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基础与临床研究
半导体激光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杀菌效果的体外实验研究
车舜, 郭威
口腔医学. 2025, 45(2):  81-88.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1
摘要 ( 165 )   HTML ( 13 )   PDF (3347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半导体激光在不同照射模式、照射时间、功率、照射天数下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杀菌效果、根管壁外表面温度、牙本质小管形态的影响,寻找合适的临床操作参数及手法。方法 选取根尖发育完成的单根管恒牙牙根,按照射方式不同分为持续照射组和间断照射组,两组分别采用功率1.5、2.0、3.0 W照射10、20、30 s,连续照射3 d方式操作。各组样本在第1天照射过程中进行根管外壁温度测量,每日照射完成后进行粪肠球菌菌落计数,3 d照射完毕后于扫描电镜下观察根管内壁牙本质小管形态,计算牙本质小管开放率及开口直径。结果 ①两种模式下均呈现随功率增大、时间延长,杀菌率增加,根管壁外表面温度升高,牙本质小管由开放逐渐熔融,开口直径逐渐缩小、开放率逐渐降低趋势,直至完全熔融封闭状态。此外,同一参数下持续照射组相比间断照射组上述趋势更明显。②杀菌率存在饱和点,两种模式下照射到第2天时,2.0 W-30 s、3.0 W-20 s、3.0 W-30 s间杀菌率无明显差异(P>0.05)。③持续照射下1.5 W-30 s、2.0 W-20 s、3.0 W-10 s及间断照射下2.0 W-30 s达到根管壁外表面温度安全范围阈值(10 ℃)。结论 半导体激光持续照射根管1.5 W-30 s或间断照射2.0 W-30 s连续2 d可达到较好的杀菌效果且对牙根及周围组织无损伤,同时能起到较好的封闭牙本质小管的作用。

DMAE-CB和NACP改性牙本质粘接剂的边缘微渗漏研究
李卓衡, 杨硕, 张慧楠, 高菁哲, 孙宇
口腔医学. 2025, 45(2):  89-94.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2
摘要 ( 105 )   HTML ( 5 )   PDF (3043KB) ( 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正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methacryloxylethyl cetyl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DMAE-CB)与无定型纳米磷酸钙(nanoparticles of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NACP)改性的牙本质粘接剂用于牙体缺损粘接修复经老化模拟后试件的边缘微渗漏情况。方法 分别在实验室合成DMAE-CB和NACP,参考课题组前期实验分组将两种成分在粘接剂中所占的不同质量分数分为8组。A:粘接剂+3%DMAE-CB+25%NACP,B:粘接剂+4%DMAE-CB+35%NACP,C:粘接剂+1%DMAE-CB+15%NACP,D:粘接剂+4%DMAE-CB+15%NACP,E:粘接剂+1%DMAE-CB+35%NACP,F:粘接剂+3%DMAE-CB,G:粘接剂+25%NACP,H:商品粘接剂对照组。收集40颗人离体第三磨牙并随机分为8组制备标准Ⅱ类洞形,接着使用上述8组粘接剂分别制备牙体缺损Ⅱ类洞形粘接修复试件,进行冷热循环模拟老化,试件老化后使用染色剂浸泡染色。染色后的每个试件分别用低速切割机沿𬌗龈近远中向切割成4份牙体组织切片,置于体视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剖面的龈壁及𬌗面洞缘染色剂渗入深度并按统一标准记录微渗漏等级。最后,从8组试件中分别随机抽取1个切割后的粘接试件,剖面喷金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测量树脂充填物与牙体硬组织的间隙宽度,组间微渗漏深度采用Kruskal-Wallis法进行分析,充填体与牙体组织间隙宽度采用秩和检验法进行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渗透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龈壁及𬌗面洞缘边缘微渗漏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壁微渗漏深度与𬌗面洞缘微渗漏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经粒径测量分析取平均值后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充填修复体与牙体硬组织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DMAE-CB和NACP改性的牙本质粘接剂在增加了抗菌性及再矿化性的同时不影响粘接修复的边缘微渗漏,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下颌尖牙迁徙的流行病学、影像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张驰, 刁鹏飞, 吴亚平, 李晋, 刘学, 王东苗
口腔医学. 2025, 45(2):  95-99.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3
摘要 ( 130 )   HTML ( 8 )   PDF (4500KB) ( 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CBCT分析下颌尖牙迁徙的流行病学、影像学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辅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拍摄CBCT发现诊断的下颌尖牙迁徙病例,评价其迁徙的部位、分类、对邻近结构的影响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共计纳入82例病例,85颗下颌尖牙,下颌尖牙迁徙发生率为0.11%(82/75 021)。其中单侧迁徙79例,双侧3例;男39例,女43例;年龄10~58岁。迁徙类型主要为Ⅰ类(42,49.41%),其次为Ⅱ类(19,22.35%)和Ⅲ类(15,17.65%)。53(62.35%)颗患牙牙冠位于唇侧,常伴发牙瘤、囊肿及多生牙。70例患牙通过手术拔除,2例试行正畸牵引后拔除,10例临床观察随访。结论 下颌尖牙迁徙是口腔临床罕见病例,具有一定临床影像学特征可以辅助临床诊疗。

颧牙槽嵴支抗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刘珂, 轩诗杰, 刘鑫
口腔医学. 2025, 45(2):  100-104.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4
摘要 ( 110 )   HTML ( 2 )   PDF (2984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对植入到颧牙槽嵴区的微种植体进行应力分析,以期为临床选择植入到该部分的最适微种植体。方法 利用ANSYS软件建立颧牙槽嵴区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长度为8、9、10、11、12 mm,螺纹顶角为30°、45°、60°、75°、90°、105°、120°共35种有螺纹微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体植入颌骨内,建立植入后模型。对微种植体骨界面进行应力分析。结果 微种植体-骨界面最大应力值集中在骨皮质中,颊板皮质骨最大应力值、松质骨最大应力值、微种植体最大位移量随螺杆长度增大而减少。螺纹顶角对微种植体-骨界面最大应力值和位移量影响不大。结论 螺杆长度影响微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在颧牙槽嵴处植入长螺杆微种植体可提高其稳定性。

基于CBCT实现术前下颌骨模型的数字化钉道转移及其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初步应用
万右军, 张天禹, 朱博文, 朱榴宁, 卜寿山, 庄海
口腔医学. 2025, 45(2):  105-111.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5
摘要 ( 97 )   HTML ( 3 )   PDF (4495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锥形束CT(CBCT)对记录有钉道信息的熔融沉积(FDM)打印下颌骨模型进行扫描并精确重建,以实现术前模型的数字化钉道转移。方法 对12例用于重建板预弯的FDM打印下颌骨模型(Model1组)进行CB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重建,得到颌骨模型(Model2组),并提取数字化钉道信息。将Model2与原始模型(Model0组)进行三维比较,通过平均均方根误差(RMS)评估重建模型的精度。通过优化重建参数,使Model2与Model0自动匹配,实现精准的数字化钉道转移。利用该方法制作数字化分段式钉道转移导板,应用到临床中,辅助3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完成复位手术。结果 Model2能够与Model0自动匹配,并具有良好的表面细节,钉道位置和方向信息清晰,RMS为(0.32±0.09)mm。3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通过数字化分段式钉道转移导板辅助复位手术,效果令人满意。结论 通过CBCT扫描FDM打印的术前模型可以准确获取钉道的位置和方向信息,实现数字化钉道转移,为精准设计数字化手术导板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吸附性义齿修复在全口无牙颌患者中的美学效果及对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的影响
李向荣, 邱建平, 郭爱军
口腔医学. 2025, 45(2):  112-117.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6
摘要 ( 154 )   HTML ( 4 )   PDF (730KB) ( 1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吸附性义齿修复在全口无牙颌患者中的美学效果及对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85例全口无牙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常规组(43例),常规组采用传统全口总义齿修复技术,观察组实施吸附性义齿修复技术。对比两组义齿修复成功率、义齿适应时间、修复满意度,比较两组美学效果、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固位稳定性、佩戴舒适性,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分评估患者口腔相关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复诊次数、调改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戴牙成功率明显高,义齿适应时间明显短,修复满意度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两组面下部高度(Sn-Gn)较修复前明显增高,面中部与面下部的比例(G-Sn/Sn-Gn)、鼻唇角(Cm-Sn-Ls)较修复前明显降低,修复后观察组Sn-Gn、G-Sn/Sn-Gn、Cm-Sn-Ls改变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咬合力、咀嚼效率、语言功能评分、固位稳定性评分、佩戴舒适性评分较常规组明显高(P<0.05);修复后两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评分较修复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复诊次数、调改次数明显少,口腔溃疡、黏膜痛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P<0.05)。结论 与传统全口总义齿修复技术比,吸附性义齿修复在全口无牙颌患者中的美学效果及对义齿基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面更明显,且吸附性义齿修复后患者适应时间短、预后佳,并发症发生风险低。

双针道导板下射频热凝治疗复发性下颌神经痛的临床应用
陈冬雷, 王慧, 陈勇军, 解东平, 王翔
口腔医学. 2025, 45(2):  118-122.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7
摘要 ( 90 )   HTML ( 3 )   PDF (2840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利用设计的双针道导板射频热凝治疗复发性下颌神经痛可行性,并研究双针穿刺卵圆孔技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 2023年11月收治的40例复发性下颌神经痛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双针导板技术,共20例)和对照组(使用传统单针导板技术,共20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完成射频热凝治疗后按调整分级标准总体无痛率90%,两组无痛率有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穿刺调整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后针刺疼痛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前后面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facial visual analogue scale,F-VAS)比较发现,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F-VAS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针道导板技术射频热凝治疗的复发性下颌神经痛患者,射频热凝更彻底,并发症不增加,虽然手术时间有所增加,但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疼痛,轻松精确实现传统双极射频热凝治疗技术,值得推广。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后退下颌治疗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对上气道和睡眠呼吸通气功能的影响
马惠, 王雯, 仇岩, 华泽权
口腔医学. 2025, 45(2):  123-128.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8
摘要 ( 94 )   HTML ( 1 )   PDF (1379KB) ( 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SRO)后退下颌治疗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对患者上气道间隙和睡眠呼吸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例接受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治疗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的患者。于正颌手术前3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颅颌面气道的三维模型。测量手术前后气道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以及气道各部分体积变化。利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分别进行单次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记录监测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软腭下缘所在平面矢状径(SP-AP)、截面积(SP-CSA)减小(P<0.05);会厌谷所在平面矢状径(EP-AP)显著减小(P<0.01)、截面积(EP-CSA)减小(P<0.05);术后口咽区气道体积、气道总体积显著减小(P<0.01),会厌区气道体积减小(P<0.05)。术后多导睡眠监测AHI、睡眠效率、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与术前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接受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后退下颌治疗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的患者术后气道软腭下缘所在平面、会厌谷所在平面矢状径、截面积均减小。口咽区气道体积、会厌区气道体积、气道总体积均显著减小。而术后睡眠呼吸通气功能无变化。

口腔医学教育
探讨基于标准化患者的病历书写训练在口腔修复实习中的应用
李雪铃, 江柳霖, 姚依彤, 浩志超, 吴茂丹, 邓晓怡, 杨凌
口腔医学. 2025, 45(2):  129-133.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09
摘要 ( 118 )   HTML ( 1 )   PDF (905KB) ( 1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基于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SP)的病历书写训练的实践效果,探讨其在口腔修复学实习中的应用。方法 将71名本科实习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35)采用基于SP的病历书写训练,训练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照组(n=36)采用传统讲授式的病历书写培训。1周后两组进行同样的病历书写考核。比较不同教学方式的病历书写评分,并统计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考核时实验组病历书写评分(88.80±4.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4.92±5.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实验组88.57%学生对基于SP的病历书写训练很满意,满意度评分为8.94分。结论 病历书写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临床实践,基于SP的病历书写训练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病历书写质量。

综述
衰老细胞和骨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唐金茹, 李博, 刘云坤, 侯泽宇, 李龙江
口腔医学. 2025, 45(2):  134-138.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10
摘要 ( 116 )   HTML ( 4 )   PDF (796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相关疾病是一类以异常骨吸收和骨生成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疾病种类众多,涉及年龄、炎症、肥胖、遗传、放射线等多种致病因素。近年来,衰老细胞成为年龄相关疾病的重要机制,其在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衰老细胞逐渐被作为骨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本文就衰老细胞在各类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倾斜种植体修复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的研究进展
段文君, 王柏翔
口腔医学. 2025, 45(2):  139-145.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11
摘要 ( 109 )   HTML ( 7 )   PDF (770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后牙区的牙列缺损十分常见,由于缺牙后牙槽骨的吸收以及上颌窦的存在,上后牙区牙列缺损的种植修复往往面临着可用骨高度不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方法包括上颌窦底提升术、短种植体、减数修复、悬臂梁和倾斜种植体等。倾斜植入种植体,充分利用上颌后牙区可用骨量完成修复,具备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本综述旨在回顾讨论倾斜种植技术用于修复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的研究现状,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口腔诊疗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筛查
罗玉琴, 谭理军, 杜书芳, 白丁, 冯捷
口腔医学. 2025, 45(2):  146-15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12
摘要 ( 101 )   HTML ( 3 )   PDF (726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越来越多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因口腔疾患于口腔医疗机构首诊。本文着眼于口腔临床实践,从口腔解剖特点、颅颌面特征、影像学检查、全身病史、临床症状及表现、风险人群、问卷量表等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有望用于口腔诊疗中的成年OSA患者筛查方法。口腔医护人员通过筛查甄别潜在的OSA患者,可更好地发挥口腔医护团队在OSA多学科联合诊疗中的功能角色,有助于OSA防治关口的前移。

闭合瓣牙冠延长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张瑞清, 徐颖婕, 吴迎涛
口腔医学. 2025, 45(2):  151-155.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13
摘要 ( 105 )   HTML ( 7 )   PDF (720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冠延长术是为实现功能、美观、牙周健康等多种目的而实施的常见牙周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不断发展,闭合瓣牙冠延长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更多关注。闭合瓣牙冠延长术借助激光、超声骨刀等工具由龈沟入路去骨,无需翻瓣和缝合,避免了牙槽骨的直接暴露,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愈合快、操作简便、患者舒适度高等优势。本文就近年来闭合瓣牙冠延长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和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开展闭合瓣牙冠延长术提供参考。

种植体表面纳米形貌影响成骨细胞黏附的研究进展
彭含宇, 李潇
口腔医学. 2025, 45(2):  156-16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2.014
摘要 ( 121 )   HTML ( 11 )   PDF (727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它在种植体上的黏附是成骨细胞行使生物学功能的前提。然而临床上常见的种植体大多属于惰性金属,存在生物活性差、缺乏骨诱导等问题,不利于成骨细胞黏附,因此常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纳米形貌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它具体是指种植体表面单元和尺寸为 1~100 nm的拓扑结构,其在结构上与细胞外基质相似,有着亲水性佳、生物相容性好及抗菌等多方面优势,但并非所有的纳米形貌都有利于成骨细胞黏附。本文从成骨细胞在纳米表面的黏附过程、常见纳米表面结构及其表面修饰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种植体表面纳米改性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