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28
述评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规范化微创拔除
马洋 马振 胡开进
口腔医学. 2021, 41(11):  961-965. 
摘要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及牙槽外科是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分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是牙及牙槽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常见的阻生分类有垂直阻生、水平阻生、近中阻生及远中阻生等。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口内检查评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难度,进行阻力分析,可有效提高拔牙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拔牙并发症。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规范化微创拔除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
基础研究
3D打印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体内降解的研究
李蕾 刘小元 张凯 韩祥祯 周琦琪 何惠宇
口腔医学. 2021, 41(11):  966-971. 
摘要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SF/PVA/n-HA)支架与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PVA/n-HA)支架并用细胞膜片包裹后回植到动物体内,研究并探讨SF/PVA/n-HA与PVA/n-HA支架的降解性能。方法 将SF/PVA/n-HA支架与PVA/n-HA支架分别植入羊下颌骨内,在术后1、2、3个月处死实验动物,取出支架所在部位下颌骨,行影像学观察、HE染色观察、实时定量PCR(RT-PCR),探讨两种支架在体内降解情况的区别以及降解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影像学结果:SF/PVA/n-HA支架组与PVA/n-HA支架组可见骨缺损处低密度影均减小,而二者相比,SF/PVA/n-HA支架组低密度影范围较小,高密度影部位也较PVA/n-HA支架明显。②HE染色结果:SF/PVA/n-HA支架组在前两个月仍可见部分支架残余,支架周围前两个月可见炎性细胞,3个月末炎性逐渐消退,可见明显骨陷窝。③RT-PCR:同一时间不同材料比较,SF/PVA/n-HA支架组与PVA/n-HA支架组相比,IL-1、IL-6、M-CSF、NFATc1四种因子表达趋势相近。在术后1、2个月,SF/PVA/n-HA支架组四种因子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PVA/n-HA支架组;术后3个月,四种因子mRNA表达量SF/PVA/nHA支架组均低于PVA/n-HA支架组(P<0.05)。结论 SF/PVA/n-HA支架具有一定的降解性能,且在降解过程中,能促进破骨相关因子IL-1、IL-6、M-CSF、NFATc1的表达。
不同骨移植材料应用于犬拔牙位点保存的实验研究
周蓉 束为 陈武
口腔医学. 2021, 41(11):  972-976.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比例松质骨、皮质骨混合的同种异体骨、去蛋白牛骨矿物质(DBBM)在位点保存中的牙槽嵴保存效果及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方法 拔除两只比格犬双侧第二、三、四前磨牙,12个牙位,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空白组;B、C、D 3组分别填塞松质骨∶皮质骨∶脱钙骨基质(DBM) 质量比分别为0∶9∶1和3∶6∶1的同种异体骨1、同种异体骨2和DBBM。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在每个牙位的远中根牙槽窝中央环钻取柱状骨,植入种植体。比较位点保存术后3、6个月拔牙窝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通过组织学分析柱状骨标本的新生骨、剩余材料和结缔组织及其他成分的比例。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通过Van-Gieson染色,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 结果 术后3、6个月各组的颊侧牙槽嵴高度、宽度均降低,经方差分析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各组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种植体骨结合率小于B、C、D组(P<0.05),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比格犬的拔牙位点保存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和DBBM均有保存牙槽嵴形态的作用,也对后期种植体骨结合有积极作用。
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坏死性凋亡对牙周组织中IL-1β及IL-17的影响
陈思言 季开心 张敏杰 唐林 张苗苗
口腔医学. 2021, 41(11):  977-982. 
摘要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探究大鼠牙移动过程中坏死性凋亡对牙周膜中IL-1β、IL-17表达的影响。 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抑制剂组、加力组、加力+抑制剂组,各组分别根据建模时间再随机分为1、3、5、7、14 d五个亚组,建立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正畸模型,游标卡尺测量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的距离,取压力侧牙周组织,HE染色观察压力侧牙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L-1β、IL-17的表达。 结果 IL-1β、IL-17的表达均随加力时间推移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P<0.05)。与加力组相比较,加力+抑制剂组牙周组织中IL-1β、IL-17表达下调(P<0.05)。 结论 抑制坏死性凋亡会下调炎性因子分泌水平,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坏死性凋亡可能参与压力侧牙周组织细胞死亡,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影响正畸牙齿移动。
3种机用镍钛器械预备弯曲根管中心定位能力的体外对比研究
吴真真 张丽萍 郭文丽 高毓彬 席天天 白建文
口腔医学. 2021, 41(11):  983-987. 
摘要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ORODEKA PLEX2.0、ProTaper、WaveOne Gold 3种机用镍钛锉预备单弯树脂模拟根管时中心定位能力的差异。 方法 30个单弯树脂模拟根管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个,分别使用3种根管预备系统按照厂家说明进行根管预备,预备前后分别用黑、红墨水注满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获取根管图像,使用Adobe Photoshop CC 2018和ImageView得到重叠图像并以根尖孔为圆心,设置10个测量点,记录每个点根管内、外侧壁树脂去除量之差,以此衡量根管预备系统的中心定位能力。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中心定位能力:1、9 mm处3组器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 mm处,ORODEKA PLEX 2.0组与WaveOne Gold组的中心定位能力优于ProTaper组(P<0.05);在3 mm、5~7 mm处,ORODEKA PLEX2.0组中心定位能力优于WaveOne Gold组和ProTaper组(P<0.05);在4、10 mm处,WaveOne Gold组中心定位能力最差(P<0.05);8 mm处ORODEKA PLEX 2.0组中心定位能力更好。 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ORODEKA PLEX 2.0组相较其他两组中心定位能力更佳。3组机用镍钛锉预备弯曲根管时能顺应根管原始形态,均能保持良好的根管形态。
临床研究
牙周内窥镜与CBCT在诊断伴深牙周袋牙根纵裂中的对比研究
张鹏 袁志瑶 崔迪 谭葆春 李厚轩
口腔医学. 2021, 41(11):  988-991. 
摘要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牙周内窥镜与CBCT诊断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VRF)的准确性,以评价牙周内窥镜在诊断伴有深牙周袋VRF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为VRF但根尖片无法确诊的患牙56颗,分别进行CBCT和牙周内窥镜检查,评估两种方法对VRF的诊断效果。 结果 在56颗疑似VRF患牙的诊断中,牙周内窥镜的正确指数为83.7%,CBCT正确指数为53.1%。其中,在对43颗根管治疗后疑似VRF患牙的诊断中,牙周内窥镜的正确指数为92.3%,而CBCT仅为41.0%。两种方法诊断VRF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周内窥镜在诊断伴深牙周袋的隐蔽性VRF,尤其是根管治疗后的VRF,其准确性优于CBCT,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检查手段。
比较传统树脂和流体树脂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应用
顾月光 岳莉 李雷 王笑辰 倪洁丽 郭舒瑜 张阳
口腔医学. 2021, 41(11):  992-994. 
摘要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传统树脂和流体树脂这两种树脂材料制作的附件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连云港市口腔医院2019年至2020年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22例,共232个附件,比较传统树脂和流体树脂这两种树脂材料制作附件的操作时间差异,并比较粘结当时和粘结一年后附件缺损、附件脱落方面的差异及不同附件形态和不同牙位间脱落率间的差异。 结果 流体树脂制作的附件在操作时间方面短于传统树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结当时及粘结一年后,优化附件的脱落率低于传统附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结当时,前牙附件脱落率低于后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使用流体树脂制作的附件较适用于临床;临床选择附件时尽量选择优化附件;在粘结附件时,后牙区模板可以剪断以减少后牙附件脱落。
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的临床应用研究
乔爱莉 韩亚飞 王早 乔义强
口腔医学. 2021, 41(11):  995-999. 
摘要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缺失后,近中阻生的第三磨牙代替缺失磨牙的临床效果,以及分析矫治后的牙髓、牙根及牙周状况,并比较3种矫治方法的差异,为临床中第三磨牙的矫治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6例,共计阻生第三磨牙48颗,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3组,每组16颗。A组:种植体支抗辅助悬臂梁;B组:磨牙后垫区种植体;C组:鱼钩丝。对矫治后牙髓、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以及3种矫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各组矫治后的第三磨牙牙根长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中根平均吸收程度较近中根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第三磨牙近中牙槽骨高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未见牙周袋,龈沟深度与对侧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牙髓活力无异常。各组间对比牙根长度减少及牙槽骨 高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直立时间最短(P<0.05)。 结论 矫治近中阻生的第三磨牙并前移替代被破坏的第一或第二磨牙是切实可行的,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牙根吸收的问题以及牙周健康状况,并及时检查牙合创伤。
手法复位结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疗效观察
朱梦然 魏煦 孙卫斌 朱锋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00-1003. 
摘要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对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保守治疗的认识及治疗策略的选择。 方法 总结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颞下颌关节专科门诊诊治的20例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行手法复位结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的关节盘复位情况和最大主动张口度进行评价,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 结果 20例患者最大主动张口度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27.15±5.91)mm增加到(41.35±4.82)mm;20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复查MRI显示关节盘复位13例(占65%),仍然不可复性盘前移位7例(35%)。治疗3个月后最大主动张口度以及关节盘复位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可以有效恢复患者张口度,改善关节功能以及对于恢复盘-髁关系有较明显的效果。
上颌后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行经牙槽嵴顶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研究
田菊忠 许琛 徐青峰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04-1010. 
摘要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不同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t, RBH)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以及术中应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剩余骨高度不足患者38例,根据不同的RBH以及术中是否应用CGF将38例患者分为四组。A组:3 mm≤RBH<5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7例。B组:3 mm≤RBH<5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CGF后同期植入种植体9例。C组:5 mm≤RBH<8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12例。D组:5 mm≤RBH<8 mm,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CGF后同期植入种植体10例。种植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复查CBCT检查种植体颈缘骨水平变化,窦底提升后骨高度变化,种植体骨结合及新骨形成的情况,有无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及修复体的稳定性,种植义齿的并发症。 结果 38例病例无上颌窦炎症反应及上颌窦黏膜穿孔,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永久修复后种植体及修复体稳定,术后一年种植体颈缘骨水平稳定。A、B组间,C、D组间种植体稳定系数(ISQ)的平均值在术后4个月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C、D组间在术后以及随访的24个月内的上颌窦底骨提升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应用CGF组窦底骨提升量分别高于A组、C组。 结论 在3 mm≤RBH<8 mm时,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后可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在术中应用CGF可促进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后新骨形成,加快骨结合,有效增加窦底骨高度,增强种植体稳定性。
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
吕宗凯 郑杨灿 杜胜男 谢永林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11-1015. 
摘要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电子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BM、CNKI和维普等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收集有关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的文献。通过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3.3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9篇英文文献,纳入研究对象35 129名,其中炎症性肠病患者7 676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炎症性肠病(OR=1.66,Z=13.21,P<0.000 01),克罗恩病(OR=1.60,Z=11.92,P<0.000 01)和溃疡性结肠炎(OR=3.33,Z=7.58,P<0.000 01)患者的牙周炎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牙周炎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病案分析
乳牙根尖炎致根尖囊肿诊断与治疗1例
曾飞 周建华 杨加震 李修珍 孙仁浩 杨芳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16-1018. 
摘要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尖囊肿是常见的颌骨囊肿,但在乳牙列中罕见。本文报告1例8岁患者累及多颗乳牙及恒牙胚的根尖囊肿,并就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防进行讨论。
综述
腭中缝成熟度CBCT分期对临床扩弓决策的研究进展
李鑫 林军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19-1022. 
摘要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腭中缝钙化程度随年龄分布差异极大,临床以生理年龄作为扩弓决策依据常不准确,Angelieri等提出基于CBCT的个性化腭中缝成熟度分级体系,有利于准确获取腭中缝钙化程度,为患者选择最合适而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在提高扩弓成功率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其应用也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就Angelieri分期在临床正畸扩弓决策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微量营养素的抗氧化机制在口腔潜在恶性疾患中的研究进展
周勇 林晓萍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23-1028.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氧化应激状态被认为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的发病机制及恶性转化有关。抗氧化微量营养素具有预防、抑制和逆转口腔癌发生的潜力,维持抗氧化微量营养素的浓度在适当范围内对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微量营养素的抗氧化作用机制与OPMD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NCAM1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松蔚 詹渊博 苗楠 闫颖 王艳 张瑞敏 穆森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29-1033. 
摘要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NCAM1)是一种非钙依赖性粘附分子,能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细胞的识别及转移、肿瘤的浸润与生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CAM1可能参与了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发生、发展及癌变过程。本文将从NCAM1的结构、功能及调节,NCAM1在OLP中的异常表达,NCAM1在OLP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NCAM1与OLP癌变等方面作一综述。
外泌体调控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
费凡 王雨萌 韩冰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34-1038. 
摘要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泌体是小的膜状囊泡,含有来自亲代细胞大量的蛋白质、脂质、遗传物质及代谢物等,可以通过传递生物活性成分实现细胞间通信和信号传导,从而调控受体细胞的功能。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rcinoma cancer,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研究证实,外泌体参与了OSCC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化学耐药等多个方面,并且在OSCC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外泌体在OSCC中促进癌症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内在机制对于改善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提高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关于外泌体在促进OSCC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牙齿近远中倾斜度的影像学评价方法进展
包涵 于晓艺 谢宁 葛悦 朱宪春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39-1042. 
摘要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齿近远中倾斜度是指牙体长轴与牙合平面垂线所成的角度,作为评价正畸治疗的指标之一,正畸医生需要对其在治疗前后密切关注。临床上现有评价牙齿近远中倾斜度的影像学方法主要包括曲面断层测量与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两者各有其特点。本文就近年来曲面断层与CBCT测量牙齿近远中倾斜度的方法及其各自准确性进行综述。
Runx2在下颌髁突软骨发育、改建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杜昳阳 冯剑颖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43-1046. 
摘要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是一种蛋白转录因子,广泛参与多种生物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Runx2 是髁突软骨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参与髁突软骨增殖分化、功能改建和病变等进程。本文就Runx2在下颌髁突软骨发育、改建和关节病变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青少年Ⅱ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矫形治疗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研究进展
吴艳棋 朱敏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47-1051. 
摘要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在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人群患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下颌后缩,影响功能和美观。功能矫形是临床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重要手段,在改善咬合和外貌的同时,也可避免给青少年带来自卑的心理影响。本文通过影像学分析总结颞下颌关节解剖结构的变化,认为咬合关系的改善是由颞下颌关节的适应性改建引起的,功能矫形绝非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风险因素。
影响年轻恒牙牙髓再生术预后的常见因素
周子豪 宋光泰
口腔医学. 2021, 41(11):  1052-1056. 
摘要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髓再生术目前在年轻恒牙的牙髓坏死和根尖周炎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总体成功率较高。但是,随着病例观察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失败病例逐渐出现。牙髓再生术是一项技术敏感性较高的治疗方法,该文旨在对牙髓再生术预后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进行综述,为操作者在以后的治疗中规避不良因素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