麻醉仪,可减少下唇感觉异常发生的机率。
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112例的临床观察
周培刚;顾永春;丁月峰
口腔医学. 2007, 27(7): 389-390.
摘要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颌骨骨折患者112例,将骨折解剖复位后,用1~2块小钛板行骨断端坚固内固定,其中40例多发性或粉碎性骨折辅以1~2周颌间固定牵引。观察骨折段复位、咬合关系、颌面形态恢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3个月X线检查骨折端复位良好,骨痂形成,颌面外形满意,咬合功能良好。结论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可靠,是较为理想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
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128例临床体会
陈永辉;赖毅伟;韦选萍
口腔医学. 2007, 27(7): 390-391.
摘要
(
4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临床技术特点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8例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者的上颌第一恒磨牙为实验对象,每个患牙均摄术前平行和偏移投照根尖X线片,采用逐步后退法常规进行根管预备,标准牙胶尖侧向加压充填。结果128病例中,适充91例(71.09%),欠充32例(占25.00%),超充5例(3.91%)。128例128个患牙中,存在MB2的患牙为24个(18.75%)。结论常规根管治疗技术治疗上颌第一恒磨牙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平行和偏移投照根尖片有助于寻找和确诊MB2根管的存在。
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13例的治疗体会
丁继芬
口腔医学. 2007, 27(7): 391-392.
摘要
(
4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总结适合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全身应用抗生素、综合治疗及局部治疗。结果12例糖尿病患者感觉完全治愈,创口愈合。结论全身及局部综合治疗对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较好。
编辑部公告
2024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5-02-13)
2023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4-01-30)
编辑部电话变更通知
(2023-09-08)
《口腔医学》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
(2023-03-30)
2022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3-01-13)
关于假冒本刊工作人员与作者联系的声明
(2022-07-28)
《口腔医学》杂志荣获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2022-02-16)
2021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2-01-26)
2020年度《口腔医学》杂志优秀审稿专家
(2021-01-22)
《口腔医学》杂志荣获2020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奖
(2020-12-31)
更多...
下载中心
介绍信模板
专家操作指南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论著类稿件模板
作者利益冲突公开声明表
作者贡献声明表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医科大学
玛格泰克公司
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生物医学杂志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