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06-28
基础与临床研究
aFGF和TGFβ1联合诱导猪牙乳头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
余姗姗,翁雨来,蒋欣泉
口腔医学. 2008, 28(6):  281-283,294. 
摘要 ( 3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猪牙乳头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方案。方法 联合应用aFGF和TGFβ1对体外培养的猪牙乳头细胞进行平面诱导,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通过Von Kossa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的矿化能力,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成牙本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DSP蛋白和DSPP mRNA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诱导后部分细胞出现细长的单侧细胞突起,在矿化液培养2周后形成典型的矿化结节,并且表达DSP蛋白和DSPP mRNA。结论 联合应用aFGF和TGFβ1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猪牙乳头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
牙齿型低碱性磷酸酯酶症患儿ALPL基因的新突变
轩昆,金钫,金岩,杨富生,樊淑梅,文玲英
口腔医学. 2008, 28(6):  284-286,290. 
摘要 ( 4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牙齿型低碱性磷酸酯酶症的实质病因。方法 本研究采用临床、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及致病候选基因筛选,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探寻突变位点。结果 这例牙齿型低碱性磷酸酯酶症患儿的ALPL基因突变型为1581C>G,P446G。结论 经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这是一种新的基因突变型,该基因型是导致患儿疾病表型的影响因素。
氟离子注入钛表面改性抗菌性能的研究
刘慧颖,伊哲,王学金,王浪平,王小峰,艾红军
口腔医学. 2008, 28(6):  287-290. 
摘要 ( 4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氟离子注入纯钛进行表面改性后,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和形态的影响。方法 应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装置对钛试件进行氟离子注入,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其表面化学组成及各元素百分比;将牙龈卟啉单胞菌接种于氟离子注入前、后的钛样品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在其表面粘附数量和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XPS全谱图显示氟离子注入后样品由钛、氧、氟和碳元素组成,且随着氟离子注入时间的延长,材料表面氟元素百分比增高;氟离子注入钛表面改性可影响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粘附数量和菌体形态。结论 氟离子注入可成功的将氟元素引入纯钛表面形成含有金属氟化物的表面改性层,该层可有效地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粘附并影响其菌体形态,提示其具有抗菌性能。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动物模型的构建研究
王栋,田卫东,李声伟,刘小红,王秀敏
口腔医学. 2008, 28(6):  291-294. 
摘要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能够很好地反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osteoarthritis,TMJOA)的发病情况并为治疗打下良好基础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37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通过颞下颌关节(TMJ)内注射Ⅱ型胶原酶来诱导兔产生TMJOA,并动态全程观察4、8、12、16、20、24周兔颞下颌关节大体和组织病理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 随时间的延长,病变先是表现为逐渐加重,以后出现缓解趋势,实验组中均于4周后出现较明显的骨关节病损,其中12周组达到病变高峰,20、24周组出现局部修复现象。结论 胶原酶注射后的兔颞下颌关节大体和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TMJOA的基本病理改变一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和相似性,成功地构建了一种TMJOA的动物模型。
颌间Ⅲ类矫形力动物模型的建立
尹康,徐芸,李松,李煌,董宝财
口腔医学. 2008, 28(6):  295-297. 
摘要 ( 3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颌间Ⅲ类矫形力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6只青春期雌性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实验组4只,配戴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对照组2只,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3月、6月处死实验动物。结果 矫治器均配戴良好,实验动物牙合位改变明显,3月组平均牙合位改变5.5mm,6月组平均牙合位改变6mm。结论 采用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建立的颌间Ⅲ类矫形力动物模型符合颌间Ⅲ类矫形力在力值和方向上的要求,能够较准确地模拟临床颌间Ⅲ类矫形的变化过程,可以作为研究颌间Ⅲ类矫形理想的动物模型。
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
刘玲珍,朱炎,姜海鹰,康非吾
口腔医学. 2008, 28(6):  298-300. 
摘要 ( 4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涎腺恶性肿瘤中的β-连环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以及表达水平,探讨连环蛋白与涎腺恶性肿瘤分化、浸润、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法检测颌面部涎腺多形性腺瘤标本21例,涎腺恶性肿瘤标本52例石蜡标本β-连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β-连环蛋白在涎腺炎症组织中有正常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是表达显著下调,甚至失表达。β-连环蛋白的表达在恶性涎腺肿瘤标本中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β-连环蛋白的表达在低分化组与高、中分化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β-连环蛋白的失表达主要发生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涎腺恶性肿瘤。结论 β-连环蛋白在涎腺炎症上皮组织中有稳定而强烈的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存在异常表达或失表达。可能与涎腺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关。β-连环蛋白的存在与否可能决定肿瘤的侵袭、神经、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同时Envision免疫组化法可以作为研究涎腺肿瘤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口腔健康教育对自体牙移植患者焦虑心理的干预
陈志方,尹明
口腔医学. 2008, 28(6):  301-302. 
摘要 ( 4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口腔健康教育(DHI)对自体牙移植患者焦虑心理的干预作用。方法 临床有自体牙移植条件的9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应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进行测评,实验组43例进行DHI,对照组52例按常规就诊处理,2组患者在接受牙移植或离开前再次进行MDAS测评,对牙移植手术的人数和其牙科焦虑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健康教育前后焦虑程度、2组接受牙移植手术的人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更为焦虑。结论 DHI能显著减轻自体牙移植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手术人数比例。
显微超声技术处理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
石炜,朱庆萍,刘卫红
口腔医学. 2008, 28(6):  303-305. 
摘要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用显微超声技术处理根管内折断器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3年10月-2006年10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47例根管内器械折断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用根管手术显微镜配合超声器械进行治疗处理。结果 47例患者中有34例根管内折断器械被完全取出,取出率为72.3%。折断器械的位置与操作难度密切相关,根管弯曲前段、中段和后段内折断器械取出率依次降低;根管弯曲度小于30度者较弯曲度大于30度者其折断器械取出率高。结论 手术显微镜结合超声器械是处理根管内折断器械的较有效方法 。
新型磷酸钙复合盖髓材料的体外抑菌作用
沈晴昳,孙皎,刘昌胜,陈芳萍
口腔医学. 2008, 28(6):  306-308. 
摘要 ( 4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新型磷酸钙复合盖髓材料(CASBi)对常见致龋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研究并比较CASBi与氢氧化钙糊剂、Dycal、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对变形链球菌(Sm)、粘性放线杆菌(Av)及嗜酸乳杆菌(La)的抑菌效果。结果 CASBi对三种细菌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氢氧化钙糊剂对3种实验菌有一定抑菌作用,但其抑菌环直径明显小于CASBi抑菌环直径(P<0.05);Dycal对变形链球菌无抑菌作用,对粘性放线菌和乳酸杆菌有较轻微的抑菌作用;CPC对3种细菌均无抑菌作用。结论 CASBi对致龋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临床报道
颈部转移性鳞癌7例分析
何斌方
口腔医学. 2008, 28(6):  308-308. 
摘要 ( 4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与临床研究
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pIRES载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
曹寅,徐定南,周福成,王麟
口腔医学. 2008, 28(6):  309-311,317. 
摘要 ( 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pIRES-opg-fgf2真核分泌表达穿梭载体,为进一步构建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联合组织工程技术治疗牙周病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将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opg基因和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趋化粘附的作用的fgf2基因重组到pIRES载体中。结果 编码opg基因片段和fgf2基因片段重组到pIRES载体,重组质粒经酶切、PCR鉴定,电泳显示均能得到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片段。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IRES-opg-fgf2表达穿梭载体。
细胞角蛋白14在牙齿软组织萌出通道中的组织学定位
杜毅,于西佼,杨丕山
口腔医学. 2008, 28(6):  312-314. 
摘要 ( 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牙齿萌出时,源于成釉器的缩余釉上皮与口腔上皮细胞融合为上皮团形成牙齿的软组织萌出通道,本研究对细胞角蛋白14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进行组织学定位,从而探讨其可能作用。方法 不同发育期SPF级BALB/c小鼠9只。循环内固定后分别双侧下颌骨10%EDTA脱钙30d,常规脱水包埋,近远中向5μm连续切片,行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PV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4和细胞增殖核抗原在各组织的表达。结果 牙齿萌出过程中口腔上皮对细胞角蛋白14呈现时空特异性表达,非牙齿萌出部位的口腔上皮仅基底层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14,而萌出牙齿冠方的口腔上皮阳性表达则较广泛;缩余釉上皮在牙齿萌出过程中始终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14,而且伴随缩余釉上皮和口腔上皮融合的发生,缩余釉上皮的外层细胞和口腔上皮的基底层和基底上层细胞呈现细胞角蛋白14强阳性表达。结论 细胞角蛋白14与牙齿萌出软组织通道的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缩余釉上皮相关研究的上皮性标记物。缩余釉上皮; 细胞角蛋白14; 牙齿萌出;
光敏灭菌辅助龈下刮治后不同深度牙周袋的恢复率比较研究
王莹,朱形好,林芝,张秀华,陈宏,丁熙,王靖虓,李一鸣,S. LEE,J. KIM,邓辉
口腔医学. 2008, 28(6):  315-317. 
摘要 ( 5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PERIOWAVETM光敏灭菌法治疗慢性牙周炎后≥4mm牙周袋的恢复效果。方法 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后,选择45例患者(每位患者口腔内至少有4个以上≥5mm的牙周袋并分布在2个以上口腔区域内),在接受基础检查以及根面平整术(SRP)治疗后,随机分入3组,A组在SRP之后接受1次PERIOWAVETM光敏灭菌治疗,B组在SRP后及6周后各接受1次PERIOWAVETM治疗,而C组仅接受SRP治疗。在基础检查及12周后测量牙周袋深度。结果 在基础检查中共有1851个≥5mm牙周袋,经过治疗后,C组有212(36.7%)个牙周袋≤3mm,A组有160(62.5%)个牙周袋≤3mm,而B组有187(84.6%)个牙周袋≤3mm;705个4mm的牙周袋,治疗后PD≤3mm的C组147(66.5%)个,A组160(62.5%)个,B组187(84.6%)个。经两样本二项分布检验,对于基础检查中为测量为4mm及≥5mm牙周袋,B组的恢复均明显好于A组及C组(P<0.0001)。结论 在SRP基础上加以2次光敏灭菌治疗牙周炎对于浅(4mm)及深(≥5mm)牙周袋深度的恢复均明显大于单独使用SRP。
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男性患者的颅颌面三维形态研究
谢晓秋
口腔医学. 2008, 28(6):  318-322. 
摘要 ( 4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BCT)资料分析无综合症的骨性安氏Ⅲ类男性患者在青春迸发前期是否出现某种程度的颅面不对称。方法 使用软件VWorks4.0对5名男性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进行9个线距和6个角度测量,并对左、右两侧的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反映上颌第一磨牙到上颌面部的位置关系的角度测量数据在左、右侧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5个病例的值均为右侧大于左侧;此外,牙合平面角,即左右PAE连线与牙合平面的交角与0度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都是牙合平面从右到左向上倾斜。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男性患者在青春快速生长前期,左侧颌面骨骼结构垂直方向上生长的不足;三维CBCT图像可被用于量化分析该区域的生长发育的畸形。
综  述
口源性口臭检测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叶玮,倪娜,冯希平
口腔医学. 2008, 28(6):  323-325. 
摘要 ( 5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寻找使用其他口臭检测指标替代鼻测法对口源性口臭进行检测的可能性。方法 从169名受试者中筛选出56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鼻测法与数个口臭检测指标间的Logistic回归关系。结果 在健康青年人群中,口腔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稳定值和口腔卫生指数是口源性口臭的两大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这两项指标建立的方程对口臭进行诊断的预测符合率达到78.6%。结论 综合使用数个检测指标来替代鼻测法对口源性口臭进行诊断是可行的。
基础与临床研究
大锥度根管预备混合法在树脂模拟弯曲根管中预备效率的研究
潘骏雅,傅磊,张加理,郑幼洋
口腔医学. 2008, 28(6):  326-327,330. 
摘要 ( 4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手用不锈钢K型锉与ProTaper手用镍钛锉联合应用的大锥度根管预备混合法的预备效率。方法 采用树脂模拟根管60例,随机分为2组,大锥度根管预备混合法组(简称C组):手用不锈钢K型锉与ProTaper手用F2镍钛锉联合应用;Protaper手用镍钛锉序列组(简称P组)。比较其器械折断情况、操作时间、所用费用和根管预备效果。结果 2组均形成冠方大、根端小的连续大锥形根管;C组无断针情况,P组断针率为10%;根管预备时间C组为平均6.37min,P组为平均11.32min(P<0.05);所用成本P组约为C组的4倍。结论 大锥度根管预备混合法(C组)预备根管成形效果好,操作时间短,不易断针,且经济实用。
综  述
种植体表面RGD组装方法研究进展
杨国利,何福明,赵士芳
口腔医学. 2008, 28(6):  328-330. 
摘要 ( 3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GD(Arg-Gly-Asp)短肽由精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组成,存在于多种细胞外基质中,可与11种整合素特异性结合,能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抑制破骨细胞之间、破骨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阻止破骨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从而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将RGD短肽组装到种植体表面,研究发现能明显促进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增加种植体的固位力。种植体表面RGD组装方法 对其在种植体表面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影响,对种植体骨整合也有一定影响。本文仅就RGD的总体情况及其在种植体表面的组装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临床实践
余留牙缺失后原铸造可摘局部义齿的焊接修复
刘好术,张彦表,冀洪海,王守明
口腔医学. 2008, 28(6):  331-332. 
摘要 ( 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原有铸造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的患者,在余留牙缺失后,直接在原支架义齿上修复失牙的一种方法。方法 将原RPD放入患者口内,取印模,磷酸盐高温包埋粉灌注模型,用氩弧焊在失牙区焊接固位装置。若基牙缺失,则另选基牙,常规牙体制备,脱模制作固位体,并与原RPD支架焊接在一起,再修复缺失牙。对义齿进行2~3年随访及复诊观察。结果 18件RPD义齿,经氩弧焊焊接固位装置,修复缺失余留牙,随访发现1件焊接处断裂,1件再修复义齿脱落,总失败率11.11%,余者完好。结论 氩弧焊接固位装置,修复RPD余留牙缺失,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近成年及成年骨性反牙合患者的非手术系列矫治
姜世同,王宝兰,秦雍,张茹,刘洪杰,焦广军
口腔医学. 2008, 28(6):  332-333. 
摘要 ( 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近成年及成年骨性反牙合患者的非手术矫治方法。方法 选择30例近成年及成年骨性反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颌骨牵引,口外弓推下颌磨牙向远中,固定矫治器及颌间Ⅲ类牵引,上、下颌固定保持器保持并行颌间Ⅲ类牵引保持等方法矫治,观察最终临床矫治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实现反牙合解除、侧面形态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中性关系的矫治目标。66平均后移量8mm以上。结论 在已错过最佳矫治时机,又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矫治,或无条件接受手术矫治的近成年及成年骨性反牙合患者中,有较大部分仍可通过本研究的系列矫治法进行成功矫治。
颈部包块115例临床分析
周艳明,阿达来提
口腔医学. 2008, 28(6):  334-335. 
摘要 ( 3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颈部不同区域包块和来源的关系。方法 对115例颈部包块进行回顾分析,并统计颈部包块的相关区域与来源。结果 按淋巴结包块和非淋巴结包块分类分别占64.35%(74/115)、35.65%(41/115),其中淋巴结包块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占77.03%(57/74),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等占22.97%(17/74)。115例中炎性、良性病变共93例,占80.87%,恶性肿瘤22例,占19.13%。结论 颈部包块部位与原发灶存在一定规律,可用于指导颈部包块的临床诊断和鉴别。
Replace种植系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张继成,解永富
口腔医学. 2008, 28(6):  335-336. 
摘要 ( 5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Replace种植系统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57例患者植入Replace Select Tapered种植体102枚,3~4个月(下颌)或4~6个月(上颌)后行固定义齿修复,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植入3年后,1例因反复感染并发种植体周围炎性骨吸收而予以拔除,其余均获成功,成功率为99.02%。结论 Replace种植系统行固定义齿种植修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牙列缺损(缺失)修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