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5-28
口腔正畸学专栏
基于CBCT三维形态分析的中国青少年颈椎骨成熟度定量方法研究
吴玥, 唐雯, 张语嫣然, 袁玮煜, 潘逸菲, 陈新宇, 徐海洋, 吕云帆, IZADIKHAH Iman, 曹丹, 谢理哲, 严斌
口腔医学. 2024, 44(5):  321-328.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1
摘要 ( 321 )   HTML ( 18 )   PDF (2505KB) ( 3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探究颈椎三维形态与骨骼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基于颈椎三维形态的颈椎骨成熟度(CVM)定量评估模型。方法 共收集358例(男175例,女183例)中国青少年患者的颅颌面CBCT影像,随机分为模型建立组(277例)及验证组(81例)。定义并测量了21个颈椎三维形态学参数,纳入颈椎全部部位,包括颈椎椎体、横突、棘突、椎弓根、锥板、关节突。颈椎骨成熟指数(CVMI)由有经验的正畸医师测定并作为参考标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逐步分析确定相关性并构建回归模型。使用验证组数据检验各模型的评估可靠性并应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模型评估值与参考标准。结果 颈椎各部位的三维形态学变化与CVMI相关(P<0.05)。男性和女性模型各包括6个三维形态参数,其中3个相同。男性模型和女性模型校正R2分别为0.899和0.902,评估准确率分别为85.0%和85.4%。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回归模型与参考标准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椎三维形态与骨骼成熟度相关,本研究建立的CVM三维形态学评估方法及相应的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可信度,与专家的一致性较高。

无托槽隐形矫治下前牙压低过矫治的回归分析研究
黄钖钖, 王诗语, 刘浩, 杨丽, 王鹏来, 袁长永
口腔医学. 2024, 44(5):  329-333.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2
摘要 ( 318 )   HTML ( 16 )   PDF (3028KB) ( 4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下前牙压低的最终实现值与方案预设值之间的关系,探究一种过矫治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例采用隐适美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的患者。将ClinCheck方案中的相对压低值记为压低预设值,经数字化模型重叠技术测得压低实现值。评估实现值与预设值的差异和关系,分析压低量等因素对压低效率的影响。结果 下前牙压低的平均效率约为62.2%,中切牙效率最高,尖牙最低。压低量、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尖牙区附件类型均影响压低效率。压低预设值与实现值之间差异显著,存在线性关系。下前牙压低过矫治量计算公式为Z=(W-0.110)/0.533-W(Z为过矫治量,W为期望压低量)。结论 矫治方案中的下前牙预设压低量不能完全实现,对于设计下尖牙压低,或压低量大,或初始位下切牙舌倾的病例应设计更多过矫治。与优化附件相比,下尖牙设计垂直矩形附件更有利于提高压低效率。

不同拔牙方式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Bolton指数及咬合关系的影响
宋野, 任银婷, 张轶涵, 韩晶莹
口腔医学. 2024, 44(5):  334-337.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3
摘要 ( 210 )   HTML ( 9 )   PDF (1484KB) ( 3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的前磨牙拔除方式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Bolton指数及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 筛选62例符合研究标准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石膏模型,通过iTero Element扫描仪将石膏模型转换为数字化模型,每一例模型均按照常见的4种前磨牙拔除方式进行数字化拔牙,并进行拔牙后的排牙实验,计算拔牙前后的Bolton指数,并对排牙实验所建立的咬合关系进行评估,探索其变化规律。结果 对于骨性Ⅱ类患者,四种前磨牙拔除方式均会导致Bolton指数全牙比明显减小,且相比于上4下4和上4下5的拔牙方式,上5下4和上5下5的方式会导致Bolton 指数全牙比减小更多(P<0.001)。对于骨性Ⅱ类患者,在建立磨牙中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排牙实验,上4下4和上4下5的拔牙方式获得的前牙覆盖均值在正常值范围内(<3 mm);上5下4和上5下5的拔牙方式获得的前牙覆盖均值大于正常值(>3 mm),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上4下4和上4下5的拔牙方式更有利于使拔牙后Bolton指数全牙比趋于正常,也更有利于建立更良好的咬合关系。

骨性Ⅱ类伴埋伏牙双期矫正病例1例
郭凯, 韩欣颖, 马浩杰, 刘丽娟, 杨芳红
口腔医学. 2024, 44(5):  338-343.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4
摘要 ( 223 )   HTML ( 8 )   PDF (5749KB) ( 3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性Ⅱ类的患者常表现为上颌前牙前突,下颌后缩,开唇露齿,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等症状,严重影响颜面美观。本文报道1例一期早期矫治配合二期固定矫治治疗骨性Ⅱ类伴埋伏牙的生长发育期男性患者病例。治疗后骨性Ⅱ类症状明显改善,包括下颌后缩的改善,开唇露齿问题得到解决,面部外观趋向于直面型,同时颞下颌关节未出现明显异常。该病例显示早期矫正对此类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避免或减少此类患者成年后正颌手术的可能性。

基础与临床研究
氟西汀单独使用及联用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影响研究
史般若, 吴翘楚, 缪昊宸, 魏昕
口腔医学. 2024, 44(5):  344-348.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5
摘要 ( 168 )   HTML ( 5 )   PDF (4137KB) ( 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氟西汀单独使用及联用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白念珠菌标准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和白念珠菌耐药株进行实验,分别制备相应菌株的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XTT减低法检测氟西汀对白念珠菌的作用,改良时间-杀菌曲线测定氟西汀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药效学性能,扫描电镜观察氟西汀处理后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变化,棋盘稀释法检测氟西汀与氟康唑联用对生物膜状态白念珠菌的影响。结果 氟西汀对3种生物膜状态的白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生物膜状态白念株菌标准株和氟康唑耐药株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SMIC50)为32 μg/mL,对生物膜状态白念珠菌临床株的SMIC50为64 μg/mL。改良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在氟西汀浓度为1×SMIC50和2×SMIC50时,3种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氟西汀处理后白念珠菌生物膜较无药物处理时菌丝数量减少,形态发生皱缩。棋盘稀释法显示氟西汀与氟康唑联用时对生物膜状态的白念珠菌标准株表现出协同作用,对其余两种菌株表现出无关或拮抗作用。结论 氟西汀单独使用对不同种类生物膜状态的白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联用氟康唑对生物膜状态白念珠菌标准株有协同抑制作用。

沉默Versican V0/V1对小鼠牙乳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吴佳艳, 黄海燕, 宋宸宇, 蒋备战
口腔医学. 2024, 44(5):  349-355.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6
摘要 ( 147 )   HTML ( 5 )   PDF (5166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V0/V1对小鼠牙乳头细胞(mouse dental papilla cells,mD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E16.5d胎鼠mDPCs,使用小干扰RNA(siRNA)沉默mDPCs的Versican V0/V1基因,通过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验证沉默效率;通过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分别评估 mDPCs的矿化情况,并利用 qRT-PCR 检测其成牙和矿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siRNA转染后,与si-NC组相比,si-Versican V0/V1组mDPCs的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减弱(P<0.01),si-Versican V0/V1组碱性磷酸酶染色更深且矿化结节数量增加,si-Versican V0/V1组成牙和矿化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 沉默Versican V0/V1抑制mDPCs增殖和迁移,但促进mDPCs成牙分化和矿化。

纯钛表面载锌聚多巴胺涂层改性及其抗腐蚀性能初探
梅煜坤, 张建兰, 邱憬
口腔医学. 2024, 44(5):  356-361.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7
摘要 ( 178 )   HTML ( 3 )   PDF (5706KB) ( 3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纯钛表面制备载锌聚多巴胺涂层,并探究其生物相容性及抗腐蚀性能。方法 将纯钛试件先后浸泡在多巴胺碱性溶液与硫酸锌溶液中,在试件表面形成载锌聚多巴胺涂层。以光滑钛表面以及聚多巴胺涂层改性钛表面为对照组,载锌聚多巴胺涂层改性钛表面为实验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微形貌,X线能谱仪表征锌元素在聚多巴胺涂层上的结合。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试件表面的亲水性。体外培养L-929成纤维细胞,通过CCK-8评价改性钛表面的生物相容性。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获取各组试件在人工唾液中的开路电位和极化曲线,分析载锌聚多巴胺涂层对钛表面抗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 扫描电镜和X线能谱仪分析结果显示,3组试件表面的微形貌均有差异,载锌聚多巴胺涂层组试件表面有锌元素存在。涂层修饰后试件表面的亲水性增强。体外细胞实验显示,载锌聚多巴胺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电化学测试获得的开路电位和动态极化曲线及其拟合数据显示,载锌聚多巴胺涂层组试件的抗腐蚀性能最强,聚多巴胺涂层组次之,光滑钛组最小。结论 采用化学浸泡法可在钛表面成功制备载锌聚多巴胺涂层,改性钛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能。

医用臭氧注射疗程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及其疼痛作用的影响
鲁彩霞, 张思敏, 尼格阿依·艾合麦提, 李雪儿, 陈泽源,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口腔医学. 2024, 44(5):  362-368.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8
摘要 ( 213 )   HTML ( 3 )   PDF (2265KB) ( 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注射疗程对SD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及其疼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医用臭氧组,每组18只。对照组在造模时仅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仅注射碘乙酸钠造模;医用臭氧组关节上腔注射碘乙酸钠造模1周后关节内注射医用臭氧进行干预,注射频率为1次/周,共5次。注射医用臭氧1周(造模后2周)、3周(造模后4周)、5周(造模后6周)后,各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处死大鼠前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头阈值,处死后检测各组大鼠关节液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水平,并对各组大鼠颞下颌关节软骨大体观进行Pelletier 评分和软骨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进行改良Mankin’s评分。结果 同一时间内:模型组相比于对照组,1、3、5周,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机械痛阈值减小(P<0.01),大鼠颞下颌关节液中IL-1β表达水平升高(P<0.01),颞下颌关节软骨Pelletier 评分以及软骨改良Mankin’s评分增高(P<0.01);医用臭氧组相比于模型组,注射医用臭氧3周和5周,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机械痛阈值升高(P<0.01),大鼠颞下颌关节液中IL-1β表达水平和颞下颌关节软骨Pelletier 评分以及软骨改良Mankin’s评分降低(P<0.01),大鼠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医用臭氧1周各检测指标虽有变化但无显著性 (P>0.05)。同一组内:医用臭氧组3周和5周相比于医用臭氧组1周,大鼠颞下颌关节机械痛阈值增加(P<0.01),大鼠颞下颌关节液中IL-1β表达水平降低(P<0.01),关节软骨Pelletier 评分以及软骨改良Mankin’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臭氧组3周相比于医用臭氧组5周,大鼠颞下颌关节机械痛阈值、大鼠颞下颌关节液中IL-1β表达水平、关节软骨Pelletier 评分和软骨改良Mankin’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臭氧治疗3周以上可改善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及其疼痛。

不同设计的聚醚醚酮卡环固位及疲劳性能研究
罗颐辰, 邱琳, 耿铭珠, 张玮
口腔医学. 2024, 44(5):  369-374.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09
摘要 ( 163 )   HTML ( 3 )   PDF (5518KB) ( 1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增加聚醚醚酮(PEEK)卡环臂进入倒凹的比例,并探究这一改变对PEEK卡环固位力和疲劳性能的影响,提出并验证一种可以提高PEEK卡环性能的设计方式。方法 设计并加工3组PEEK三臂卡环(n=10/组),分别令其固位臂的末端1/3、末端2/3以及全部固位臂进入0.75 mm深度的倒凹;一组钴铬合金卡环(n=10),令其固位臂末端1/3进入0.25 mm深度的倒凹作为对照组。在对卡环进行初始固位力测量后,在体外进行15 000次摘戴的疲劳循环,每经过1 500次循环再测量一次卡环的固位力。使用光学扫描与软件偏差分析,通过均方根(RMS)比较疲劳前后卡环的形变量。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疲劳前后卡环臂内表面的变化。结果 固位臂全进入倒凹区的PEEK卡环平均固位力(9.24±1.78)N,在3组PEEK卡环中最高;但仍略低于钴铬合金卡环(11.88±2.05)N。经过疲劳循环,各组卡环的固位力均发生了下降,其中钴铬合金卡环固位力的下降率最高(38.38%)。三组PEEK卡环的RMS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1),且都低于钴铬合金卡环的RMS(105.47±10.82)μ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下,所有组卡环臂内表面都观察到了磨损的痕迹,并且主要发生在卡环臂进入倒凹的部分。结论 增加PEEK卡环固位臂进入倒凹的比例能够有效提高卡环的固位力,并且在经过体外疲劳循环后,具有优于钴铬合金卡环的固位力稳定性,可以满足临床要求。初步验证了通过增加PEEK卡环臂进入倒凹的比例来提高卡环性能的可行性。

选择性刮治在显微根尖手术中的疗效评估
王轲, 游婧, 卢伟
口腔医学. 2024, 44(5):  375-38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10
摘要 ( 274 )   HTML ( 8 )   PDF (2179KB) ( 3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显微根尖手术(endodontic microsurgery,EMS)中根尖病损邻近或累及重要结构时采用选择性刮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并完成显微根尖手术的2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根尖刮治方法分为选择性刮治组(SC-EMS组)和常规刮治组(C-EMS组)。SC-EMS组中,患者根尖病损邻近或累及重要结构(颏孔、下颌神经管、鼻腭神经管、上颌窦、鼻底、活髓邻牙),对邻近区域进行选择性刮治;C-EMS组中,患者根尖病损邻近重要结构,进行常规根尖刮治。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并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对失败病例进行拔牙术后检查和病理诊断回顾,记录失败原因。结果 SC-EMS组成功率90.2%,C-EMS组成功率95.4%,C-EMS组成功率较高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折是两组患者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SC-EMS组术后患者存在短期不适6例,长期不适2例;C-EMS组中无明显不适病例。结论 选择性刮治对显微根尖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影响,是术中保护重要结构的有效方法。术后可能出现短期不适,少数病例导致邻牙不可逆性牙髓损伤。

数字化导板在即刻自体牙移植术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丁成芳, 卡地里亚·吐尔逊江, 艾力麦尔旦·艾尼瓦尔, 木拉地力·买合木提, 地力胡马尔·库尔班, 王玲
口腔医学. 2024, 44(5):  381-385.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11
摘要 ( 192 )   HTML ( 5 )   PDF (1560KB) ( 3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数字化导板在即刻自体牙移植术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且行自体牙移植术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自体牙移植手术操作,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数字化导板技术,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包括拔除患牙和供体牙时间、牙槽窝预备时间以及供体牙离体时间)、移植牙牙根愈合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平均总手术时间、牙槽窝预备时间和供体牙离体时间分别为(23.77±4.32)、(6.54±1.77)和(2.80±0.57)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颈部距离偏差、根尖部距离偏差、深度偏差和角度偏差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牙根愈合情况和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3D模型牙试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数字化导板能够有效减少即刻自体牙移植手术时间,精准预备受区牙槽窝并一次成功植入供牙,减少实际位置与术前设计的偏差距离。

综述
血液系统肿瘤口腔表征
李颖, 潘丹, 周瑜
口腔医学. 2024, 44(5):  386-39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12
摘要 ( 218 )   HTML ( 7 )   PDF (742KB) ( 2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液系统肿瘤是指由造血干细胞及其分化的淋巴细胞、粒细胞等发生异常增殖而引起的一大类肿瘤。除血液系统异常表现外,血液系统肿瘤还可累及皮肤、口腔、内脏、眼部等各部位多个器官。其中口腔为血液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且由于口腔位于消化道最前端,出现病损时较易被发现,因此某些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常以口腔不适为主诉而首诊于口腔科。本文对血液系统肿瘤的口腔表征作一综述,以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口腔内苦味受体的分布和功能研究进展
张晓婕, 刘楠, 徐子墨, 张翠, 秦青, 祝康, 任晓勇, 陈敬国
口腔医学. 2024, 44(5):  391-396.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13
摘要 ( 274 )   HTML ( 8 )   PDF (1501KB) ( 1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苦味受体除了在舌乳头味蕾上表达外,在呼吸、消化、生殖及心血管等非味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具有识别苦味物质和细菌代谢产物,启动机体免疫反应,维持内环境稳态等作用。口内苦味受体的作用不仅仅是感知苦味,在牙周组织也有表达并具有相应功能,是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该文总结了口内苦味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其在调节口腔炎症和细菌方面的作用;探讨了苦味受体38亚型(TAS2R38)的基因多态性对先天免疫的影响,及其与龋病、牙周病易感性的关系,以期为龋病、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副腮腺肿瘤的诊疗研究进展
田亮亮, 赵佳雄, 南欣荣
口腔医学. 2024, 44(5):  397-40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5.014
摘要 ( 183 )   HTML ( 7 )   PDF (705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副腮腺(accessory parotid gland,APG)是与主腮腺完全分离的正常唾液腺组织,多位于面中份,起源于腮腺的任何肿瘤均可发生于副腮腺。因其发病部位特殊,副腮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式较腮腺肿瘤有更多的困难及风险。本文就副腮腺肿瘤的解剖生理、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