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28
基础与临床研究
NF-κB信号通路调控对粪肠球菌脂磷壁酸刺激下巨噬细胞PD-L1表达的影响
杨艳玲, 刘润泽, 孙青, 范伟
口腔医学. 2024, 44(7):  481-486.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1
摘要 ( 200 )   HTML ( 9 )   PDF (2870KB) ( 1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粪肠球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对巨噬细胞免疫检查点——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 1,PD-L1)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LTA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建立体外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qRT-PCR、蛋白免疫印迹、细胞免疫荧光检测PD-L1表达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磷酸化水平;NF-κB通路抑制剂BAY 11-7082预处理巨噬细胞,通过以上方法进一步检测PD-L1、p65磷酸化表达变化。结果 LTA可明显诱导RAW264.7细胞中PD-L1表达,提高p65磷酸化水平(P<0.05);抑制NF-κB信号通路后,p65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同时PD-L1表达减少(P<0.05)。结论 LTA可促进PD-L1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该过程受到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为进一步理解慢性根尖周炎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敲低Sec31A对头颈鳞状细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
何垚, 赵振远, 高腾, 林鹏, 陈以任, 宋晓萌
口腔医学. 2024, 44(7):  487-493.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2
摘要 ( 195 )   HTML ( 6 )   PDF (4046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敲低Sec31A对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获得HNSCC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并比较Sec31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分析Sec31A在HN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Sec31A与HNSCC患者预后的关系;在HNSCC细胞系HN6、HN4中转染小干扰质粒si-Sec31A、si-NC,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ec31A敲低后对HN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HN6及HN4敲低Sec31A后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构建HN6-siSec31A和HN6-siNC的转染稳定细胞株接种于裸鼠皮下进一步验证Sec31A在体内的成瘤作用。结果 TCGA数据显示Sec31A在HNSCC组织中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且Sec31A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ec31A在HNSCC中表达强于正常组织;在HN6和HN4细胞中,敲低Sec31A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通过WB实验发现,HN6、HN4转染si-Sec31A后,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N6敲低Sec31A后在裸鼠皮下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 敲低Sec31A后可以抑制HN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可能是通过PI3K/AKT/mTOR通路发挥作用。

载槲皮素明胶微球对MC3T3-E1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董伟杰, 苏庭舒, 忻贤贞
口腔医学. 2024, 44(7):  494-499.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3
摘要 ( 163 )   HTML ( 7 )   PDF (5478KB) ( 2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负载槲皮素的明胶三维多孔(G-quercetin)微球作为骨组织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乳化法制备负载槲皮素的多孔明胶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活死细胞染色和CCK-8、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检测微球的细胞毒性及其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OPN、OCN表达。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制备的载槲皮素明胶三维微孔材料具有多孔结构。细胞黏附检测显示细胞能够在微球表面铺展良好。与对照组相比,活死细胞染色、CCK-8结果显示该微球无明显细胞毒性(P>0.05);与G-quercetin微球共培养的MC3T3-E1 ALP表达和体外矿化增加;PCR结果显示Runx-2、ALP、OCN、OPN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 载槲皮素明胶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MC3T3-E1体外成骨分化,有望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应用于临床。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调控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及预后的相关研究
伊婕, 丁宇洁, 单雨菲, 顾佳麒, 孙志达
口腔医学. 2024, 44(7):  500-517.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4
摘要 ( 152 )   HTML ( 3 )   PDF (3831KB) ( 1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检测技术对OSCC组织中NETs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确认,随后对不同NETs表达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了分析。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使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诱导NETs生成,将其与OSCC细胞共培养后,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O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OSCC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WB)检测NETs对OSCC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的调控。结果 NETs在OSCC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01),NETs高表达患者较NETs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P<0.05),NETs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的临床分级、浸润和复发程度相关(P<0.05)。NETs可促进Cal27和HN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5),抑制了上皮标志物的蛋白表达,并促进了间充质标志物的蛋白表达(P<0.05),这些作用可被NETs抑制剂DNaseⅠ逆转。结论 NETs在OSCC中高表达,其可通过影响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OS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影响OSCC患者预后。

骨质情况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种植导板应用精确性的影响分析
钱雨馨, 李建, 张建兰, 张施璇, 顾洋乾, 路萌萌, 汤春波
口腔医学. 2024, 44(7):  508-514.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5
摘要 ( 163 )   HTML ( 5 )   PDF (3305KB) ( 4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拟种植区骨质较差的患者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种植导板并评估其精确性,以探讨种植体周不同骨质对植入精度的影响。方法 对29例符合纳入标准、骨质相对较差的单牙种植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使用3Shape Implant Studio软件设计种植方案并制作数字化导板,全程引导下完成种植体植入,并记录植入扭力和ISQ值,以评价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借助术后CBCT影像逆向构建种植体实际植入位置,结合术前设计方案,评价种植体植入的三维偏差,分析术前设计和术后种植体周围骨质情况。结果 本研究中在骨质较差患者中全程应用数字化导板,除3枚种植体外,其余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均≥20 N·cm;种植体实际植入颈部偏差为(0.94±0.59)mm,根尖部偏差为(1.40±0.81)mm,角度偏差为4.10°±2.99°,骨质对角度偏差影响更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体部1/3周围D3类骨质占比越高,其颈部、根尖和角度偏差越小,而D5类骨质占比越高,植入偏差越大。结论 针对骨质较差的患者,在以修复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增加种植体周D3类骨质占比,采用全程数字化导板引导植入,可提高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导板应用过程中需关注骨质对种植体角度偏差的影响。

骨性Ⅲ类患者双颌正颌手术后上气道形态变化与颌骨移动量的相关性研究
李根, 郭松松, 蔡观慧, 孙莲, 孙雯, 王华
口腔医学. 2024, 44(7):  515-521.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6
摘要 ( 170 )   HTML ( 3 )   PDF (1667KB) ( 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探究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上气道形态变化,以及颌骨移动与气道变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44例Ⅲ类双颌手术患者(男性21例,女性23例)。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内CBCT数据,使用Dophin3D 11.95软件行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上气道手术前后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气道变化与颌骨移动量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患者的上气道容积、正中矢状面纵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减少(P<0.01)。口咽区容积变化量与B点的变化量相关(P<0.05)。随B点后退量的增加,上气道容积降低的显著性增加,当B点后退量>7 mm时,上气道各区域容积均显著降低(P<0.01),同时患者气道最小横截面积的危险程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 骨性Ⅲ类双颌手术可降低患者的上气道容积。术后上气道容积减少量与B点后退量相关。当行大量下颌后退(>7 mm)时,可造成上气道容积的显著减低,增加OSAHS患病风险。对上气道有狭窄倾向的患者,应适当调整方案以减少气道风险。

Cariostat法对成年患者的龋活跃性检测的效果评价
卞成玥, 关卓, 孙思怡, 崔闯, 江飞, 张光东
口腔医学. 2024, 44(7):  522-526.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7
摘要 ( 143 )   HTML ( 4 )   PDF (702KB) ( 3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Cariostat检测法用于成年患者患龋风险评估的可行性,为不同年龄段成年门诊患者的龋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Cariostat检测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就诊的52例不同年龄段成年患者(18~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进行龋活跃性检测。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5版的标准进行口腔检查,同时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用于Cariogram系统评估。口腔检查包括牙列状况、患龋情况等,问卷调查包括饮食习惯、口腔保健习惯等。分析不同年龄段成年门诊患者患龋现状,用Cariostat法检测不同年龄段成年门诊患者的龋活跃性,得出其患龋风险等级,并与Cariogram系统评估的患龋风险等级进行比较,评价Cariostat检测法与Cariogram龋风险评估系统的一致性。结果 Cariostat检测法得出的不同龋风险等级的成年门诊患者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的龋面均有差异(P<0.05),Cariogram不同龋风险等级的成年门诊患者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的龋均、龋面均有差异(P<0.05);Cariostat检测法与Cariogram龋风险评估系统对成年患者龋风险等级的评估结果表明,在≥55岁组Kappa值为0.467(P<0.05),为中等一致性。结论 Cariostat检测法有利于了解成年门诊患者的龋活跃性,尤其是对55岁及以上患者更为准确有效。

种植体周围炎中铁死亡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
张哲维, 汪姣宏, 吴维, 董硕, 李国情, 汤春波
口腔医学. 2024, 44(7):  527-535.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8
摘要 ( 162 )   HTML ( 3 )   PDF (6189KB) ( 3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种植体周围炎中与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探究调控种植体周围炎的潜在机制。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获取多个芯片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及KEGG分析,STRING网站构建差异基因PPI网络;利用测试集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并判断关键基因的诊断价值。通过免疫浸润分析获得22种免疫细胞在种植体周围炎组织中的含量及比例。对关键基因进行qRT-PCR与Western Blot(WB)验证。结果 种植体周围炎组织与正常牙龈组织共1 138个差异基因,其中29个为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种植体周围炎组织的基因表达主要涉及免疫反应激活等过程;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中的5个关键基因,即SOX2GJA1IL1BGPX2CHAC1,在种植体周围炎组织中差异表达并有较高诊断价值。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在种植体周围炎组织中记忆B细胞、浆细胞等免疫细胞显著变化。qRT-PCR实验与WB实验证实关键基因mRNA与其转录的蛋白有明显的差异表达。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生物学验证筛选出种植体周围炎和铁死亡间的差异基因,为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口腔医学教育
PBL、TBL及CP联合教学法在牙周病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研究
庄德舒, 毕良佳, 路海艳, 高丽丽
口腔医学. 2024, 44(7):  536-539.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09
摘要 ( 121 )   HTML ( 5 )   PDF (668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及临床路径(CP)联合教学法在牙周病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10月轮转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牙周专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48人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PBL、TBL及CP联合教学组,每组24人。传统教学组的带教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法,PBL、TBL及CP联合教学组的带教模式采用PBL、TBL及CP联合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在轮转结束前,对两组学员进行专业考核、教学满意度和教学过程中自我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 三种教学法组的专业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组(P<0.05)。两组学员对规培教学均满意,且通过教学都能够掌握牙周炎的诊疗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传统教学组相比,三种教学法组的学员在医患沟通、主动查阅资料、学习兴趣、团队讨论、临床逻辑思维能力的方面显著提高(P<0.05)。结论 在牙周病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中开展三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专业考核成绩和自我评价结果,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综述
TACAN参与正畸机械性疼痛调控的研究进展
徐思艺, 杨振泽, 薛蕾蕾, 齐叶子, 林军
口腔医学. 2024, 44(7):  540-544.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10
摘要 ( 189 )   HTML ( 5 )   PDF (708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畸治疗主要通过对颌骨以及牙齿施加机械力来改善口腔功能,达到治疗目标。而口腔疼痛则是患者诊疗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它通常由持续施加的正畸机械力引起,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是临床上的重要难题。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种蛋白—TACAN,在疼痛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有望成为未来治疗机械性疼痛的治疗靶点。由于对TACAN的研究尚不明确,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和验证,所以本文系统回顾了TACAN参与机械性疼痛调控的研究进展,梳理了TACAN发挥的具体功能,为TACAN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
徐华兴, 韦晓玲
口腔医学. 2024, 44(7):  545-55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11
摘要 ( 153 )   HTML ( 5 )   PDF (737KB) ( 2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代谢产物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了PUFA的代谢途径、关键酶,以及其生物学功能。接着,我们详细讨论了PUFA代谢产物在不同口腔疾病中的作用,包括口腔黏膜病、牙周病、牙体牙髓疾病、口腔癌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等。研究表明,PUFA代谢产物在调控炎症、免疫反应和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密切参与口腔疾病的发展和进展的进程。此外,PUFA代谢产物在诊断、治疗和预防口腔疾病方面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因此,对PUFA代谢产物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及应用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口腔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为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机器学习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王悦, 厉杭芸, 汤婉怡, 吴珺华
口腔医学. 2024, 44(7):  551-55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12
摘要 ( 223 )   HTML ( 16 )   PDF (876KB) ( 2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其算法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契合了口腔修复数智化的需求。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综述了以往研究中机器学习算法在牙体缺损的修复体设计、牙齿比色、预备体颈缘线自动检测中的应用,并简要分析了其在牙体缺损修复领域中的应用优势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机器学习算法在口腔修复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口腔疾病研究进展
赵彩桃, 谢小美, 尹文, 陈蕊, 范桢, 郝春波
口腔医学. 2024, 44(7):  556-56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07.013
摘要 ( 276 )   HTML ( 6 )   PDF (716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ingiv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GMSCs)是存在于牙龈组织固有层内的一群间充质干细胞,它不仅可以从健康的牙龈组织中分离出来,还可以从增生性甚至炎性牙龈组织中分离出来。GMSCs因来源丰富,易于获取,且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成为口腔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目前已被应用于牙周炎、牙龈萎缩、口腔癌、颌骨缺损、神经修复等口腔疾病的治疗中,该文对近年来GMSCs在口腔疾病中相关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