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8
上一期   
基础与临床研究
基于全景片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下颌第一前磨牙单、多根管的研究
胡慧君, 蔡娟, 朱文卿, 邵水易
口腔医学. 2025, 45(9):  641-648.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1
摘要 ( 30 )   HTML ( 3 )   PDF (3079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景片影像组学模型对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或多根管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11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摄有CBCT与全景片影像资料的患者共68例,131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其中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105颗,多根管26颗。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所有纳入的下颌第一前磨牙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组(104颗)与测试组(27颗),采用CBCT确认患者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为单根管或多根管,并基于患者全景片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降维筛选后,通过极度随机树(extra trees)、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LightGBM)、逻辑回归(LR)、多层感知机(MLP)、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支持向量机(SVM)和极端梯度提升库(XGBoost)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决策曲线(DCA)选择最佳影像组学模型。结果 共从全景片中提取了107个影像组学特征。先将这些特征进行降维过滤,并通过Lasso模型最终筛选出4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影像组学模型筛选,XGBoost模型显示出更高的预测效率和稳定性,训练组中的AUC为0.962,在测试组中为0.770。DCA曲线也显示XGBoost模型最佳。结论 全景片影像组学模型对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或多根管的鉴别具有良好的效能。

基于解剖部位的口腔颌面部异物取出技术优化与临床经验分析
侯笑茹, 邢晓涛, 李立峰, 崔江涛, 虎小毅
口腔医学. 2025, 45(9):  649-654.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2
摘要 ( 28 )   HTML ( 1 )   PDF (2428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并总结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异物(foreign bodie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FBOMR)的部位、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为口腔颌面部异物的防治提供经验和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 5月—2024 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7例FBOMR患者资料,总结并分析FBOMR患者的基本信息、异物损伤原因、异物特点、异物取出方法等;比较不同异物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案差异,分析手术时长、并发症及预后随访结果。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7例FBOMR患者,平均年龄为(45.71±18.19)岁,其中男女比例为1∶0.7。病因构成显示:医源性异物10例(58.82%)、职业暴露3例(17.65%)、生活意外4例(23.53%)。异物存留期间继发感染者11例(64.71%)。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异物取出术,术式分布为:常规手术11例(64.71%)、计算机导航辅助5例(29.41%)、内镜辅助1例(5.88%)。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较常规手术组明显减少手术创伤(P<0.05)。结论 口腔颌面部异物滞留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手术干预是临床治疗的金标准。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精准三维定位原则,推荐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及内镜微创技术,降低损伤风险。

口腔鳞癌环状RNA差异表达谱分析及circ_PVT1致癌机制的研究
吴丽玮, 仇永乐, 赵佳红, 庄志征, 李昆珊
口腔医学. 2025, 45(9):  655-662.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3
摘要 ( 24 )   HTML ( 2 )   PDF (5351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_RNA)差异表达谱,阐明circ_PVT1对OSCC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circ_RNA表达谱芯片,对3例OSCC及对照正常组织的转录本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qRT-PCR检测OSCC组织、正常人口腔角质上皮细胞及OSCC细胞中PVT1的表达水平,借助MTT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评估PVT1对SCC-25、SCC-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评估PVT1对Wnt3a/β-catenin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PVT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芯片共筛选出差异表达circ_RNAs 403条,差异表达基因都在与癌症进展相关的通路中富集。PVT1在OSC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PVT1表达可抑制Wnt3a/β-catenin通路的激活从而有效抑制SCC-25、SCC-9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促进凋亡。PVT1表达只与患者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相关且高表达患者有着较短的PFS。结论 PVT1通过调控Wnt3a/β-catenin通路的激活促进OSCC的发病进展,研究成果为OSCC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iRoot BP Plus治疗大鼠牙髓损伤的研究分析
陈杰, 邢允波, 叶茂
口腔医学. 2025, 45(9):  663-666.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4
摘要 ( 30 )   HTML ( 1 )   PDF (2266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iRoot BP Plus在大鼠牙髓损伤过程中对牙髓腔修复的影响,初步探讨该疗法在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的8周龄SD大鼠共60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进行开髓处理以构建动物模型;之后给予直接盖髓手术,分为iRoot BP Plus组(BP组)和对照组。组织学处理后,通过microCT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牙髓组织损伤修复情况,髓腔钙化情况。提取大鼠牙髓组织mRNA,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炎症和矿化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直接盖髓术后1、4、7 d牙髓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髓腔钙化。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 d差异较小,但是在术后4和7 d,BP组在开髓孔处形成较规则的钙化桥,而对照组开髓孔下方形成大面积不规则钙化团块,牙髓组织占比减少,X线片显示其髓腔出现大面积钙化影像。HE染色结果显示在术后1 d,牙髓组织炎症反应重,开髓孔附近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术后4和7 d,BP组开髓孔附近开始形成矿化组织,髓腔保留较多的健康牙髓组织。牙髓组织基因水平表明BP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矿化相关基因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1,COL1)、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牙髓损伤后会诱发牙髓免疫防御反应,若炎症控制不佳则会刺激牙髓腔钙化,iRoot BP Plus可以较好地调控牙髓微环境,控制炎症发展,减少牙髓损伤后的髓腔不良钙化团块形成,保存更多的健康牙髓组织。

佛手柑内酯抗炎抑制骨吸收治疗牙周炎的研究
姜玉涵, 尤品哲, 赵雪芸, 林默涵, 施博伟, 蒲俊霖, 贾波
口腔医学. 2025, 45(9):  667-674.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5
摘要 ( 34 )   HTML ( 2 )   PDF (3019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佛手柑内酯抗炎抑制骨吸收治疗牙周炎的效果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模型组,佛手柑内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7只)。除对照组之外,其他组均采用正畸结扎丝结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M1),并给予高糖饮食喂养,以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灌胃,佛手柑内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佛手柑内酯50、100、20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4周。观察大鼠牙周炎症状,记录GI、SBI等级和PLI评分,末次给药后24 h内处死,处死后迅速分离上颌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大鼠牙槽骨吸收情况;取牙龈黏膜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牙周组织的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和IL-1β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6、IL-1β水平、GI、SBI等级、PLI评分、CEJ-ABC距离均显著升高,BV/TV、Tb.N、Tb.Th均显著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浓度佛手柑内酯组IL-6(低浓度组除外)、IL-1β水平、GI、SBI等级、PLI评分、CEJ-ABC距离均降低,其中中浓度组效果最为显著(IL-6除外)。结论 佛手柑内酯通过抑制IL-6和IL-1β细胞因子的分泌,达到抗炎、抑制骨吸收的效果,从而有效防治牙周炎。

不同牙槽骨高度下内收并压低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薛姣姣, 王晓旭, 樊明月
口腔医学. 2025, 45(9):  675-68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6
摘要 ( 16 )   HTML ( 0 )   PDF (1258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构建正常牙周以及轻度牙槽骨吸收的上颌骨-牙周膜-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加力模式下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和压低上前牙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 获取一名凸面型伴露龈笑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软件构建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根据牙槽骨高度以及后牙微种植支抗的植入高度,分为6个实验组。A1,A2和A3为牙周健康组,B1,B2和B3为轻度牙槽骨吸收组,后牙种植支抗位于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植入高度分别为4、6和8 mm,加载200 g内收力。前牙种植支抗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加载50 g压低力。对各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前牙转矩的改变、运动趋势以及应力分布。结果 在不同加力模式下,轻度牙槽骨吸收组前牙转矩变化均大于健康牙周组;后牙微种植支抗植入高度不同,中切牙、侧切牙以及尖牙的表现存在差异;轻度牙槽骨吸收组前牙阻抗中心更偏向根方,在压低内收上前牙时,更易出现伸长和转矩丢失。结论 牙槽骨吸收组较正常牙周组前牙转矩更易失控,当后牙微种植支抗高度增加时,中切牙更趋向于整体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过山车”效应。

调查研究
212例急慢性疼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口腔行为分布及差异分析
薛青, 司家瑞, 孙燕雨, 王皓, 程巧愉, 熊鑫
口腔医学. 2025, 45(9):  681-686.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7
摘要 ( 57 )   HTML ( 1 )   PDF (1152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研究分析急慢性疼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口腔行为及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疼痛性TMD患者,采集人口学信息及口腔行为量表(oral behaviours checklist,OBC)。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212例疼痛性TMD患者,该类患者有特定的口腔行为习惯,如“睡眠时下颌骨受压”(49.5%)、“单侧咀嚼”(49.5%)、“不进食时上下牙接触”(37.7%)等。慢性疼痛TMD患者的“不进食时上下牙接触”和“牙不接触时绷紧肌肉”行为得分高于急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疼痛TMD患者的OBC总得分、白天OBC得分均高于急性疼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OBC分值急慢性TMD疼痛患者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疼痛性TMD患者有特定的高频口腔行为习惯,慢性疼痛类TMD患者的总OBC、白天OBC、“不进食时上下牙齿接触”、“牙齿不咬合或牙齿不接触时的肌肉紧张”口腔行为水平比急性人群高。在治疗疼痛性TMD患者时,纠正患者的不良口腔行为可能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

病案分析
牙种植术致严重下颌骨骨髓炎1例及文献回顾
陈虹瑜, 曲竹丽, 崔艾璇, 王昭领
口腔医学. 2025, 45(9):  687-69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8
摘要 ( 30 )   HTML ( 2 )   PDF (1133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种植术广泛应用于牙列缺损患者,技术成熟,术后并发颌骨骨髓炎者极为罕见。颌骨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或者其他理化因素造成的颌骨炎性改变,累及包括骨膜以及髓腔内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病情迁延,治疗较为复杂,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该文报告1例罕见的因牙种植术导致的严重下颌骨骨髓炎,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特点及处理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并为临床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

综述
牙周致病菌与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李昊谕, 吴懿宽, 丁佩惠, 李晓军
口腔医学. 2025, 45(9):  691-695.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09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 (76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与多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研究报道牙周炎对消化系统肿瘤具有促进作用。牙周致病菌可通过异位定植于消化系统肿瘤部位,直接调控肿瘤细胞、塑造促炎微环境、调节免疫反应,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该文综述了牙周致病菌在促进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其作用机制,并为相关研究向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巨噬细胞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郝艳迪, 刘晔, 高鹏玉, 杨景舒, 徐全臣
口腔医学. 2025, 45(9):  696-70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10
摘要 ( 24 )   HTML ( 1 )   PDF (75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生是口腔微生物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免疫系统在调节炎症过程中发挥双重功能。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的组成部分,在牙周炎的发生和消退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巨噬细胞在牙周炎中的作用及靶向巨噬细胞治疗牙周炎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仿生湿黏附水凝胶在口腔敷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丁淑雯, 朱佳玉, 赵洁晨, 吴小华, 吴珺华
口腔医学. 2025, 45(9):  701-706.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11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 (1340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仿生湿黏附材料通过模拟生物体的黏附特性,实现在湿润或水下环境中的强力粘接。相比于传统医用胶黏剂,这类材料通常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黏附性强和可调控的物理化学性质。尽管仿生湿粘接材料在口腔黏膜给药、口腔内伤口处理和种植手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综述。该文总结了仿生湿黏附材料的湿黏附机制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旨在为新的口腔内敷料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

机器学习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袁鑫玺, 夏也康, 王涵, 胡建, 刘来奎, 梁薇薇
口腔医学. 2025, 45(9):  707-712.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12
摘要 ( 42 )   HTML ( 1 )   PDF (918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核心分支,近年来在牙列缺损修复领域逐渐展现出显著潜力。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等技术,机器学习已在口腔种植修复、固定桥设计、可摘局部义齿制作等多个方面实现应用。该文旨在通过回顾机器学习在上述牙列缺损三个领域的应用,梳理当前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以期为机器学习算法在口腔修复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糖皮质激素在口腔黏膜病中的应用现状
应敏倩, 李恺悦, 刘传霞
口腔医学. 2025, 45(9):  713-72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9.013
摘要 ( 23 )   HTML ( 1 )   PDF (2057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是临床上口腔黏膜病治疗的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发挥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基因组效应和非基因组效应两大类,人体中几乎所有细胞都有糖皮质激素受体,因此都会受到糖皮质激素的影响。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明显,但长期或大量应用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了解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掌握糖皮质激素在口腔黏膜疾病中应用的适应证及用量,在口腔黏膜疾病的诊疗中正确、合理地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注意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