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28
述评
根管内器械分离的医方责任和纠纷防范
杨殷杰, 侯本祥
口腔医学. 2022, 42(7):  577-581.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1
摘要 ( 370 )   PDF (1698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管内器械分离是根管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与根管的复杂解剖形态、器械本身的性能以及操作者因素密切相关,在现有医学科技条件下无法避免其发生。根管内的分离器械除了可能导致根管治疗的失败,还会造成医患双方的心理负担,极易引发医疗纠纷。虽然器械分离不属于医疗事故,但是并不意味着医方不需要承担责任。准确的术前评估和规范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器械分离的发生。术前告知、详尽的病历书写、在出现器械分离后做出最佳的临床决策以减少不良后果,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础研究
钛表面芬母多肽涂层的构建及其抗菌性能探究
吴奇蓉, 雷晨, 吴迪, 周和阳, 汤春波
口腔医学. 2022, 42(7):  582-586.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2
摘要 ( 124 )   PDF (1899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载芬母多肽(FP)的多孔钛表面并探究其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方法 将大颗粒喷砂酸蚀(SLA)钛表面设为对照组,通过碱热和硅烷化处理将FP负载在SLA钛表面,根据FP的不同浓度设置三组实验组,对各组表面进行元素分析;将MC3T3-E1细胞接种于各组样品表面,探究其生物相容性;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各组样品表面,检测其抗菌性。结果 各实验组均被成功硅烷化,且FP分子在硅烷化的钛表面上附着稳定。与SLA钛表面相比,实验组钛表面具有显著的抗菌性能,5 mg/mL组性能更佳,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明显上调MC3T3-E1成骨细胞的黏附铺展和增殖。结论 载FP的多孔钛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
唑来膦酸对大鼠颌面骨和外周骨创伤后骨改建的影响
龚雪, 钱文昊, 苏俭生
口腔医学. 2022, 42(7):  587-592.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3
摘要 ( 135 )   PDF (5602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对大鼠颌面骨和外周骨创伤后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周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唑来膦酸(80 μg/kg)和PBS。用药两周后,在全麻下拔除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并在同侧胫骨近心端制备骨缺损,缝合创口,继续用药至术后1、4和12周后分批处死,分离并收集骨组织样本。Micro-CT分析各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HE和Masson染色分析骨缺损区软组织愈合情况、新骨形成情况、有无炎症反应和死骨形成等。ELISA法检测骨改建过程中关键因子RANKL和OPG的表达。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实验组拔牙创表面高低不平,中部浅凹处可见游离的死骨片,而对照组拔牙创新骨形成区域与周边骨质均匀连续,进行了正常的生理性骨改建。实验组胫骨缺损区愈合,骨皮质完整连续,较对照组厚且致密,骨松质内的新生骨亦明显较对照组排列紧密。术后4周和12周,实验组胫骨BV/TV值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实验组颌骨BV/TV值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颌骨拔牙创黏膜未愈合或延迟愈合,未愈合的黏膜下方可见暴露骨坏死,骨质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且周围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为典型的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RONJ)组织病理表现。对照组颌骨拔牙创上皮正常愈合,覆盖创面,拔牙窝进行了正常的生理性骨改建。实验组胫骨骨缺损已愈合,骨皮质较对照组增厚,新骨生成和骨改建速度较对照组快,松质骨内新生骨小梁数量和密度亦较对照组增高。细胞因子检测显示,实验组颌骨RANKL/OPG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胫骨RANKL/OPG比值则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 唑来膦酸抑制大鼠颌骨拔牙后骨改建,引起颌骨BRONJ样病变,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鼠外周骨骨创后骨改建。RANKL/OPG值可能在BRONJ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Tideglusib对LPS刺激的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牙/骨向分化的影响
蒋玫, 张悦蓉, 沈天晖, 张光东
口腔医学. 2022, 42(7):  593-599.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4
摘要 ( 147 )   PDF (3548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Tideglusib对LPS刺激的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the apical papilla, SCAPs)的牙/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SCAPs,流式细胞术对SCAPs进行表面分子鉴定,检测Tideglusib对SCAPs细胞增殖是否有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和ALP染色筛选Tideglusib促进SCAPs表达ALP活性的最佳浓度。用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模拟炎性微环境刺激SCAPs。采用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等方法检测牙/骨向分化的相关蛋白(OSX、OCN、COL-Ⅰ、DSP、RUNX2)和基因(OSX、OCN、COL-Ⅰ、DSPP、RUNX2)表达变化。结果 CCK-8实验显示:Tideglusib浓度低于50 nmol/L时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1 nmol/L Tideglusib处理LPS刺激的SCAPs,其ALP活性增加最明显;Western blot及qRT-PCR实验显示:1 nmol/L Tideglusib处理后的LPS刺激的SCAPs其成骨/成牙相关蛋白(OSX、OCN、COL-Ⅰ、DSP、RUNX2)和基因的表达(OSX、OCN、COL-Ⅰ、DSPP、RUNX2)均明显上调(P<0.05)。结论 1 nmol/L Tideglusib可以促进LPS刺激的SCAPs的牙/骨向分化能力。
FAM20C在小鼠下颌髁突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
祁皓, 马肃, 袁朝阳, 吴国栋, 刘培红
口腔医学. 2022, 42(7):  600-603.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5
摘要 ( 106 )   PDF (3258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小鼠髁突发育过程的不同阶段,FAM20C在髁突软骨中的时空表达特点,试探究其在小鼠髁突发育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改良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胚胎17.5 d和出生后0、7、21 d 4组小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相应时间点FAM20C在小鼠髁突软骨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测量FAM20C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E染色和改良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表明:随着软骨内骨化的进展,髁突软骨细胞层长度减少,软骨下骨体积增加,下颌髁突体积增大;免疫组化结果表明:4组小鼠髁突软骨组织中均有FAM20C阳性表达,FAM20C主要表达于髁突软骨增殖软骨细胞层和前肥大软骨细胞层,少量表达于肥大软骨细胞层及软骨下骨层,随着髁突发育,FAM20C表达逐渐减少。统计学结果显示,各时间点FAM20C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AM20C参与小鼠下颌髁突发育,可能通过调节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髁突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Claudin-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作用研究
王金鑫, 伊婕, 丁宇洁, 钟旖, 孙志达
口腔医学. 2022, 42(7):  604-608.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6
摘要 ( 153 )   PDF (3488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Claudin-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记实验检测OSCC中Claudin-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laudin-7和不同病理参数的关系。通过慢病毒转染Cal27和HN6细胞系上调Claudin-7表达,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Claudin-7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指标的影响。结果 Claudin-7在OSCC中低表达(P<0.05),其表达水平和OSCC患者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过表达Claudin-7可抑制Cal27和HN6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且上调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下调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蛋白和mRNA(P<0.05)。结论 Claudin-7在OSCC中低表达,上调其表达可通过影响上皮间充质转化抑制 OS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Claudin-7可作为OSCC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临床研究
阿奇霉素辅助Ⅲ/Ⅳ期牙周炎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唾液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杨若渠, 霍芃呈, 胡琮佼, 施明妍, 罗礼君
口腔医学. 2022, 42(7):  609-616.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7
摘要 ( 385 )   PDF (364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全身应用阿奇霉素辅助治疗对Ⅲ/Ⅳ期牙周炎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唾液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 纳入40例Ⅲ/Ⅳ期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非手术治疗组(SRP组)和阿奇霉素辅助非手术治疗组(AZI组)。在基线、SRP后第3天和第6周3个时点进行临床检查和唾液采集。通过临床检查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唾液微生物组,确定各分类单元丰富度、多样性和相对丰度的差异。结果 与基线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所有临床指数均显著改善(P<0.001)。与SRP组相比,在治疗后第3天和第6周,AZI组的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和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的改善更显著(P<0.05),但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的改善仅在治疗后第6周时更明显(P<0.05)。位点水平分层统计结果显示,AZI组治疗后位点水平牙周指标优于SRP组。AZI组治疗后所有α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而SRP组仅Sobs指数治疗后第3天有短暂降低。治疗后,两组乳杆菌菌群比例均有所增加,但AZI组较高。AZI组密螺旋体和梭杆菌比例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3天,卟啉单胞菌的比例显著降低,普雷沃菌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但在治疗后第6周,两者占比均回归接近基线水平(P>0.05)。结论 阿奇霉素结合常规的牙周非手术治疗,能改善Ⅲ/Ⅳ期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变其唾液微生物菌群的组成,抑制牙周红、橙复合体中的密螺旋体、梭杆菌和卟啉单胞菌。
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与骨性Ⅰ类人群的上气道对称性分析研究
苏咏宽, 潘永初, 李媛, 罗瑶, 侯伟, 韩霖霏
口腔医学. 2022, 42(7):  617-621.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8
摘要 ( 177 )   PDF (2297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与骨性Ⅰ类人群的上气道对称性进行三维分析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51例(男性3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17.40±5.93)岁)和骨性Ⅰ类人群53例(男39例,女14例,平均年龄(17.40±6.07)岁),拍摄锥形束 CT,应用 Dolphin 3D 11.9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者上气道对称性。结果 单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为不对称结构(P<0.05),其患侧横截面直径小于健侧;而双侧唇腭裂患者及骨性Ⅰ类人群,其上气道鼻咽和腭咽段为基本对称结构(P>0.05)。结论 单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横截面直径中,有患侧偏向健侧的趋势,应注重其患侧的通气及呼吸情况。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干槽症疗效研究
马廷林, 艾力麦尔旦·艾尼瓦尔, 汝悦, 图玛热·阿里木, 地力努尔·克然木, 苏庆玲, 古丽, 王玲
口腔医学. 2022, 42(7):  622-626.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09
摘要 ( 201 )   PDF (1338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缓解疼痛、控制炎症和促进拔牙窝新生肉芽组织方面治疗干槽症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1年3月—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的40例干槽症患者,被随机分配两组,分别为:CGF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A组)20例,碘仿纱条组(B组)20例,研究对比两组不同治疗干槽症方法的临床疗效。在第0、1、4、7、14和21天对患者随访检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疼痛程度、牙龈指数评估牙龈炎症程度、肉芽组织评估拔牙窝软组织的生长程度。结果 与B组相比,A组在缓解疼痛、控制炎症和促进拔牙窝新生肉芽组织生长的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F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干槽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锥形束CT体素重叠对二维头影测量纵向研究准确性的影响
马晓晴, 张玲, 陆婉, 钱文昊, 李志耀, 樊明月
口腔医学. 2022, 42(7):  627-630.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0
摘要 ( 100 )   PDF (2427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不同阶段锥形束CT(CBCT)体素重叠对二维影像纵向疗效评估时定量分析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36例顺利完成拔牙矫治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治疗前后CBCT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实验组以前颅底为基础进行体素重叠,分别分层重建形成组合式侧位片,对照组头颅再定位后直接转换为侧位片。选取16项指标进行测量,由一名资深正畸医生完成所有病例的测量,所有数据测量两次,分别计算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结果 体素重叠后颅底结构拟合度较好,实验组各标记点较易识别,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表明SNA,U1-NA, U1-Y,U6-Y,L1-Y, L6-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体素重叠可减小测量误差,提高纵向研究的准确性。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形态的三维测量分析
李玉晟, 范炜, 厉丹丹, 王震东
口腔医学. 2022, 42(7):  631-636.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1
摘要 ( 116 )   PDF (943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的三维形态特征,并验证三维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方法 筛选60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通过iTero口内扫描仪对其初始上颌石膏模型进行扫描,由同一研究员使用Mimics软件对上颌牙槽的25个测量项目进行共两次三维测量,对两次的测量结果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并依据上颌牙槽的形态将样本分为G1、G2、G3三组,通过两两比较研究不同分组上颌牙槽的形态差异。结果 所有测量值的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两次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健侧的前段牙槽长度以及前后段牙槽的旋转角均明显大于对侧的前后段牙槽;G1及G2组健侧前段牙槽长度明显长于G3组,G1组牙槽裂隙宽度、牙弓中段的裂隙宽度、尖牙水平的牙弓宽度和健侧前段牙槽的旋转角都明显小于G2、G3组。结论 本研究统计了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的平均尺寸,前段牙槽的发育不足和健侧前段牙槽的外旋程度共同决定了单侧唇腭裂牙槽裂隙的严重程度。
逆向摘除舌下腺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研究
李君, 苏荣玉, 周华, 唐海立, 金松
口腔医学. 2022, 42(7):  637-640.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2
摘要 ( 131 )   PDF (1375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自后端摘除舌下腺在治疗舌下腺囊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科室曾经收治的8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资料,均使用摘除患侧舌下腺的手术治疗方案,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传统舌下腺摘除术和由后端向前逆向摘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逆向摘除组较传统术式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P<0.01)。手术时长明显缩短,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5,P<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0.7%到0%),但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后端向前端逆向摘除舌下腺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适合在舌下腺摘除术中推广使用。
综述
甘氨酸喷砂在菌斑控制中的应用
杨子珍, 任秀云
口腔医学. 2022, 42(7):  641-644.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3
摘要 ( 169 )   PDF (720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的菌斑清除方法主要有超声洁治和手工刮治,但在根面凹陷处、根分叉处以及深而复杂的牙周袋等区域因器械较难到达,菌斑控制效果较为局限,且反复治疗对牙周组织损伤较大。甘氨酸喷砂以加压空气和水为载体混以甘氨酸喷砂粉末,是菌斑控制的理想疗法,具有安全、高效以及患者舒适度高的特点。本文就甘氨酸喷砂在菌斑控制的应用作一阐述。
儿童年轻恒磨牙大面积缺损常见修复方式的选择
齐春光, 高雪彬, 杨华, 黄洋
口腔医学. 2022, 42(7):  645-649.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4
摘要 ( 201 )   PDF (729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儿童年轻恒磨牙大面积缺损临床上常见,影响患儿咀嚼功能及颌骨发育,因混合牙列期的特点,其修复方式与成人不同。该文列举现在临床上常用的年轻恒磨牙大面积缺损的治疗方法,就目前儿童年轻恒磨牙牙体缺损的修复方式进行回顾性综述,并讨论各个方式的优缺点,以期为临床修复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组蛋白修饰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侯伊明, 李娜, 禹文茜, 陈磊
口腔医学. 2022, 42(7):  650-654.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5
摘要 ( 176 )   PDF (752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OSCC患者就诊时往往疾病已发展到晚期阶段并出现肿瘤转移,导致预后不佳。OSC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早期有效监测OSCC发生、侵袭、转移及复发的分子靶点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当前的研究显示,各种组蛋白修饰改变了染色质结构,进而影响相关下游基因的转录活性,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在OSCC的生物学检测、病理分级与分期、预后判断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等修饰在OS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m6A甲基化修饰参与成骨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张校晨, 孙唯夫, 方世殊, 秦文, 金作林
口腔医学. 2022, 42(7):  655-658.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6
摘要 ( 119 )   PDF (740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中含量最丰富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哺乳动物生长发育和疾病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生理或者病理状态下,m6A 修饰均可以对骨骼发育重塑相关的基因表达进行精准调控,进而影响骨代谢平衡。该文总结了m6A修饰在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为促进骨形成和预防治疗骨代谢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潜在靶点。
上颌扩弓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及发展方向
张赟, 李小兵
口腔医学. 2022, 42(7):  659-663.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7
摘要 ( 175 )   PDF (747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其不仅影响上下颌牙齿的排列及咬合关系,严重者还可能影响患者牙弓形态、面型及呼吸等,其在儿童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中是临床诊断及治疗计划的重要部分。上颌扩弓治疗是解决口腔正畸患者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主要方法,其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有利于医生加深对牙弓宽度发育不足机制的认识、优化方案设计选择、精准化临床治疗、提高上颌扩弓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目前针对上颌扩弓治疗的疗效的评价方法多样,该文针对上颌扩弓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作一综述,并前瞻性地提出其发展方向。
唾液外泌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徐英娇, 王姗
口腔医学. 2022, 42(7):  664-667.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8
摘要 ( 134 )   PDF (1323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鳞状细胞癌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少早期筛查及检测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导致晚期口腔癌的致死率达到50%。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纳米级囊泡,广泛分布于唾液中,携带生物活性分子,介导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对外泌体研究的深入,发现外泌体与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口腔癌早期筛查的理想标志物。本文就唾液中外泌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口腔癌早期诊断的研究提供参考。
颞下颌关节内压的研究进展
高磊, 江银华
口腔医学. 2022, 42(7):  668-672.  doi:10.13591/j.cnki.kqyx.2022.07.019
摘要 ( 147 )   PDF (739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颞下颌关节是口腔颌面部仅有的活动关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颌面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关节内压随着关节内结构的变化和功能运动而改变,关节内压的改变是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的重要因素。对关节内压的研究和测量对疾病的发展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对近年来颞下颌关节内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在于关节内压产生的机制、影响因素、关节内压的测定及其对于临床治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