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28
基础与临床研究
转录因子Klf4在人牙髓组织和牙髓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汪涵 陈卓
口腔医学. 2013, 33(9):  577-580. 
摘要 ( 1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Klf4在人牙髓组织和体外培养的牙髓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Klf4和增殖标记物ki67在人牙髓组织及体外培养的牙髓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Klf4在人牙髓细胞和矿化诱导14 d的表达情况。 结果 人牙髓中,Klf4主要表达在成牙本质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在体外培养的牙髓成纤维细胞中,与诱导前相比,Klf4在矿化诱导14 d时的表达明显增强。 结论 Klf4在成牙本质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可能与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相关。
种植支抗联合铸造支架压低磨牙的临床研究
秦飞 徐培成 钱文昊 戴磊 王震东 刘兴平
口腔医学. 2013, 33(9):  581-583. 
摘要 ( 13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应用种植支抗和铸造支架压低上颌第二磨牙的效果。方法 选择因下颌第二磨牙长期缺失而导致对颌牙伸长、影响牙列修复的患者8例,年龄24~52岁。利用微种植钉作稳定支抗,利用铸造支架进行力量转移传导,橡皮链压低伸长的磨牙。结果 8例患者磨牙平均压低3.2 mm,缺失牙均获得足够的垂直向间隙,成功的进行义齿修复。治疗时间平均5个月。治疗中未发现明显的牙根吸收、牙髓坏死及牙齿松动。 结论 种植支抗结合铸造支架可以安全压低伸长的磨牙。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179例临床分析
史劲松 徐河 江宏兵
口腔医学. 2013, 33(9):  584-586. 
摘要 ( 10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对比1990到2010年179例髁状突骨折病人致伤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等临床资料。结果 交通事故致伤92例(占51.4%),髁状突颈部骨折76例(占42.3%)。12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56例患者经不同进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青少年组保守治疗比率较成年患者高(P<0.01),不同骨折部位治疗方法有差异(P<0.01),其中髁状突头部骨折保守治疗率最高(92.06%),合并其它部位骨折手术治疗比率较不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高(P<0.01)。治疗后大多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双侧髁状突骨折初期张口受限率显著增高(P<0.01),通过功能锻炼1年后张口度均恢复达3.0 cm以上。结论 交通事故是首要的致伤原因,颈部为髁状突骨折最好发部位。青少年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合并其它部位骨折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对骨折端移位角度大于30°,下颌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5 mm,保守治疗后张口受限小于2 cm的患者很重要。
活动矫正器在牵引上前牙龈下断根的临床应用研究
丁海正 胡华
口腔医学. 2013, 33(9):  587-589. 
摘要 ( 10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活动矫正器在牵引上前牙龈下断根的临床应用。方法 上前牙龈下断根经根管治疗后,上颌取模制作活动矫正器牵引龈下断根。在断根近远中用直径为0.8mm的不锈钢丝弯制牵引支架,牵引支架放置在断根需要牵引至的位置,在水平向与邻牙近中面相接触,在垂直向与断根牙体长轴方向一致。对6例共10颗上前牙龈下断根采用活动矫正器向牵引,使断面暴露至龈上5.0 mm或平齐龈缘。结果 6例共10颗上前牙龈下断根牵引出3.0~5.0 mm,经冠修复后除1颗患牙12个月后复诊有Ⅰ度松动外,其余5例共9颗患牙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活动矫正器是牵引上前牙龈下断根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锥形束CT对乳磨牙根管形态的初步研究
张丽文 潘志文
口腔医学. 2013, 33(9):  590-593. 
摘要 ( 12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乳牙根管形态复杂并且不易获得完整的标本,本研究通过CBCT对乳磨牙根管形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本院放射影像科CBCT进行分析,记录上下颌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的根管形态。结果 共检查儿童207例,上颌第一乳磨牙均为三根管形态,上颌第二乳磨牙80.31%为三根管形态,19.18%为四根管,0.51%为五根管,下颌第一乳磨牙二根管,三根管,四根管分别占7.03%,46.62%,46.35%,下颌第二乳磨牙三根管,四根管分别占3.95%,96.05%。结论 乳磨牙根管形态相当复杂,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认真探查。
甲硝唑控释药膜和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剂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分析
郭爱玲 王晓琼 李宏
口腔医学. 2013, 33(9):  594-596. 
摘要 ( 1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硝唑控释药膜和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剂治疗慢性牙周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给予甲硝唑控释药膜和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剂处理。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效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和3个月的一般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附着水平AL(attachment level, AL)、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和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及龈沟液中的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 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tor-α, TNF-α)),治疗前、治疗后1个、3个月的龈沟液胶原酶Ⅱ活性(collagenase Ⅱ, COL-Ⅱ)和用药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治疗1个月后的“痊愈”例数多于A组(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无差异;除治疗1个月后的PD外,B组治疗后1、3个月的一般指标、龈沟液炎性指标水平及COL-Ⅱ活性均优于A组,其中除PD、AL、治疗后1个月的IL-6和IL-8(P<0.05),其余均为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甲硝唑控释药膜和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剂治疗牙周病的总有效率相当,但后者远期的一般指标、龈沟液炎性指标及胶原酶Ⅱ活性优于甲硝唑控释药膜。
减数下颌2个前磨牙矫治成人骨性反牙合的临床研究
宁芳 段银钟 袁东辉
口腔医学. 2013, 33(9):  597-600. 
摘要 ( 12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采用减数下颌2个前磨牙矫治成人骨性反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8~30岁骨性反临界病例18例,拔除下颌2个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在矫治结束后磨牙均变为完全Ⅲ类关系,尖牙为Ⅰ类关系,覆覆盖正常。患者硬组织改变没有显著性(P≥0.05)。L1-MP角平均减小8.1°,U1-L1角平均增大7.7°,L1-NB角平均减小7.3°,L1-NB距平均减小4.8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Li-E距、Li-H距、Li-RL2距平均减小量分别为3.2、3.4和4.1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采用减数下颌2个前磨牙矫治成人骨性反病例在临床上是一种较好的矫治方法,矫治后咬合关系良好,侧貌有向直面型发展的趋势。
骨形成蛋白诱导活性材料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研究
梅幼敏 宦泓 吴煜卓 曹盈 杨晓雪 孙敬伟 周艳
口腔医学. 2013, 33(9):  601-603. 
摘要 ( 11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评估骨形成蛋白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eterial,OAM)复合部分自体骨,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在牙周骨下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患者的50颗骨下袋缺损患牙随机应用OAM /自体骨/GTR(试验组)、自体骨/GTR(对照组)治疗, 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2周、24周患牙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 、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 、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及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H)。结果 两组患牙术后各项指标均比基线时明显改善,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PD和CAL显著减少(术后12周时P<0.05,术后24周时P<0.01)、而SBI降低无显著性(P>0.05)。CBCT显示,试验组、对照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试验组较对照组AH显著增加(P<0.05)。结论 OAM /自体骨/GTR是治疗牙周骨下袋较为理想的方法。
调查研究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研究
徐泽
口腔医学. 2013, 33(9):  604-606. 
摘要 ( 1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情况。方法 调查本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采用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正的78例患者,于矫正结束后分析总体及不同牙位的牙釉质脱矿情况(脱矿牙数、脱矿率、脱矿程度、脱矿指数)。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平均刷牙频率分为≥3次/天和<3次/天2组,分析刷牙频率对软垢指数及脱矿指数的影响。结果 ①累计调查78例患者的1 726颗牙齿,共发现54例患者(178颗牙齿)出现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69.2%和10.3%,平均脱矿指数为0.032±0.029;②1 726颗牙齿中脱矿程度0级1 548例,占89.7%,1级111例,占6.4%,2级59例,占3.4%,3级8例,占0.5%;③脱矿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上侧切牙(19.9%),上中切牙(14.1%)和下侧切牙(12.2%),最低的是下第一磨牙(4.5%)。④2组患者就诊时牙软垢程度无明显差别,治疗后2组患者软垢指数明显下降,刷牙频率≥3次/天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患者就诊时脱矿指数无明显差别,治疗后2组患者脱矿指数明显上升,刷牙频率<3次/天组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切牙(除下中切牙) 部位,应加强相关的预防和及时处理。
基础与临床研究
纯钛表面的微钠复合仿生构建
王峰 李翠侠 韩东 牛忠英 王全亮 郭霞
口腔医学. 2013, 33(9):  607-611. 
摘要 ( 10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通过在牙种植体表面构建与自然牙槽骨组织相似的微纳复合结构,从而改善种植体的生物学相容性及骨诱导性,为临床上进一步提高种植牙成功率提供新思路。方法 根据自然牙槽骨中微米级结构(哈弗氏系统)和纳米级结构(胶原原纤维)的大小及特点,在体外Ti种植体表面通过双元酸处理构建微坑状结构,然后在该微米级结构表面通过恒电位阳极氧化构建TiO2纳米管结构,从而在Ti种植体表面构建出一种微纳复合仿生结构。结果 这种微纳复合界面较机械平滑面、微米级界面可以产生更理想的表面能、粗糙度、亲水性等(P<0.01)。结论 牙种植体表面的微纳复合仿生构建可以使种植体获得良好的性能,更加有利于种植体骨结合,从而为提高种植牙成功率另辟蹊径,降低了风险。同时该技术安全可靠,经济可行,效果良好,适于下一步应用于临床研究和推广。
BeeFill-TM-2in1热牙胶根充系统封闭能力的评价
敬铁楠 牛磊 张英
口腔医学. 2013, 33(9):  612-614. 
摘要 ( 11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BeeFill-TM-2in1热牙胶根充系统的根管封闭性能。方法 选取50颗单根管离体前磨牙,沿釉牙骨质界截冠,用镍钛器械采用冠向下法进行预备,预备至统一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采用BeeFill-TM-2in1热牙胶根充系统进行充填;B组采用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技术进行充填。用亚甲基蓝染色,颊舌向纵切后,在根管显微镜下放大20倍后测量染料渗透长度。结果 A组根充后染料渗透长度平均为(0.78±0.13)mm,B组根充后染料渗透长度平均为(1.96±0.4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eFill-TM-2in1热牙胶根充系统对根管的封闭能力优于冷侧压法,适宜临床推广。
半导体激光根管内照射与牙根表面温度变化的关系
陈幸
口腔医学. 2013, 33(9):  615-618. 
摘要 ( 1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不同功率半导体激光根管内连续照射或间隔照射,观察三种照射模式对根管外壁温度升高的影响 方法 实验一:60颗离体单根管牙分2组:A组(功率1.5 W)及B组(功率3 W),每组又分为3亚组(A1、A2、A3),每组10颗,采用三种不同照射模式:A1:照射5s*4次,A2:照射10 s*2次,单次照射间均间隔5 s;A3:连续照射20 s,同时测定根管外壁平均温度的变化。实验二:30颗离体单根管牙,采用功率1.5 W,连续照射20 s的模式,测定牙根外三点:G1(根尖点)、G2(根尖1/3)、G3(根中1/3)温度变化值。结果 A组中,A1、A2、 A3照射模式下根管外壁温度升高均值分别为4.78 ℃, 5.21℃,5.97 ℃,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B组于相同照射模式下温升均值均大于A组,且A3模式下根管外壁温度升高最高可达10.3 ℃。相同照射条件下,根尖(G1点)温度升高明显低于根尖1/3(G2点)及根中1/3(G3点)的温度,(P<0.05),G2、G3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照射模式及激光功率对根管外壁温度改变均有显著影响,且不同部位升温幅度也不相同。功率1.5 W条件下,本实验设计的三种不同照射模式,均是临床较为安全的使用参数。
不同开髓方法对下颌恒切牙根管预备的影响
刘青梅 王俊 程珏 杨计亮 刘名燕
口腔医学. 2013, 33(9):  619-622. 
摘要 ( 1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研究下颌切牙采用唇侧和舌侧开髓方法进行根管预备后管壁清洁度的差异。方法 18对离体下颌切牙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中每对牙齿1颗采用唇侧开髓,另1颗采用舌侧开髓。A组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B组用不锈钢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管壁清洁度。结果 ①各组的管壁清洁度均为根冠1/3>根中1/3>根尖1/3;②在根冠1/3段,各组间清洁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③在根中1/3段,B组采用舌侧开髓法的管壁清洁度最差(P <0.05),其它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④在根尖1/3段,A组管壁清洁度优于B组(P <0.05),B组中舌侧开髓法的预备效果最差(P <0.05)。结论 下颌切牙采用唇侧开髓法有助于提高根管预备的效果,结合镍钛器械可取得最佳的根管预备效果。
套筒冠及附着体固位赝复体应用于单侧上颌骨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评价
周敏 崔崇富 曹锐
口腔医学. 2013, 33(9):  623-626. 
摘要 ( 13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套筒冠及附着体固位的阻塞器式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17例因肿瘤切除单侧上颌骨的病例,制作利用套筒冠及附着体固位的阻塞器式赝复体,通过吸光度法比较修复前和修复后1个月咀嚼效率变化,研究套筒冠及附着体固位阻塞器式赝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临床观察得知,17例患者对套筒冠及附着体固位阻塞器式赝复体均表示满意,语音功能恢复良好,修复前吸光度值为0.385±0.162,戴用1个月后吸光度值为0.544±0.13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套筒冠及附着体固位阻塞器式赝复体能较好恢复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的面容和语音功能,戴用后咀嚼效率有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G-BOND和I-BOND自酸蚀黏结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疗效观察
李齐齐
口腔医学. 2013, 33(9):  627-629. 
摘要 ( 13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自酸蚀黏结剂与常规抗敏药物极固宁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270颗感觉过敏症的牙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G-BOND自酸蚀黏结剂、I-BOND自酸蚀黏结剂和极固宁3种药物进行脱敏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后即刻、1个月的临床疗效,并随访6个月的远期疗效。结果 在治疗后即刻、1个月时G-BOND组和I-BOND组与常规药物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1个月,G-BOND组和I-BOND组的远期疗效更为理想,其总有效率的降幅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G-BOND组和I-BOND组的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也较为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临床疗效持续较久。
病案分析
1例口腔机能疗法改善上颌前突病案分析
纪莹 宋莉秋 张昕 下野勉
口腔医学. 2013, 33(9):  630-632. 
摘要 ( 10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本研究导入一种训练肌肉疗法口腔机能疗法(MFT法)来治疗上颌前突临床患者一例,从而除去口腔不良习惯,进一步评价MFT治疗在临床中的效果。选日本冈山大学进修期间,就诊于正畸科上颌前突患者1例,同意参加本次研究。治疗后上颌前突明显改善,原有关节弹响消失。MFT训练法对于因口唇肌力量不足,舌癖等引发的上颌前突的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述
双颌前徙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赵闯 胡静
口腔医学. 2013, 33(9):  636-638. 
摘要 ( 10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全身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双颌前徙术作为治疗OSAHS的一种新兴方法在近30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双颌前徙术治疗OSAHS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种植体周围炎病因的研究进展
汪文君 刘向辉
口腔医学. 2013, 33(9):  639-641. 
摘要 ( 12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并伴随支持骨丧失,从而导致骨性结合失败,是影响种植修复成败的重要因素,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目前各学者的观点,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做一综述。
临床实践
经颌后腮腺前缘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体会
刘家武 俞辉明
口腔医学. 2013, 33(9):  642-643. 
摘要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下颌升支骨折内固定新入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单侧髁突低位骨折及下颌升支骨折患者沿耳垂下后作3 cm小切口,翻开皮肤,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方分离,在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方掀起,咬肌内钝性分离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对髁突骨折、升支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解剖复位,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关节三维活动正常,瘢痕隐蔽。结论 颌后腮腺前缘入路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升支骨折的较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运用横腭杆支抗、侧切牙托槽倒置矫治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异位5例
何丽
口腔医学. 2013, 33(9):  644-645. 
摘要 ( 10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寻求简单,方便、有效的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异位的矫治方法。方法 对5例已萌出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唇侧异位患者,联合使用上颌横腭杆、倒置粘结侧切牙托槽成功矫治异位尖牙。结果 5例患者的异位尖牙均进入牙弓,获较满意结果,用时6~8个月。结论 上颌已萌出的异位尖牙通过横腭杆支抗和直丝弓矫治技术被纳入正常牙弓位置,保持了患者良好的牙齿排列和容貌。
自酸蚀粘结剂与全酸蚀粘结剂修复牙本质缺损术后敏感性比较
朱桂莲 王仁飞
口腔医学. 2013, 33(9):  646-647. 
摘要 ( 11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自酸蚀粘结剂和全酸蚀粘结剂修复牙本质缺损术后敏感情况,评价自酸蚀粘结剂对减轻术后敏感的效果。方法 选择99例患者(257颗患牙)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35颗患牙)使用3m Adper Easy One自酸蚀粘结剂,对照组(122颗患牙)使用3m Adper Single Bond2全酸蚀粘结剂,两组都用3M-Z350纳米复合树脂充填。临床观察时间为术后1 d、1周、3个月。结果 术后1d、1周,实验组敏感发生率和敏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自酸蚀粘结剂比全酸蚀粘结剂能在术后短期内有效降低牙齿敏感性。
牙隐裂53例的临床诊疗体会
徐丽莉
口腔医学. 2013, 33(9):  647-648. 
摘要 ( 10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牙隐裂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口腔门诊就诊的53例患者的55颗隐裂牙,采取调、带环粘固后根管治疗加全冠修复的方法,随访1年以上,复查治疗效果。结果 55颗隐裂牙中,成功41颗(74.54%),好转12颗(21.82%),失败2颗(3.64%),有效率96.36%。结论 隐裂牙早就诊、早诊断,并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是保存患牙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