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3-28
述评
基于错𬌗畸形基本理论科学开展早期矫治
金作林
口腔医学. 2023, 43(3):  193-196.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1
摘要 ( 293 )   HTML ( 39 )   PDF (788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早期错𬌗畸形的病因与机制、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特征等知识的熟悉掌握,是科学开展早期矫治的必要前提。明确早期矫治的基本原理,对影响颅颌面生长发育的错𬌗畸形早期进行预防干预,有利于口颌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对于暂时性的错𬌗畸形或者对于早期矫治预后不佳的适应证也应予以鉴别,以提高早期矫治的成功率为今后正畸序列治疗降低难度。该文从基本概念入手,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基础研究
纤维表面沉积二氧化硅薄膜对纤维树脂复合物性能的影响
吕玮瑾, 王月秋, 陈虹, 舒菲, 张青红, 刘梅
口腔医学. 2023, 43(3):  197-203.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2
摘要 ( 156 )   HTML ( 13 )   PDF (3774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纤维表面原子层沉积二氧化硅薄膜对牙科纤维树脂复合物性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在石英纤维表面沉积二氧化硅薄膜,制作纤维树脂复合物,分为A(未去除浸润剂)、B(去除浸润剂)、C(去除浸润剂+硅烷化)、D(去除浸润剂+ALD 600循环+硅烷化)4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实验、吸湿性测试、CCK8实验、三点弯曲实验等检测纤维树脂复合物相关性能。结果 原子层沉积二氧化硅薄膜后,石英纤维表面形态光滑,较处理前无明显改变;经ALD处理的石英纤维在硅烷化后呈疏水性。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经ALD改性的纤维树脂复合物力学性能显著提高(P<0.05)。电镜图像显示D组石英纤维与树脂基质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此外,D组纤维树脂复合物表现出低吸附性、低溶解性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原子层沉积技术在石英纤维表面沉积二氧化硅薄膜可显著提高牙科纤维增强树脂复合物的力学性能。

口腔鳞癌VEGF诱导树突状细胞致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
肖涛, 贺一家, 朱瑶萍, 郝峰瑶, 陈艳, 王志勇
口腔医学. 2023, 43(3):  204-211.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3
摘要 ( 149 )   HTML ( 16 )   PDF (2145KB) ( 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向免疫耐受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树突状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DC)、VEGF组(DC中加入外源性VEGF)、共培养组(DC与SCC7细胞共培养)及抗VEGF组(DC与SCC7细胞共培养后加入VEGF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DC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情况;为了检测DC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将实验分为5组:空白组(T细胞)、对照组(T细胞+DC)、VEGF组(T细胞+DC+VEGF)、共培养组(T细胞+DC+SCC7细胞上清)及抗VEGF组(T细胞+DC+SCC7上清+VEGF抗体),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检测;分别应用Western blot、real time PCR及FCM检测各组DC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 ligand 1,PD-L1)的表达情况;收集肿瘤细胞抗原致敏的DC诱导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与肿瘤细胞共培养,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T细胞+DC)、IDO 抑制剂组(T细胞+DC+IDO抑制剂)、抗PD-L1组(T细胞+DC+PD-L1抗体)及联合用药组(T细胞+DC+IDO抑制剂+PD-L1抗体);小鼠荷瘤模型中观察IDO抑制剂及抗PD-L1抗体对瘤体大小及脾脏指数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EGF组、共培养组和抗VEGF组DC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均有所降低;但是,抗VEGF组DC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稍高于VEGF组及共培养组。VEGF组及共培养组DC刺激T细胞增殖显著弱于对照组,而抗VEGF组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有所恢复。与对照组相比,VEGF组、共培养组 DC中IDO和PD-L1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而抗VEGF组DC中IDO和PD-L1的表达均有所下调。IDO抑制剂组、抗PD-L1组和联合用药组DC表面CD86、CD11C表达、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联合用药组升高最明显。小鼠体内荷瘤实验结果显示,IDO 抑制剂组、抗PD-L1组和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均明显缩小,其中联合用药组瘤体缩小最为显著;3组小鼠的脾脏指数较对照组均有所升高。结论 OSCC微环境中的VEGF通过刺激IDO和PD-L1的表达,抑制DC的成熟分化,使其向免疫耐受型DC转化,从而促进肿瘤局部免疫耐受微环境的形成。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复合生物膜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张凯奇, 董建勇, 张雅杰, 何彦亭, 霍媛媛, 李肇元, 崔军
口腔医学. 2023, 43(3):  212-217.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4
摘要 ( 121 )   HTML ( 13 )   PDF (4060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温敏凝胶制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l cell derived factor-1, SDF-1)/壳聚糖(chitosan, CS)/β-甘油磷酸钠(β-sodium glycerphosphate, β-GP)复合生物膜并观察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制备CS/β-GP溶液并添加SDF-1混匀,观察其37 ℃时凝胶时间的变化。将凝胶铺膜、干燥形成SDF-1/CS/β-GP复合生物膜,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特征。将复合生物膜置于含细胞培养液的六孔板,静置6、12、24、36、48、60 h后提取上清液(n=3),测定溶液SDF-1浓度变化。将Transwell小室上室中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下室置入复合生物膜,分为4组(n=3):M0组即对照组(CS/β-GP膜);M1、M2、M3组均为SDF-1/CS/β-GP膜组,分别含100、200、400 ng/mL SDF-1。分别于6、12、24 h对膜下细胞Giemsa染色观察和MTT法测定光密度(OD)值计算细胞增殖率。采用SPSS 19.0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S/β-GP溶液加入一定量的SDF-1后其凝胶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SDF-1/CS/β-GP溶液在37 ℃条件下铺膜、干燥后形成多孔隙结构的半透明生物膜;SDF-1/CS/β-GP复合生物膜缓释SDF-1的体积质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01);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BMSCs定向迁移的数量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随着复合膜负载SDF-1体积质量增高而增加(P<0.01);MTT实验,迁移细胞OD值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随着复合膜负载SDF-1体积质量增高而增加(P<0.01)。结论 SDF-1/CS/β-GP复合生物膜具有多孔隙结构并能趋化BMSCs定向迁移,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引导组织再生膜。

光学相干成像无创检测不同漂白方法对釉质白斑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李迎梅, 寇鹏, 陈雨昕, 王情情, 倪恪, 王琰, 孟庆飞
口腔医学. 2023, 43(3):  217-221.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5
摘要 ( 120 )   HTML ( 8 )   PDF (1887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检测不同漂白方法对釉质白斑的治疗效果,评价其用于釉质白斑治疗效果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因正畸拔除的完整离体前磨牙48颗,在牙冠颊面正中切取4 mm×4 mm×2 mm釉质块。在其表面(除颊侧面外)涂布抗酸指甲油后,置于脱矿溶液中浸泡18 d,建立釉质白斑体外脱矿模型。将样本随机分为4组(n=12),A组为对照组仅脱矿处理;B组为40%过氧化氢漂白处理;C组为Icon渗透树脂处理;D组为40%过氧化氢漂白联合Icon渗透树脂处理。每组随机抽取8个样本,应用OCT扫描釉质块颊侧面,观察各组釉质表层成像变化并测量表层光强改变;将釉质块用环氧树脂包埋固定(仅暴露颊侧面),显微硬度仪测量并记录各组硬度值变化。各组剩余4个样本纵向切开,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样本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OCT显示,各组釉质表层光散射特性均发生改变,可见高亮层形成,但C、D组的高亮层厚度显著低于A、B组(P<0.05)。各组样本显微硬度值分别是(214.99±31.70)、(250.66±33.64)、(312.42±18.01)、(286.53±26.65)kg/mm2。C、D组样本的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显著高于A、B组(P<0.05),且SEM显示C、D组的釉质表面更为致密平整。结论 渗透树脂或40%过氧化氢联合渗透树脂治疗可有效改善釉质白斑,OCT无创扫描可作为釉质白斑诊断与治疗的较好评价方法。

临床研究
植入位点及轴向对不同牙槽窝形态上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杜军, 万哲
口腔医学. 2023, 43(3):  222-227.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6
摘要 ( 193 )   HTML ( 4 )   PDF (1784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并探讨不同牙槽窝形态下,上颌中切行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植入位点及轴向对种植体、基台、中央螺丝、牙冠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参照1名健康成年人的口腔CBCT影像资料;建立偏唇型、中间型、偏腭型三种牙槽窝形态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植入位点(根尖位点、偏腭/唇侧位点)及轴向(牙长轴、牙槽骨长轴);对已建立的模型以100 N的力进行应力加载;应用ANSYS软件分析种植体、基台、中央螺丝、牙冠的应力值。结果 成功建立12个不同牙槽窝形态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三维有限元模型;牙槽窝偏唇型及偏腭型的上颌中切牙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沿牙槽骨长轴偏腭/唇位点进行植入,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所受应力最小;中央型上颌中切牙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沿牙长轴偏腭位点进行植入,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所受应力最小。结论 不同牙槽窝形态、植入位点及轴向,都会对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生物力学特点产生影响。医生应针对不同牙槽窝形态制定不同植入轴向及植入位点的手术方案。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与牙合平面特征的CBCT研究
杜颖, 王小琴, 任娟
口腔医学. 2023, 43(3):  228-232.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7
摘要 ( 149 )   HTML ( 4 )   PDF (1480KB) ( 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及牙合平面特征。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成年患者40例,所有个体按照颏下点偏离正中矢状面距离进行分组,分别测量各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偏侧与对侧相比,牙合平面角、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外间隙及髁突内外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关节后位所占比例较大,下颌骨偏移量与偏侧髁突前间隙及对侧牙合平面角均呈正相关(P<0.01)。骨性Ⅲ类非偏颌患者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以前位、中位为主。结论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不对称,偏侧牙合平面角及髁突内外径较小,髁突向后下内方移位,且偏颌程度与牙合平面角及髁突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

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植骨区域的成骨影响
苏恩典, 陈苏林, 郭建斌, 黄文秀, 吴东
口腔医学. 2023, 43(3):  233-236.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8
摘要 ( 148 )   HTML ( 2 )   PDF (866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一种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植骨区域的成骨影响。方法 选取上颌前牙缺失伴牙槽嵴唇侧骨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植骨术后戴入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照组无佩戴。通过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的CBCT数据,对比在采用或不采用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的情况下,在植骨术后6个月的成骨情况。结果 最终入选并观测17个植骨位点,其中试验组7个位点,对照组10个位点。试验组在嵴顶下2 mm和4 mm处的水平骨吸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观测水平处的水平骨吸收率(P=0.001)。各组牙槽嵴顶下2 mm处的水平骨吸收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组别中嵴顶下4 mm处的骨吸收率(P=0.003)。结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于维持空间稳定、减少骨吸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生物抗菌多肽辅助治疗Ⅲ期牙周炎的短期疗效观察
谢咏梅, 葛化冰, 冯㛃, 刘琪, 张宁, 钟晓丽
口腔医学. 2023, 43(3):  237-241.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09
摘要 ( 137 )   HTML ( 3 )   PDF (750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生物抗菌多肽在辅助治疗Ⅲ期牙周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5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单纯机械刮治组、盐酸米诺环素组和生物抗菌多肽组,3组患者均进行牙周序列治疗,超声龈上洁治后进行刮治、根面平整、抛光、冲洗。盐酸米诺环素组、生物抗菌多肽组分别于治疗后的牙周袋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及生物抗菌多肽牙周凝胶,单纯机械刮治组不用药。记录基线及治疗后90 d的牙周检查表,比较3组间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附着水平(attachment level,AL)差异;收集3组基线、治疗后7 d、治疗后90 d的龈沟液,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SI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变化。结果 基线时,3组牙周临床检查指标(PD、BI、AL)以及龈沟液中TNF-α、IL-1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及90 d,3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分层分析发现,在PD≤5 mm的牙周袋中,3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 PD≥6 mm的牙周袋中,盐酸米诺环素组、生物抗菌多肽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单纯机械刮治组。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为Ⅲ期牙周炎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有PD≥6 mm的深牙周袋患者而言,盐酸米诺环素和生物抗菌多肽均为辅助治疗的有效药物。

快速生长期骨性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前导下颌的临床效果分析
曹伟清, 林汤毅, 吕冬
口腔医学. 2023, 43(3):  242-247.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0
摘要 ( 222 )   HTML ( 7 )   PDF (1963KB) ( 1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MA(mandibular advance)矫治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至常熟市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19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12.32±1.51)岁。10例患者经MA导下颌向前治疗。9例未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矫治前后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X片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SNB、L1-NB、L1-NB距、L6-MP距、Z角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Co-Go、Co-Gn、SL增加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ANB、U1-SN、U1-NA、U1-NA距、L1-MP、FCA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SE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MA可以促进下颌发育,矫治下颌后缩畸形,改善骨性畸形和侧貌;且可以维持下前牙唇倾度及下颌平面角。

病案分析
先天性牙槽粘连伴腭裂1例
王子俊, 陈京京, 苏吉梅
口腔医学. 2023, 43(3):  248-251.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1
摘要 ( 146 )   HTML ( 3 )   PDF (1746KB) ( 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粘连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之间的纤维或软组织粘连,这些粘连可以出现在口腔的不同位置,牙槽粘连为其表现之一。牙槽粘连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很少独立存在,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缺陷,如唇裂、腭裂、微小舌、小颌畸形或颞下颌关节异常,其中腭裂最为常见。现报道1例先天性牙槽粘连伴腭裂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良好,并讨论其病因及治疗。

综述
半导体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朱康剑, 王琪
口腔医学. 2023, 43(3):  252-255.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2
摘要 ( 159 )   HTML ( 9 )   PDF (738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激光治疗已成为治疗种植体周围病的重要手段,半导体激光因其优良的生物调节作用、灭菌效果和生物安全性在种植体周围病辅助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该文就半导体激光的原理、作用特点、安全性、生物学效应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病治疗提供参考。

小分子化合物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邵皎皎, 张旗
口腔医学. 2023, 43(3):  256-261.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3
摘要 ( 133 )   HTML ( 6 )   PDF (802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龋病、外伤、医源性刺激等均可引起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损伤,保存活髓、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损伤修复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各类小分子化合物可通过细胞内关键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等机制调控炎症,促进牙髓干细胞迁移、增殖、分化,促进血管、神经再生,从而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损伤修复。该文旨在对近年来小分子化合物在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联合生物材料的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王一玉, 黄佳萍, 丁佩惠, 董研
口腔医学. 2023, 43(3):  261-266.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4
摘要 ( 193 )   HTML ( 8 )   PDF (790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治疗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牙周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再生,但现有牙周组织再生方法仍难以完整再生牙周组织层次结构。而干细胞因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为牙周再生提供新的可能,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就联合生物材料的牙源性干细胞进行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作综述,指出自体干细胞移植应用受到供体来源的限制,后续研究应围绕发展多相支架材料及尝试建立干细胞库等方面展开。

群体感应系统对牙周致病菌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德续, 罗晓洁, 陈晓涛
口腔医学. 2023, 43(3):  267-272.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5
摘要 ( 93 )   HTML ( 6 )   PDF (1046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是人类最好发的口腔疾病之一,牙菌斑细菌作为牙周炎的始动因子,是导致牙周炎的首要因素。群体感应系统依靠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调节不同种类细菌之间的通信,加强细菌之间的交流,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群体感应系统亦对牙菌斑细菌形成生物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弱细菌间的群体感应并抑制和降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毒力因子的表达。该文就群体感应系统对牙周炎致病菌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慢性牙周炎与前列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周慧蓉, 林晓萍
口腔医学. 2023, 43(3):  273-277.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6
摘要 ( 132 )   HTML ( 8 )   PDF (767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慢性牙周炎与前列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衰老、肥胖、吸烟和精神心理等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但关键的相关性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该文就慢性牙周炎与前列腺疾病的相关研究及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为今后的疾病管理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范典, 刘浩,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 2023, 43(3):  278-281.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7
摘要 ( 138 )   HTML ( 9 )   PDF (735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逐渐成熟,凭借其美观可摘的特性迅速风靡正畸市场。然而与其临床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不同,隐形矫治器的力学性能研究有待深入,该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指导。

牙髓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姚敏慧, 吴锦涛, 周愉, 褚凤清, 蒋葭葭, 陈玥, 周莉丽, 李泽汉
口腔医学. 2023, 43(3):  282-288.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3.018
摘要 ( 166 )   HTML ( 11 )   PDF (1516KB) ( 3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牙髓根尖周病的再生性治疗面临新的机遇。目前,大量关于牙髓再生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促进牙髓干细胞迁移、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将对近期作为热点研究的几类牙髓再生的相关细胞因子进行综述,分析其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