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2-28
基础研究
钛表面ALD构建氧化锌纳米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孙汪心悦, 舒菲, 张志豪, 陈虹, 敦芷悦, 吕玮瑾, 张青红, 刘梅
口腔医学. 2023, 43(2):  97-103.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1
摘要 ( 189 )   HTML ( 19 )   PDF (5191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研究原子层沉积法(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不同沉积周期制备氧化锌(ZnO)纳米薄膜的理化特点及其抗菌效应。方法 根据不同的沉积周期,将实验分为4组(光滑钛组、300循环组、600循环组、1 200循环组)。以二乙基锌、水为前驱体,在纯钛试件表面利用ALD技术制备氧化锌纳米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薄膜表面形貌,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薄膜的元素组成和晶型,水接触角检测仪检测薄膜的亲水性,椭偏仪检测镀膜厚度。通过CCK-8实验、光密度法评估薄膜的细胞毒性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效果。结果 SEM结果显示ALD在纯钛表面制备的薄膜均匀致密,晶粒尺寸随着沉积周期增加而增大,EDS、XRD结果显示镀膜主要由Zn、O元素构成,成分为氧化锌晶体。水接触角结果显示薄膜为疏水。椭偏仪结果显示各实验组薄膜厚度为纳米级,与沉积周期之间呈线性关系。各实验组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具有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1 200循环组在24、48 h表现出最高抗菌率,分别为65.9%和52.3%,效果最佳。结论 ALD法在纯钛表面制备的不同沉积周期的氧化锌纳米薄膜均匀、致密,厚度随沉积周期数增加而增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应,且1 200循环组抗菌效果最佳。

无托槽隐形矫治拔牙病例的后牙不同轴倾度对牙齿三维力学影响
樊永杰,寇雅婷
口腔医学. 2023, 43(2):  104-109.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2
摘要 ( 200 )   HTML ( 10 )   PDF (1092KB) ( 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病例整体内收前牙,后牙不同轴倾度时,各个牙齿的瞬时受力情况。方法 设置4组后牙不同轴倾度的上颌牙列,T1组后牙为正常牙合轴倾度,T2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后倾5°,T3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前倾5°,T4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前倾10°。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整体内收前牙0.25 mm,在矫治器六轴力传感器测试平台上测量4组牙列中各个牙齿在三维方向的瞬时力。每组牙列设计12副隐形矫治器。结果 与T1组相比,T2组切牙伸长力减小,尖牙远中向力增加,后牙近中向力减小,磨牙颊向和伸长力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组相比,T3和T4组切牙舌向力和伸长力增大,尖牙远中向力增大,后牙近中向力也增大,磨牙颊向和伸长力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后倾时利于前牙转矩的表达,有助于保护后牙支抗,但增加了磨牙的颊向力和伸长力。后牙前倾时,前牙更容易出现转矩丢失,覆牙合加深的现象。后牙越前倾,覆牙合越容易加深,后牙支抗容易丢失。

PIPS联合纳米银对根管粪肠球菌抗菌效果研究
崔静雯,范建林
口腔医学. 2023, 43(2):  110-113.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3
摘要 ( 119 )   HTML ( 5 )   PDF (732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激光引发光声流系统(PIPS)和纳米银(AgNPs)联合使用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抗菌效果。方法 收集36颗单根管离体牙,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根管实验模型,将样本随机分成6组,采用0.9% NaCl、2% NaClO、0.1% AgNPs溶液分别联合传统手动冲洗(CNI)或PIPS对根管进行冲洗,使用菌落计数法测定治疗前后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菌落数,并计算菌落计数减少的百分比。结果 所有实验组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均强于对照组(P<0.05),使用PIPS辅助0.9% NaCl、2% NaClO、0.1% AgNPs冲洗组的降幅均分别大于CNI辅助0.9% NaCl、2% NaClO、0.1% AgNPs冲洗组(P<0.05)。PIPS辅助0.1% AgNPs冲洗组的降幅明显大于PIPS辅助2% NaClO冲洗组(P<0.05)。结论 PIPS辅助AgNPs溶液冲洗可以显著提高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清除效果。

单尖法和热牙胶法根管充填根尖封闭性能的比较研究
徐章凤,张昊,周永庆
口腔医学. 2023, 43(2):  114-117.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4
摘要 ( 373 )   HTML ( 20 )   PDF (1077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3种封闭剂AH-Plus,iRoot SP和GuttaFlow2分别配合单尖法充填和热牙胶充填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 选取近期拔除的70颗单根管前磨牙,截冠后采用Waveone gold系统预备至P#,随机分为6个实验组(每组10颗)和2个对照组(每组5颗)。分别行单尖法充填和热牙胶充填,即AH-Plus单尖法组(A1组),AH-Plus热牙胶组(A2组),iRoot SP单尖法组(B1组),iRoot SP热牙胶组(B2组),GuttaFlow2单尖法组(C1组),GuttaFlow2热牙胶组(C2组),阳性对照组(D组)和阴性对照组(E组)。将充填完成的牙齿进行染料渗透实验后,通过纵切片法检测根尖的微渗漏情况。结果 A1组微渗漏值最大,B2组微渗漏值最小,同种封闭剂下单尖法充填和热牙胶充填根尖封闭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充填技术下3种封闭剂的封闭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根管封闭剂均不能完全封闭根管,单尖法充填和热牙胶充填在根尖封闭效果上无显著差异。

临床研究
MTA和iRoot BP plus治疗根尖孔未闭合恒牙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雷港, 魏昕, 闫明, 周莉丽, 于金华, 王娟, 吴锦涛
口腔医学. 2023, 43(2):  118-124.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5
摘要 ( 316 )   HTML ( 4 )   PDF (9550KB) ( 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和比较生物陶瓷材料无机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和iRoot BP plus在成年根尖孔未闭合患牙形成根尖屏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颗根尖孔未闭合恒牙根尖周炎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MTA和iRoot BP plus制备根尖屏障。比较两种生物陶瓷材料在制备根尖屏障时的操作时间,分析不同根尖孔破坏类型、根尖区病变范围、根尖区充填情况以及患者年龄段对治疗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iRoot BP plus组制备根尖屏障的操作时间比MT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根尖孔破坏类型、根尖区病变范围、根尖区充填情况以及患者年龄段对治疗成功率并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MTA和iRoot BP plus在治疗根尖孔未闭合恒牙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相似,但iRoot BP plus的操作性更好。

基于三维冠根整合模型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杨锦涛,范典,苏明,单丹妮,郑芃芃,陈红嫣,杨新宇,张良
口腔医学. 2023, 43(2):  125-129.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6
摘要 ( 151 )   HTML ( 3 )   PDF (1308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建立一种冠根融合的三维模型,评估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非拔牙病例中前牙区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徐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患者11例,利用Maestro 3D Dental Studio排牙软件设计矫治方案,获取患者矫治结束预期三维模型,并通过锥形束CT、口内扫描、三维重建软件建立患者术后模型,在Geomagic Studio 2014中进行牙冠与牙根数据的配准,在3-matic中对比治疗后实际模型与治疗前预测模型前牙的转矩与轴倾度的差异。结果 前牙的实际转矩角均小于治疗前的预测角度,其中侧切牙的实现率最高达到了77.55%,中切牙最低为60.70%;前牙的实际轴倾角也同样小于治疗前的预测角度,其中中切牙实现率最高达到了81.49%,尖牙最低为74.95%。结论 基于三维重建及口内扫描技术结合的冠根整合数字化模型,在评估隐形矫治器疗效方面具有优势。在隐形矫治非拔牙病例中,前牙区小范围的移动效率较高。

跨下牙槽神经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刘金明,吴雯丽,杜令仪,沈铭
口腔医学. 2023, 43(2):  130-134.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7
摘要 ( 171 )   HTML ( 6 )   PDF (1131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位置,分析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的理论植入范围,为临床上使用该方法解决下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80例下颌第二磨牙缺失且缺牙区垂直骨高度<9 mm的患者CBCT图像,测量该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距离,并模拟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测量种植体颊舌向倾斜的角度范围。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是(6.913±1.222)、(2.859±0.891)、(7.991±0.783)mm,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距离明显大于到舌侧骨皮质距离。75%的患者可行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模拟植入种植体颊舌向倾斜最小角度为19.360°±7.086°,最大角度为39.462°±6.924°。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明显偏向舌侧,保障了颊侧足够的骨量,多数下颌第二磨牙处无法垂直植入短种植体的患者仍可通过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植入常规长度种植体。

微型骨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对下颌位置的影响
雷巧玲,何文丹,雷期音,熊培颖,王忠东
口腔医学. 2023, 43(2):  135-140.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8
摘要 ( 236 )   HTML ( 3 )   PDF (2875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微型骨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miniscrew-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MARPE)在治疗成人骨性Ⅰ类上颌宽度不足错牙合畸形时对下颌位置的影响。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20例采用MARPE治疗的成人骨性Ⅰ类上颌宽度不足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治疗前(T0)、扩弓结束即刻(T1)及维持6个月后(T2)三个时间点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利用Dolphin软件将头位进行标准化校准,测量下颌骨标记点(左/右侧髁顶点,左/右侧下颌角点及颏下点),相对于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三个参考平面的线距变化,分别代表下颌骨矢状向、垂直向及水平向的位移,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差异法多重比较评估各标记点的位置变化。结果 颏下点及右侧下颌角点在结束即刻(T1)发生顺时针旋转,维持6个月后(T2)复发到治疗前(T0)位置;颏下点未发现水平向移位变化。结论 MARPE在治疗骨性Ⅰ类上颌宽度不足错牙合畸形时,引起下颌位置发生短暂的顺时针旋转,长期效果评估未显示矢状向、垂直向和水平向位置变化。

高频率使用多乐氟预防正畸患者牙脱矿的效果研究
管兆兰,钱雅婧,王威
口腔医学. 2023, 43(2):  141-144.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09
摘要 ( 221 )   HTML ( 6 )   PDF (795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高频率使用多乐氟预防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患者牙脱矿的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行固定矫治的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单侧上颌侧切牙接受高频氟化物治疗,对侧不接受治疗,对照组单侧上颌侧切牙接受安慰剂治疗,对侧不接受治疗。对每位患者进行6个月的追踪,观察对比患者上颌侧切牙初始及最终照片并进行评分,确定各组平均脱矿进展指数。结果 各组平均脱矿进展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乐氟处理组脱矿进展指数最低(0.960±0.465),其次分别为不含氟对照组(1.213±0.713),安慰剂对照组(1.267±0.720)和安慰剂治疗组(1.307±0.713)。结论 高频率使用多乐氟可有效降低固定矫治患者的脱矿发生率。

病案分析
1例Ⅳ期C级广泛型牙周炎牙周序列治疗7年的纵向观察
戴安娜,丁佩惠
口腔医学. 2023, 43(2):  145-152.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10
摘要 ( 255 )   HTML ( 8 )   PDF (6292KB) ( 1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病具有个体特异性和牙位特异性,因此牙周序列治疗计划不仅要根据患者病情与进展情况开展个性化设计,同时针对患牙的局部条件进行预后评估,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报道了1例Ⅳ期C级广泛型牙周炎年轻患者牙周序列治疗的全过程,纵向观察7年,从个体特异性和位点特异性角度分析了重度牙周炎患牙“拔”与“留”的考量,探讨了种植体周角化黏膜的重要性,以期为牙周炎的序列治疗提供参考。

综述
高糖水平下牙周组织的形态与免疫特征
孙乐章,王琪
口腔医学. 2023, 43(2):  153-158.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11
摘要 ( 173 )   HTML ( 9 )   PDF (770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尿病可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可能与该状态下的牙周组织免疫特征改变有关。本文就高糖状态引发的牙周组织形态结构改变、局部免疫细胞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等方面,对糖尿病患者牙周组织的形态及免疫特征进行综述。

牙槽嵴保存术在牙周炎拔牙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张超颖, 龚佳幸, 俞梦飞, 钱颖, 朱子羽, 陆科杰, 王慧明
口腔医学. 2023, 43(2):  159-165.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12
摘要 ( 222 )   HTML ( 6 )   PDF (802KB) ( 1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槽嵴保存术(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ARP)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用于保存拔牙后牙槽骨三维体积的一种术式,可通过减少牙槽骨吸收为后期种植修复创造条件,降低种植手术的难度。ARP在牙周炎拔牙患者中有一定应用难度,本文从ARP特点入手,对比其与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及即刻种植的异同及优劣,着重探讨了ARP在牙周炎拔牙患者中的应用特殊性及应用进展,以期为ARP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方向。

牙科自修复微胶囊材料的研究进展
姚烁, 张晓冉, 秦露丹, 吴峻岭
口腔医学. 2023, 43(2):  166-169.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13
摘要 ( 147 )   HTML ( 1 )   PDF (720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修复微胶囊材料是一种能够自我识别并修复微裂纹的智能材料,将其加入到牙科树脂材料中能够对抗微裂纹的产生,延长树脂的使用寿命。本文概述了自修复微胶囊材料,并从自修复微胶囊材料与其他改性材料的联合应用,自修复微胶囊的硅烷化处理,自修复牙科树脂的动态力学、疲劳及老化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同时对牙科自修复微胶囊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Wnt/β-catenin通路与NF-κB通路的交叉调控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孙佳瑶,宗斌,谢雨桐,徐全臣
口腔医学. 2023, 43(2):  170-175.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14
摘要 ( 124 )   HTML ( 1 )   PDF (779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NF-κB信号通路都是高度保守的通路,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二者之间的交叉影响已在多个生物和医学研究领域引起重视。该文将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NF-κB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及对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影响进行综述。

唾液腺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的研究进展
张鹏鑫, 费润馨, 许辉
口腔医学. 2023, 43(2):  176-181.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15
摘要 ( 149 )   HTML ( 10 )   PDF (773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是参与旁细胞分泌途径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系统,具有屏障功能和栅栏功能。Claudin家族构成紧密连接链的主干,在唾液腺放射性损伤、炎症性疾病、舍格伦综合征和糖尿病等病理状况下会出现表达模式的异常改变,导致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异常,间接表现为唾液腺功能障碍。此外,唾液腺肿瘤中Claudin蛋白的表达差异也可作为判断肿瘤类型及预后的指标。本文重点综述了唾液腺常见Claudin蛋白的研究进展,包括结构、功能、相关疾病的表达模式及其应用,为Claudin蛋白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啮齿类动物种植体周围炎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戴雨薇, 李洁, 孙媛元, 吴轶群, 孟箭
口腔医学. 2023, 43(2):  182-187.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16
摘要 ( 120 )   HTML ( 3 )   PDF (1059KB) ( 1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种植牙的普及,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而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机制仍缺乏深入探究。动物模型是研究临床疾病发病机制的良好桥梁,小型猪、犬、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等均被用于构建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其中啮齿类动物及其饲养条件易获得,研究应用广泛。本文就啮齿类动物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第一口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杨霞, 叶庆元, 宋昌龙, 侯锐, 杨耀武, 魏建华
口腔医学. 2023, 43(2):  188-192.  doi:10.13591/j.cnki.kqyx.2023.02.017
摘要 ( 173 )   HTML ( 5 )   PDF (1401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第一口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并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的颌面部疼痛综合征。其疼痛强度不仅使患者难以进食,继而减缓手术创口愈合,更可能造成患者进食时的恐惧和焦虑,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我国,目前关于第一口综合征的相关报道较少,临床医生对其关注不多,故早期诊断第一口综合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主要从第一口综合征的病因及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