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28
述评
TNF-α/ NF-κB信号通路对牙周炎发展和牙周再生的影响及其干预
杨丕山 宋爱梅
口腔医学. 2019, 39(1):  1-5. 
摘要 ( 586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病是以菌斑微生物为始动因子的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可刺激宿主细胞产生炎性和免疫因子,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作为一个多向性的先导感染细胞因子,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牙周再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龈沟液中TNF-α水平的变化已经被用来作为牙周炎治疗的效果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以TNF-α作用过程为靶点探讨牙周炎发展控制和牙周再生促进的有效方法。本文就TNF-α/NF-κB信号通路对牙周病发展和牙周再生的影响及其干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牙周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基础研究
基于微球扩散法测量基台微缝隙的最大宽度研究
朱文忠 张春宝 越野 宋鑫磊
口腔医学. 2019, 39(1):  6-9. 
摘要 ( 35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电镜测量法验证微球扩散法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同时使用该法测量并比较4种不同种植体-基台在不同水平载荷作用下微缝隙的大小。方法 离体构建4种种植体-基台微缝隙模型(A组:Anatomic全瓷基台;B组:SynOcta内八角钛基台;C组:Procera钛基底全瓷基台;D组:Procera全瓷基台),在种植体内放入聚苯乙烯微球乳液(粒径0.2~5.0 μm),同时给各组基台以不同的水平向载荷(0、50、100、150 N),使用激光粒度仪检测扩散通过微缝隙的最大微球直径,记为微缝隙的最大宽度。同时记录测得该最大宽度所需的扩散时间。另一方面,使用扫描电镜测量每个模型的8个观测点的微缝隙宽度,取最大值。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①微球扩散法和电镜测量法对于微缝隙宽度的检测精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微球扩散法检测微缝隙宽度最多耗时15 min;③无外力载荷时,A、D组微缝隙显著大于B、C组(P<0.05);④B、C组,100 N和150 N载荷的微缝隙大于0 N(P<0.05);150 N载荷的微缝隙大于50 N(P<0.05)。结论 微球扩散法可简便、高效、准确地测量种植体-基台间微缝隙的最大宽度。无载荷条件下,种植体-全瓷界面的微缝隙显著大于种植体-钛界面的微缝隙;在较大的水平载荷作用下,种植体-钛界面微缝隙会显著增大。
everStick高强纤维对上颌中切牙树脂贴面抗折力和折裂模式的影响
马春敏 沈晴昳 黄伟昊 卢海红
口腔医学. 2019, 39(1):  10-14. 
摘要 ( 421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EverStick高强纤维及不同形式纤维对前牙树脂贴面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30颗新鲜完整的上中切牙,样本随机分为3组制作树脂贴面并粘结。第1组贴面不含高强纤维,第2组贴面内加入EverStick单向纤维,第3组贴面内加入EverStick双向纤维。经冷热循环后,万能测试机测试所有样本的初始折裂载荷和最终断裂载荷,并分析各组贴面的折裂破坏模式。结果 初始折裂载荷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最终断裂载荷,组2、组3无显著差异(P>0.05),均明显高于组1(P<0.05)。组内比较,组2和组3的最终断裂载荷较初始折裂载荷有明显提高(P<0.05)。折裂模式显示,组3贴面70%为可修复的折裂,其他两组多为不可修复折裂。结论 EverStick高强纤维有助于提高树脂贴面的最终断裂载荷,双向纤维更利于折裂贴面修补。
临床研究
CAD/CAM导板在后牙区种植精度的体外研究
张莹莹 张志宏 刘红红 陈佳 芮茜 蒋晔
口腔医学. 2019, 39(1):  15-19. 
摘要 ( 33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后牙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导板种植时,比较翻瓣与不翻瓣两种术式的精度。方法 选取20名后牙种植患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资料和石膏模型,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翻瓣与不翻瓣树脂模型,运用导板在两种模型上模拟牙种植术,分别计算术前术后种植体位置偏差进而比较两种术式的精度。结果 CAD/CAM导板在后牙区辅助种植时,翻瓣与不翻瓣术式种植体顶端偏差分别为(0.95±0.36)mm、(1.33±0.43)mm;底端偏差分别为(1.53±0.56)mm、(1.94±0.30)mm;角度偏差分别为3.45°±1.10°、3.31°±1.55°;深度偏差分别为(0.75±0.47)mm、(1.43±0.41)mm。翻瓣与不翻瓣两种术式在种植体距离偏差上有统计学差异,角度偏差上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AD/CAM导板引导的种植翻瓣术式比不翻瓣术式在种植体距离偏差上更准确。
前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嵴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研究
承峥 孙秋望月 葛昕 王晨星 李怀奇 叶金海 李中连
口腔医学. 2019, 39(1):  20-24. 
摘要 ( 48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前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嵴骨量及软组织量的变化。方法 纳入29名患者共32颗符合拔牙适应症的前牙,实验处理组牙拔除术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生物膜(海奥)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行常规拔牙术后未予特殊处理。全部患者拔牙术前取石膏模型,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再次取石膏模型,通过CBCT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及软组织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 通过CBCT测量结果对比,牙槽骨高度在唇侧和腭侧牙槽骨的高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后实验处理组唇侧和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6.31± 0.94mm和18.61 ± 1.10mm,牙槽骨宽度在根长的20%、70%测量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 ± 0.32mm和4.79 ± 0.37mm,但在根长50%处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高度在上颌牙龈缘最高点及下颌牙龈缘最低点处对照组(9.26 ± 0.40 mm)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但在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处软组织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牙拔牙同期进行位点保存术处理,对拔牙后牙槽嵴高度、宽度和牙龈软组织的保存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
三种根管冲洗液对根管内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析
王颖 吴连俊 吴红霞 赵永旗 陈晖 邓淑丽
口腔医学. 2019, 39(1):  25-29. 
摘要 ( 62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过程中使用三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分析治疗前后根管内四种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了解不同冲洗液对这些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为根管预备时冲洗液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微生物学依据。方法 选取60颗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单根管),根据根管预备时采用不同冲洗液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颗): NaClO 组(根管冲洗液为2.5%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H2O2 组(根管冲洗液为3%双氧水,hydrogen peroxide);PVP-I组(根管冲洗液为1%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 ,怡速欣)。分析根管治疗前后临床指数(Clinical periapical index,CPl);同时采集根管预备前后患牙根管内感染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和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的16S rD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分析E.f、F.n、P.g及P.e的检出率和检出量。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E.f、F.n、P.g和P.e的检出率相同,但可疑致病菌的检出量均有下降。其中P.e检出数量下降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E.f、F.n和P.g检出下降率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在NaClO组和PVP-I组间E.f、F.n和P.g检出下降率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而NaClO组和PVP-I组分别与H2O2组比较,E.f、F.n和P.g检出下降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I组P.e检出下降率大于H2O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三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能明显的减少感染根管内的E.f、F.n、P.g和P.e的量;用2.5%NaClO和1%PVP-I根管冲洗液对四种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与3%双氧水比较,两者对E.f、P.g和F.n抑制作用更明显;对P.e的抑制作用分析,1%PVP-I比3%H2O2更有效。
少年期上中切牙冠根指标的锥体束CT研究
徐志明 李媛 吴可 侯伟 潘永初 王林
口腔医学. 2019, 39(1):  30-34. 
摘要 ( 48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少年期上中切牙冠根长度,并探讨与之相关的硬组织测量指标。方法 选取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错畸形患者的锥体束CT(CBCT)资料,运用MIMICS 17.0软件测量该100例患者的上中切牙冠根长度及与之相关的硬组织3D测量指标,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上中切牙冠根长度及相关硬组织3D测量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少年期上中切牙:①根长与唇倾度和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②冠根比与唇倾度以及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③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与唇倾度呈正相关,与冠根比呈负相关。结论 少年期上中切牙根长、冠根比、唇倾度和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
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病理影响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
顾烨辰 朱庆萍 吴大明
口腔医学. 2019, 39(1):  35-39. 
摘要 ( 44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观察样本人群中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情况及性别、年龄、后牙缺失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分析在病理状态下,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关系,及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侵犯程度对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方法 选用334例符合标准患者的双侧上颌窦影像资料,包含636个上颌窦。在NNT软件界面下在矢状及冠状面记录患者上颌窦黏膜厚度(A型:≤2 mm;B型:>2 mm)、性别、年龄和上颌后牙缺失及根尖周病变的存在情况。对于无后牙缺失及存在清晰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患者,记录病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OS型(病变与上颌窦底存在一定距离);CO型(病变仅接触上颌窦底但未突破);IS型(病变突入上颌窦底)。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3个组:18~40岁;41~60岁;>60岁。结果 上颌窦黏膜病理性增厚的比例为40.4%,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有明显影响(P=0.00),黏膜增厚比例为77.9%;3种不同类型的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窦底的波及关系造成的窦底黏膜增厚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0);男性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45.6%)显著大于女性(36.3%)(P=0.01);41~60岁及60岁以上人群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显著大于40岁以下人群(P=0.00);上颌后牙有缺失时上颌窦底黏膜发生黏膜增厚的比例(58.9%)显著高于上颌后牙无缺失的情况(35.7%)(P=0.00)。结论 根尖周病变是导致上颌窦黏膜增厚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根尖周病损逐渐侵入上颌窦内,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但是,当上颌后牙根尖周存在病变时,即使病变范围未触及上颌窦底,也不能排除上颌窦炎的可能性。另外,男性、中老年人群及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普遍较高。
三种镍钛再治疗锉去除根充物操作时间及清除率的比较研究
连宁 朱洪光 王晓钰 孙晨雨 梁椿怡 白建文
口腔医学. 2019, 39(1):  40-43. 
摘要 ( 65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树脂模拟根管比较D-RaCe、ProTaper、Mtwo三种再治疗锉去除根充物的效率。方法:选取30个透明树脂根管,分为3组,分别用不同再治疗器械(D-RaCe、ProTaper、Mtwo)去除根充物,记录操作时间,并采集根充物去除后的图像,使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残留物面积,比较三种锉的整体清除率。将根尖部分分为距根尖孔0-2mm,2-4mm,4-6mm三个区段,分别计算残留面积,比较三种再治疗锉在哪一区段内清除率最佳。结果:D-RaCe锉操作时间最短。所有样本根管内均有充填物残留,ProTaper、Mtwo整体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优于D-RaCe组(p<0.05)。距根尖孔0-2mm,2-4mm区段内,D-RaCe组清除率最低,4-6mm区段内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RaCe锉操作时间短,具有更高的抗疲劳及抗折断能力。ProTaper、Mtwo再治疗锉均能去除大部分根充物,在距根尖孔0-2mm、2-4mm区段内清除率均优于D-RaCe组。
数字化排牙试验在正畸病例拔牙与否判断中的应用
操亚波 傅露 郁雯科 王硕 李伯休 陈丹鹏
口腔医学. 2019, 39(1):  44-47. 
摘要 ( 53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数字化排牙试验在正畸病例拔牙与否判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40例资料完整的正畸初诊病例作为研究样本。第1组由6名医师依据牙颌模型、X线片、面颌相片及传统的常规资料测量分析结果,对以上病例进行治疗方案设计。第2组由同样6名医师,根据以上资料再加上辅助数字化排牙试验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案设计。方案设计的结果分别判断为拔牙、不拔牙、临界3种情况。对2组拔牙与否判断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以6人拔牙与否判断的结果完全一致为标准,第1组中,拔牙,不拔牙、临界的例数分别为3例、1例、5例,符合率分别为7.50%、2.50%、12.50%,总体符合率为22.50%。第2组中,拔牙、不拔牙、临界的例数分别为17例、8例、1例,符合率分别为42.50%、20.00%、2.50%,总体符合率为65.00%。选择配对设计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第1组和第2组各40个病例的临界偏离度进行差异性分析,检验结果表明Z值为-0.756(P<0.001),说明第2组对于拔牙与否判断的一致性要显著高于第1组。结论 在正畸病例治疗方案设计中辅助数字化排牙试验,可以对拔牙与否提供有益参考。
冠修复材料导热性对基牙牙髓健康影响的研究
丁永 王飞 丁国伟 孙旭东
口腔医学. 2019, 39(1):  48-51. 
摘要 ( 45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金合金、金合金烤瓷、氧化锆全瓷等修复材料的导热性对牙髓健康的影响。方法 ①实验室测量金合金、金合金烤瓷、氧化锆全瓷、自体牙、树脂粘接剂的导热系数;②随访金合金烤瓷冠、金合金铸造冠(颊侧烤瓷)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的158颗活髓牙2年;对比158颗自体邻牙,统计出现牙髓炎、根尖周炎的牙数,并与几种材料的导热系数对照。结果 树脂粘接后,86%金合金导热系数37.89W/(m?K),21颗活髓基牙出现3例牙髓炎;86%金合金烤瓷导热系数0.85W/(m?K),58颗活髓基牙出现1例牙髓炎;氧化锆全瓷导热系数0.82W/(m?K),79颗活髓基牙无牙髓炎、根尖周炎发生;天然牙导热系数0.66W/(m?K),158颗活髓基牙无牙髓炎、根尖周炎发生;86%金合金铸造冠修复的基牙牙髓炎、根尖周炎阳性率远远高于其他几种低导热系数冠修复材料基牙(P<0.01)。结论 冠修复材料的自身导热性能够影响基牙牙髓健康,如过高会对基牙牙髓健康不利。建议把导热系数最接近天然牙的氧化锆全瓷+树脂粘接剂组合作为冠修复材料的首选。
3种方法修复前磨牙楔状缺损的疗效比较
唐婉娴 刘桂英
口腔医学. 2019, 39(1):  52-55. 
摘要 ( 32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纤维桩、纤维桩氧化锆全瓷冠、直接树脂充填修复根管治疗后的第一前磨牙重度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7例患者的135颗根管治疗后的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纤维桩修复组、纤维桩全瓷冠修复组和复合树脂修复组,分别使用纤维桩联合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法、纤维桩氧化锆全瓷冠修复法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法进行修复。观察24个月,比较不同组别之间成功率和性价比满意度的差别。结果 24个月观察期结束时,纤维桩修复组成功率为95.6%;纤维桩全瓷冠修复成功率93.3%;复合树脂修复组成功率为82.2%。纤维桩修复组与纤维桩全瓷冠修复组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桩修复组与复合树脂修复组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桩修复组患者的性价比满意度最高。结论 纤维桩修复组和纤维桩全瓷冠修复前磨牙临床效果基本相同,采用纤维桩联合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重度楔状缺损的前磨牙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调查研究
第一恒磨牙局部涂氟防龋效果3年纵向研究
吴珊珊 刘秋林 古家娜 周恺燕 陈少勇 曾晓娟
口腔医学. 2019, 39(1):  56-59. 
摘要 ( 42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对学龄儿童第一恒磨牙进行局部涂氟的防龋效果,为制定学龄儿童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广西大化县某小学一年级6~7岁儿童666例,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从2014年11月到2017年5月,试验组儿童每半年进行1次第一恒磨牙局部涂氟,同时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对照组儿童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并在2014、2016、2017年的11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收集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2年后,试验组第一恒磨牙龋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年后,试验组患龋率、龋均、龋面均及龋病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上下颌第一恒磨牙龋病发病率及窝沟龋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面龋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涂氟对第一恒磨牙龋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且涂氟时间越长,防龋效果越好。
争鸣
GBR植骨相较于自体骨移植远期稳定性的优势
郝柯屹 田杰华 吕鸣樾 刘焱萍 魏冬豪 张宇
口腔医学. 2019, 39(1):  60-62. 
摘要 ( 421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患者缺牙后骨吸收所导致的牙槽骨骨量不足已经成为了口腔种植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自体骨移植技术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都在解决种植患者骨量不足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二者都在种植骨增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骨增量技术中的骨改建和长期骨稳定性一直被视作影响口腔种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两项技术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牙槽骨增量,但二者骨量能否维持长期稳定逐渐得到了更多关注。本文将对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相较于自体骨移植在远期稳定性方面的部分优势作一简要综述。
GBR植骨效果的远期稳定性不优于自体骨移植
刘鑫 周咏 汪洋 孙雅慧 刘东升 何家才
口腔医学. 2019, 39(1):  63-65. 
摘要 ( 753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引导性骨再生术(GBR)的应用缺陷包括:屏障膜容易塌陷、吸收,不可吸收膜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容易早期暴露导致不理想的骨再生。膜的放置过程中容易导致颗粒状骨粉的移位和扩增位点凸度的丧失。尤其在不易维持成骨空间的骨缺损类型中,GBR在骨再生能力上往往具有不可预期性。因为传统的骨替代材料仅具有骨传导性而没有骨引导性,屏障膜在缺损形态不佳时难以维持一个稳定的骨再生空间。块状自体骨移植相对于使用颗粒状骨替代材料的引导性骨再生术的优势在于:具备良好的成骨特性和生物机械性能。即使在不易维持成骨空间的骨缺损类型中,块状自体骨移植能提供新骨形成改建所必需的骨源细胞,理想的外形重塑以及良好抗微动和抗吸收特性。我方观点:GBR植骨效果的远期稳定性不优于自体骨移植。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生长因子在牙槽骨修复的应用进展
金晓明 陶海彪 江银华
口腔医学. 2019, 39(1):  66-70. 
摘要 ( 449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中所见的牙槽骨缺损是导致口腔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如何修复骨缺损,并恢复其功能是近年来的关注重点。基于目前临床中使用的骨重建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组织工程学和骨再生医学应运而生。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增殖分化后能够代替损伤的组织,有望成为治疗骨缺损的一项有效替代方案。最近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在修复和组织再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表明以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中心的骨修复方式转向另一个方向,即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生长因子诱导骨修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骨缺损修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结果,重点对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效应治疗骨修复的新方向及相关生长因子的作用特点进行综述。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口腔种植学中应用进展
吴岸谦 于洪强 丁鑫鑫 周延民
口腔医学. 2019, 39(1):  71-76. 
摘要 ( 37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作为血小板浓缩制品其三维纤维组织结构能够贮存丰富的生长因子,对于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愈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RF中内含大量的血小板,血小板内的多种细胞因子能够调节正常生长代谢,其大多通过与特异的高亲和力的细胞膜受体结合发挥其调节作用。如今在口腔种植领域中,PRF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篇综述将对PRF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进行描述。
Th17细胞在牙周炎中的研究进展
马志祥 吕广应 刘乙臻 王琳源
口腔医学. 2019, 39(1):  77-80. 
摘要 ( 39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是以牙周组织炎症和牙槽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近来研究发现Th17细胞存在于牙周炎的病变牙周组织中,提示Th17细胞参与牙周炎的发病过程。本文就Th17细胞在牙周炎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精准医学之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思考
于雯雯 孙红霞 卢晓峰
口腔医学. 2019, 39(1):  81-88. 
摘要 ( 29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如今在精准医学研究浪潮的大背景下,睡眠医学也深处其中。然而,相较其他疾病,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这一类疾病似乎更加迫切地需要精准医学的研究思路。本文从OSA的研究发展简述讲起,进一步分析探讨了为何OSA迫切地需要精准医学的研究思路以及如何将精准医学的思路应用于临床OSA的研究。
大块充填树脂的研究进展
姜雪 高平 魏茜茜 张晓萌 徐通 赵颀 朱松
口腔医学. 2019, 39(1):  89-92. 
摘要 ( 90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大块充填树脂已经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一次4-6mm的固化深度是大块充填树脂最突出的优点,便于临床操作。树脂的聚合收缩和边缘微渗漏及性能的长期稳定性与材料的临床应用效果密切相关。如何保证树脂具有较高的固化深度,较低的聚合收缩和边缘微渗漏,以及临床效果评价是大块充填树脂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粘结系统对纤维桩核冠修复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灿灿 胡伟平
口腔医学. 2019, 39(1):  93-96. 
摘要 ( 37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随着口腔修复粘结技术的发展,粘结剂的粘结性能成为了研究热点。临床上采用各种粘结系统进行纤维桩粘结修复残根、残冠,但粘结剂的粘结强度不足、微渗漏,会导致临床修复失败。本文就粘结剂的粘结强度及微渗漏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选择纤维桩粘结系统提供循证医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