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8
上一期   
述评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病理性钙化机制及精准防治策略
韩潇潇, 覃文聘, 焦凯
口腔医学. 2025, 45(8):  561-566.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1
摘要 ( 44 )   HTML ( 4 )   PDF (801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是以关节软骨退变、疼痛及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病理性钙化作为其核心病理标志,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病理性钙化通过改变软骨生物力学特性、激活炎症反应及基质降解通路,加速关节破坏。本文系统综述病理性钙化在TMJ-OA发病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探讨关键信号通路、自噬源性钙化囊泡、溶酶体失稳态、细胞器的交互作用等分子机制,并总结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及纳米技术等新型干预策略,为TMJ-OA的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基础与临床研究
纳米硅酸镁锂功能化聚己内酯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导骨再生修复的作用研究
肖隆, 胡伟强, 林旭馨, 何梦娇, 骆凯, 许雄程
口腔医学. 2025, 45(8):  567-575.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2
摘要 ( 41 )   HTML ( 5 )   PDF (2384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纳米硅酸镁锂功能化聚己内酯(nanosilicate functionalized polycaprolactone,PCL/LAP)电纺膜,评价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介导骨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CL/LAP电纺膜,并与大鼠BMSCs细胞共培养,通过细胞骨架染色、活/死细胞染色和CCK-8法检测PCL/LAP电纺膜的细胞相容性。利用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qRT-PCR检测细胞迁移相关基因PdgfTgfβMmp2表达,评估PCL/LAP电纺膜对BMSCs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和qRT-PCR检测成骨分化基因(AlpCol1a1、Runx2、BglapBmp2)与成血管相关基因(Angpt1、Fgf2和Vegf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RUNX2蛋白表达,评估PCL/LAP电纺膜对BMSCs成骨分化与成血管的调控作用。PCL和PCL/LAP电纺膜条件培养液分别作用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通过qRT-PCR检测成血管相关基因(KDRENOSHIF1A)的表达。结果 BMSCs在PCL/LAP电纺膜表面黏附良好,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P>0.05)。PCL/LAP不仅促进BMSCs增殖(P<0.05)、迁移,还能增强ALP活性和促进矿化结节形成(P<0.05),上调成骨分化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P<0.05)。PCL/LAP电纺膜可促进BMSCs高表达成血管相关因子基因(P<0.05),间接调控血管内皮细胞成血管分化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 PCL/LAP电纺膜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BMSCs的增殖、迁移、成骨分化及其介导的成血管分化,有望作为屏障膜应用于骨缺损的再生修复治疗。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树脂-牙釉质界面早期脱矿研究
单雨菲, 何婕, 周恋祺, 丁宇洁, 吴彤, 孙志达
口腔医学. 2025, 45(8):  576-584.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3
摘要 ( 54 )   HTML ( 9 )   PDF (4440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检测树脂-牙釉质粘接界面早期脱矿的灵敏性以及不同树脂(Filtek Z350 XT、Filtek Bulk Fill、Tetric N-Ceram Bulk Fill)修复体周围釉质脱矿差异。方法 选取离体第三磨牙27颗,制备成5 mm厚的试件,并在咬合面制备3 mm × 3 mm × 4 mm的Ⅰ类洞,随机分成3组,每组9颗,分别充填Filtek Z350 XT(分层充填4 mm)、Filtek Bulk Fill(一次充填4 mm)、Tetric N-Ceram Bulk Fill(一次充填4 mm),在非实验区域涂布耐酸指甲油后,置于脱矿溶液中脱矿4周,在脱矿前及脱矿后每周对树脂-牙釉质粘接界面进行SS-OCT和Micro-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监测粘接界面脱矿进展并定量分析脱矿深度的变化。结果 SS-OCT与Micro-CT均能无损监测树脂周围釉质脱矿,脱矿后树脂-牙釉质粘接界面呈现4种类型。在不同脱矿阶段,无论使用SS-OCT还是Micro-CT检测脱矿深度,3种树脂之间均无显著差异。SS-OCT与Micro-CT在各脱矿阶段检测脱矿深度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CC:0.760~0.897)。结论 SS-OCT可以无创检测并量化树脂-牙釉质粘接界面脱矿情况,3种树脂在树脂周围牙釉质脱矿表现上无显著差异。

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对颊旁间隙及微笑美学的影响
张容秀, 徐丽, 刘芳, 田瑞雪
口腔医学. 2025, 45(8):  585-589.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4
摘要 ( 40 )   HTML ( 4 )   PDF (927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对颊旁间隙及微笑美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仅使用上颌前方牵引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则采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颊旁间隙面积比、微笑指数、微笑对称率及患者对微笑美学满意度。结果 矫治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52.38%,颊旁间隙面积比分别为7.10±0.96和8.21±1.28,微笑指数分别为5.16±0.83和6.33±1.03,微笑对称率分别为0.96±0.18和0.83±0.14,患者对微笑美学满意度分别为86.96%和47.62%,以上两组指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能够有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可以减小颊旁间隙和改善微笑美学。

数字化流程制作的上颌骨性扩弓器对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软硬组织的影响
郝舒姝, 娄姝, 杨齐飞, 蔡旻纯, 胡敏, 王震东
口腔医学. 2025, 45(8):  590-595.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5
摘要 ( 35 )   HTML ( 1 )   PDF (1720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经数字化流程制作的上颌骨性扩弓器治疗前后其软硬组织的三维变化。方法 选择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经数字化流程制作上颌骨性扩弓器治疗上颌横向发育不足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患者20例,拍摄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应用Dolphin 11.95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对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前部腭中缝宽度、后部腭中缝宽度、上颌根尖基骨宽度、上颌牙槽宽度均显著增大(P<0.001),牙槽嵴倾斜角度、牙槽嵴高度、∠SNA无明显变化(P>0.05);根尖距离、釉牙骨质交界处距离、窝间距离显著增加(P<0.001),第一磨牙倾斜度、∠U1-SN基本不变(P>0.05);上气道体积、鼻底基骨宽度、鼻腔宽度均显著增加(P<0.001)。结论 对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的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数字化流程制作的上颌骨性扩弓器可近乎平行地扩开腭中缝,从而改善上颌骨横向宽度,改善气道通气量,且牙性副作用较小。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下颌第三磨牙和下颌神经管关系诊断
张金萍, 虞仙, 陈熠名, 王泽辉, 陶瑜, 韦一, 李碧榕, 朱炳震, 张娟
口腔医学. 2025, 45(8):  596-602.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6
摘要 ( 43 )   HTML ( 3 )   PDF (2670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开发一种自动化系统,能够从全景片中准确判断下颌第三磨牙和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600张口腔全景影像组成数据集,精确标注了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将研究设计的模型TI-YOLOv5与PANet、Faster R-CNN、Mask R-CNN、ResNeSt-101以及原始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在图像分割任务上进行对比,评价指标为平均查准率(average precision,AP)和AP50结果 TI-YOLOv5 达到 AP 54.0%,AP50 94.9%,较原始 YOLOv5(AP 49.1%,AP50 88.2%)分别提升4.9%和6.7%,并超越Mask R-CNN(AP 45.1%,AP50 84.2%)等其他SOTA方法。结论 TI-YOLOv5在下颌第三磨牙与神经管的自动定位与关系分类上显著优于主流网络,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判别准确率,可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前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不同种植体植入方法与牙槽嵴顶垂直向黏膜厚度变化的研究分析
窦晨云, 沈文静, 王金梅, 李贝贝, 甄朋龙, 孟令强
口腔医学. 2025, 45(8):  603-607.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7
摘要 ( 34 )   HTML ( 3 )   PDF (1053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不同黏膜厚度下不同种植体植入方法与牙槽嵴顶垂直向黏膜厚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6—12月后牙缺失患者98例,共植入120颗种植体,其中薄龈组(牙龈厚度<3 mm)90颗与厚龈组(牙龈厚度≥3 mm)30颗。以30颗厚龈常规平骨植入组作为对照,对薄龈病例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Ⅰ期种植,其中A组32颗采用植入前牙槽嵴修整方法,B组30颗采用骨下植入种植体方法,C组28颗采用帐篷技术方法,分析种植Ⅰ期手术前和3~4个月骨结合后牙槽嵴顶垂直向黏膜厚度变化。结果 薄龈组经A、B、C 3种不同处理方法处理形成骨结合后,牙龈厚度由Ha(1.96±0.35)mm、Hb(1.89±0.42)mm、Hc(1.96±0.29)mm分别增加至H'a(2.88±0.23)mm、H'b(2.93±0.30)mm、H'c(2.65±0.22)mm。三组薄龈型牙槽嵴顶垂直向黏膜厚度较Ⅰ期术前均有明显增加(P<0.05),其中A、B组增加量(增厚约1 mm)稍高于C组(增厚约0.6 mm),而对照组Hd(3.60±0.24)mm与H'd(3.36±0.47)mm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术中牙龈厚度测量值(HaHbHcHd)与CBCT影像学测量结果(HAHBHCHD)基本一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种植手术前仔细测量牙槽嵴顶垂直向黏膜厚度,并据此选用不同的植入方法将种植体植入到合适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厚牙槽嵴顶垂直向软组织厚度的作用,进而有助于维持种植体周围骨稳定,提高种植体成功率。

2种酸蚀剂对乳牙釉质与树脂粘接强度影响的体外研究
许祥芹, 吴华英, 刘靖
口腔医学. 2025, 45(8):  608-612.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8
摘要 ( 34 )   HTML ( 2 )   PDF (4999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2种酸蚀剂酸蚀不同时间对乳牙釉质与复合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将70颗乳切牙制作成试件并随机分成7组(n=10),为6组实验组和1组空白对照组。将试件按分组用2种酸蚀剂(35%H3PO4,15%HCl)酸蚀不同时间(15,30,60 s)后,与复合树脂粘接并进行剪切力测试。另将2颗乳磨牙冠均按牙合龈向切成7份后随机分入7组,制作成牙釉质酸蚀试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最后将24颗乳磨牙按酸蚀时间(15,30,60 s)随机分成3组(n=8),每颗牙沿颊舌向切成2块,分为磷酸组和盐酸组与树脂粘接并制成试件。将试件垂直于粘接面切成2份,每份选择1个测量点,每组共有16个测量值。扫描电镜下测量树脂突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酸蚀15、30和60 s时,磷酸组粘接强度均高于盐酸组。扫描电镜下观察两组酸蚀模式间无明显差异,均为沿釉柱方向溶解的2型酸蚀模式。酸蚀15 s时釉面不均匀,30 s开始出现连续均一溶解;树脂突长度随着酸蚀时间增加而变长,15、30、60 s时磷酸组均大于盐酸组。结论 60 s内酸蚀时间与剪切粘接强度正相关,乳牙用35%磷酸酸蚀60 s时粘接效果最佳,35%H3PO4酸蚀乳牙釉质效果优于15%HCl。

调查研究
苏州市小学二年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张玉雯, 李蓓, 葛兵, 朱晔, 王小贞, 白璐, 朱鹏
口腔医学. 2025, 45(8):  613-618.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09
摘要 ( 49 )   HTML ( 1 )   PDF (851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苏州市小学二年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为评估苏州市“明眸皓齿”民生工程提供基线资料,同时为制定苏州市小学生口腔保健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全市10个区(县级市)的小学二年级学生1 640人,参考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5版)设计苏州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调查表,并对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苏州市小学二年级学生乳牙患龋率、龋均以及龋补充填比分别为80.73%、4.25和24.48%;恒牙患龋率、龋均以及龋补充填比分别为30.30%、0.62和16.96%,其中第一恒磨牙患龋率、龋均以及龋补充填比分别为29.88%、0.59和16.94%;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率为13.74%。牙龈出血检出率为58.05%,牙石检出率为49.15%。结论 苏州市小学二年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乳、恒牙患龋率较高,而充填率偏低,口腔卫生项目实施前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率较低,尤其在城乡与各区(县级市)间差异显著。

口腔医学教育
微信公众号赋能《口腔正畸学》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段沛沛, 余芯乐, 王韵诗, 韩向龙
口腔医学. 2025, 45(8):  619-623.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10
摘要 ( 46 )   HTML ( 2 )   PDF (1122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公众号凭借其操作简便、功能丰富的优势,在众多媒体平台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文分析了口腔正畸学传统实践教学中的困境,探讨了通过微信公众号赋能口腔本科正畸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与实践效果。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传弓丝弯制教学视频,构建“移动式、共享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外自学与临床实操的更多支持,通过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心、眼、手”三维一体的操作能力。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号赋能口腔正畸教学,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了课堂时间,还实现了教学改革中的师生双向减负,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同质化、灵活性和生态化发展。该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口腔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与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综述
口腔毛状白斑的研究进展
莫龙会, 梁静, 王冏珂, 刘天楠, 曾昕
口腔医学. 2025, 45(8):  624-63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11
摘要 ( 40 )   HTML ( 3 )   PDF (1161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毛状白斑是由EB病毒感染口腔鳞状上皮细胞导致的口腔黏膜疾病,临床表现为好发于舌缘的皱纸状或波纹状、无法拭去的白色斑块,有时伴有白色毛发状凸起。口腔毛状白斑多发生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和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低下人群。口腔毛状白斑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口腔毛状白斑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抗EB病毒治疗。该文将从口腔毛状白斑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患者报告结局在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及进展
张馨月, 王胤霖, 王柏翔, 王慧明
口腔医学. 2025, 45(8):  631-636.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12
摘要 ( 44 )   HTML ( 2 )   PDF (754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技术是目前无牙颌患者的主流治疗方案之一,随着疾病谱、健康观的改变以及人们对“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重视,恢复功能早已不是牙列缺失患者治疗的唯一目标。患者期望值、对生活质量的改善、美观、经济成本、维护的便利性等其他因素,都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患者报告结局为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效果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对患者报告结局在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系统梳理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患者满意度、卫生经济学评价4个评价指标,以期为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技术的临床决策及人文关怀路径提供参考。

生物膜在种植体表面的形成及其对种植稳态的影响
刘宇涵, 孟维艳
口腔医学. 2025, 45(8):  637-64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8.013
摘要 ( 34 )   HTML ( 2 )   PDF (70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义齿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菌斑生物膜是这两种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始动因素。本文概述了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种植稳态的影响,为菌斑生物膜的清除及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