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28
基础与临床研究
聚丙烯酸-柠檬酸盐-无定形磷酸钙的合成及其对牙本质再矿化的影响
陈胤盈, 陈晨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01-805.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1
摘要 ( 223 )   HTML ( 16 )   PDF (4153KB) ( 1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并表征聚丙烯酸-柠檬酸盐-无定形磷酸钙复合物(PAA-Cit-ACP),并分析其对牙本质的再矿化作用。方法 采用溶液共沉淀法及冷冻干燥法制备PAA-Cit-ACP,采用FTIR、XRD、Zeta电位、SEM、TEM及SAED对复合物进行表征。通过SEM分析PAA-Cit-ACP对牙本质再矿化的影响。通过CCK-8法评估PAA-Cit-ACP的细胞毒性。结果 FTIR图谱中同时出现了羧基的特征峰(1 567 cm-1和1 416 cm-1)和ACP的特征峰(1 064 cm-1和563 cm-1),XRD及SAED结果共同证实了其无定形态,SEM及TEM图像均表现为球形纳米颗粒。PAA-Cit-ACP的Zeta电位值为-18.47 mV。牙本质SEM图示,经PAA-Cit-ACP处理后,脱矿牙本质表面形成了大量新的矿物质。CCK-8结果示在250、500、1 000 μg/mL浓度时,PAA-Cit-ACP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柠檬酸盐能与聚丙烯酸共同稳定过饱和钙磷溶液,形成聚丙烯酸-柠檬酸盐-无定形磷酸钙,并促进牙本质再矿化。

黄酮类NO供体纳米颗粒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丁珂欣, 杨金鑫, 牟杰, 孙哲, 崔雅雯, 刘宗响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06-814.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2
摘要 ( 144 )   HTML ( 14 )   PDF (2925KB) ( 1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调节关键生理过程,与牙周炎关系密切。本研究拟探讨负载黄酮类NO供体药物的复合纳米颗粒(G10@HAP/MSN@ZnO@COS)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新型NO供体药物G10负载于羟基磷灰石掺杂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hydroxyapatite/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HAP/MSN)上,并用氧化锌(zinc oxide, ZnO)填充,再通过壳聚糖(chitosan, COS)包裹,制备复合纳米颗粒(G10@HAP/MSN@ZnO@COS)。CCK-8细胞实验筛选G10@HAP/MSN@ZnO@COS促进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通过脂多糖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后,将其分为Control组、G10组、HAP/MSN@ZnO@COS组和G10@HAP/MSN@ZnO@COS组,各组分别加入新鲜培养基、5 μg/mL G10、5 μg/mL HAP/MSN@ZnO@COS和5 μg/mL G10@HAP/MSN@ZnO@COS,培养72 h,采用ELISA和RT-qPCR检测各组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iNOS、IL-10)的表达水平,评估其M1/M2表型变化。用各组培养基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PDLSCs,并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茜素红染色评估其成骨矿化能力。结果 CCK-8实验显示,5 μg/mL G10@HAP/MSN@ZnO@COS能显著促进PDLSCs的增殖。ELISA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G10@HAP/MSN@ZnO@COS组中M1型标志物IL-1β、IL-6、TNF-α和iNOS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0 1),而M2型标志物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00 1)。RT-qPCR结果与ELISA结果一致,显示G10@HAP/MSN@ZnO@COS组中M1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在G10@HAP/MSN@ZnO@COS调控巨噬细胞的环境下,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G10@HAP/MSN@ZnO@COS-CM作为条件培养基,PDLSCs的矿化结节数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0 1)。结论 复合纳米颗粒(G10@HAP/MSN@ZnO@COS)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并促进其向M2表型极化,G10@HAP/MSN@ZnO@COS调控的抗炎微环境能增强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

GsMTx4对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痛觉的抑制作用
王若飞, 邵丽鑫, 刘晓彤, 张苗苗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15-819.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3
摘要 ( 141 )   HTML ( 6 )   PDF (2219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旷场实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GsMTx4在牙齿移动过程中对大鼠痛觉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58只5~6周雄性SD大鼠,并构建右上颌牙齿移动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A组(对照组)、B组(GsMTx4组)两组,另按加力时间4 h和1、3、5、7 d分为5个亚组,以A组大鼠左上颌作为C组(空白对照组)。A、B两组大鼠分别局部注射生理盐水、GsMTx4。通过旷场实验评价大鼠的疼痛程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牙周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表达情况。结果 4 h、1 d、3 d时,B组大鼠在旷场中5 min内的总路程较A组更高(P<0.05)。在4 h、1 d时,B组大鼠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较A组高(P<0.05)。A、B两组中NGF、CGRP的表达在1、3、5、7 d时高于C组(P<0.05)。B组NGF、CGRP表达在4 h、1 d、3 d的均低于A组(P<0.05)。结论 GsMTx4在牙齿移动过程中能抑制NGF、CGRP的表达,并缓解牙齿移动时产生的疼痛。

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下颌磨牙远中舌侧间隙的CBCT研究
李宗峰, 孙莲, 潘永初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20-823.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4
摘要 ( 148 )   HTML ( 6 )   PDF (1095KB) ( 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成年患者下颌磨牙远中舌侧间隙大小,分析限制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主要骨性解剖位置,为临床磨牙远移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97例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成年患者,根据ANB角将患者分为骨性Ⅰ类组(n=28)、骨性Ⅱ类组(n=49)、骨性Ⅲ类组(n=20),将患者CBCT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重建,测量根分叉水平及距根分叉向根方2、4、6 mm平面第二磨牙远中根宽度、牙槽骨宽度,远中根远中和舌侧最凸点距下颌骨舌侧骨皮质内缘的距离。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各测量项目间的差异。结果 各测量平面,牙根宽度均显著小于牙槽骨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下颌磨牙远中舌侧间隙均小于远中间隙,且间隙大小随着测量层面加深逐渐减小,在R4和R6测量平面达到最小值。本研究的测量结果显示:R6水平处,骨性Ⅱ类组磨牙远中舌侧间隙最小,平均为(2.30±2.45)mm;骨性Ⅲ类患者磨牙远中舌侧间隙最大,平均为(4.17±2.38)mm。结论 临床设计下颌磨牙远移方案时应参考CBCT,更多关注下颌磨牙远中舌侧牙槽骨量,对于轻中度牙列拥挤的骨性Ⅰ类及Ⅲ类患者,磨牙远移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CBCT评价526颗上颌第二磨牙牙根根管形态及其与上颌窦的关系
张文娟, 白希婧, 饶潇潇, 王伟, 尼娜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24-83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5
摘要 ( 270 )   HTML ( 12 )   PDF (2828KB) ( 1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上颌第二磨牙(MSM)的牙根、根管系统的解剖学特征以及根尖与上颌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63例患者526颗MSM的CBCT成像资料。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年龄、牙根及根管数量、融合根数量、根管弯曲类型以及牙根与窦底的解剖关系。结果 大多数上颌第二磨牙有3个根(59.1%)。三根三管的发生率最高(47.3%)。有192颗(36.5%)的牙齿出现牙根融合。两根两管和三根三管MSM的腭根管在颊舌方向的弯曲度大于近远中向。三根MSM的近中颊根有向上颌窦内延伸的趋势,腭根有远离上颌窦的倾向。MSM牙根到上颌窦底的距离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结论 MSM的牙根和根管形状差异较大。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网络自动识别垂直位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的研究
孙春生, 戴修斌, 周曼婷, 景秋平, 张驰, 阳胜军, 王东苗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31-836.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6
摘要 ( 145 )   HTML ( 8 )   PDF (2174KB) ( 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网络,利用曲面断层片实现垂直位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单根或双根)的自动识别。方法 将1 045例1 642颗成人垂直位下颌第三磨牙病例同时拍摄曲面断层片和CBCT,随机分成训练组(80%)、验证组(10%)和测试组(10%)。分别使用曲面断层片和CBCT评估其牙根数目,分为单根和双根。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RN-MTMnet),以曲面断层片作为输入,以配对CBCT诊断作为金标准,自动定位垂直位下颌第三磨牙所在区域并判断其牙根数目(单根或双根)。RN-MTMnet模型性能使用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ROC曲线及对应AUC面积值衡量,并与Faster-RCNN、CenterNet及SSD等网络模型以及人工诊断相比较。结果 经CBCT诊断,纳入病例单根336(20.46%)侧,双根1 306(79.54%)侧。RN-MTMnet获得结果的正确率为0.888,灵敏度为0.885,特异度为0.903,阳性预测值为0.976,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0。结论 RN-MTMnet模型提升了曲面断层片诊断垂直位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的性能。

关于腭裂语音障碍和功能性语音障碍儿童社会能力的横断面研究
林思帆, 马思维, 黄淇, 杨峰, 梁志刚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37-84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7
摘要 ( 115 )   HTML ( 3 )   PDF (1379KB) ( 1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腭裂语音障碍和功能性语音障碍的学龄期儿童社会能力水平。方法 选取2023年在儿童语言障碍诊疗特色专科就诊的34名学龄期腭裂术后语音障碍儿童和37名学龄期功能性语音障碍儿童,同时随机选取本地某小学32名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正常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估三组儿童的社会能力并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 腭裂语音障碍和功能性语音障碍儿童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及学校情况得分均较低,不同性别群体中具体表现不同,但两组组间得分无显著差异。而功能性语音障碍儿童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得分(P<0.05)。结论 学龄期腭裂语音障碍和功能性语音障碍儿童社会功能出现困难的风险较高,具体表现在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和学校情况上,而语音障碍可能是造成这种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且腭裂并不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水平造成额外的影响。

比较无托槽隐形和固定矫治对青少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娄姝, 采晓燕, 张驰, 张元, 韩旻轩, 管兆兰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41-846.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8
摘要 ( 134 )   HTML ( 5 )   PDF (744KB) ( 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青少年正畸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差异。方法 选取2022年1月—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的104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矫治器种类分为2个治疗组,各52例。青少年正畸患者在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6个月内,调查青少年口腔健康影响简表19(COHIP-SF 19),以及其他单独项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平均满意度、生活质量和领域得分的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主观响应的差异。结果 两组之间的平均生活质量及领域得分基本没有显著性差异,隐形矫治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满意度。隐形矫治组报告进食困难的影响更大,固定矫治器患者易产生更大的负面情绪。此外,在矫治器适应时间、保持牙齿清洁以及觉得自己很有魅力方面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两组患者对治疗方式总体满意。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至少6个月的青少年正畸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相似。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掩饰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𬌗的牙根吸收研究
熊再道, 张燕萍, 顾永春, 周志浩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47-58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09
摘要 ( 117 )   HTML ( 2 )   PDF (1814KB) ( 1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CBCT图像的测量分析,比较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掩饰性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𬌗后牙根的吸收状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了32例曾接受掩饰性治疗的骨性Ⅲ类错𬌗患者,根据其所使用的矫治器类型,分为固定矫治器组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每组各16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全牙列CBCT影像,并使用Mimics软件对下颌中切牙、第一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牙根体积和长度的变化。结果 正畸治疗后2组患者所测牙位牙根体积均显著减少(P<0.05),隐形矫治组下颌中切牙牙根长度平均减小(0.52±0.60)mm,固定矫治组下颌中切牙及第一前磨牙牙根长度分别减小(0.47±0.38)mm与(0.38±0.25)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除隐形矫治器组下颌中切牙体积减小量明显低于固定矫治器组外(P<0.05),其余牙根吸收相关指标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患者掩饰性治疗中,隐形矫治器较固定矫治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下切牙的牙根吸收量,但在后牙区两者无明显差异。

两种𬌗型全口义齿修复后患者咀嚼效率及咬合力的比较研究
王佩露, 魏煦, 杨晓静, 聂蓉蓉, 孟翔峰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51-855.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10
摘要 ( 145 )   HTML ( 5 )   PDF (1226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解剖式𬌗与舌向集中𬌗全口义齿修复后患者的咀嚼效率、咬合功能指标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2021年4月—12月南京市口腔医院修复科无牙颌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两组患者制作解剖式𬌗全口义齿与舌向集中𬌗全口义齿,在义齿使用1个月时通过吸光度法对两种𬌗型全口义齿咀嚼效率进行测定,使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测定两组患者相关咬合功能指标同期进行全口义齿满意度调查表。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舌向集中𬌗组咀嚼效率、咬合功能指标低于解剖式𬌗组,患者满意度中大部分项目亦低于解剖式𬌗组,在语音恢复方面上高于解剖式𬌗组,其中COF-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舌向集中𬌗型式全口义齿与解剖式𬌗型式全口义齿在咀嚼效率、咬合功能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舌向集中𬌗型全口义齿在患者的掌握、适应及日常使用上具有较好表现。

体外冲击波辅助药物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影响
王鹏程, 陈春晖, 童熹, 傅新海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56-859.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11
摘要 ( 118 )   HTML ( 6 )   PDF (722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体外冲击波辅助药物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TMD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43)和B组(n=43)。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片,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最大张口度、颞下颌关节功能、颞下颌关节弹响次数、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最大张口度、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index,DI)、肌肉触压痛指数(palpation index,PI)、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Fricton craniomandibular index,CMI)水平、关节弹响次数及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scale,OHIP-14)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B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辅助药物治疗可有效减轻TMD患者关节弹响和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口腔医学教育
完善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
朱雨蕾, 王琰玲, 郑凯, 邱爽, 李璐, 刘来奎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60-863.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12
摘要 ( 152 )   HTML ( 2 )   PDF (1251KB) ( 1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建立完善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紧迫任务。方法 基于某三甲口腔专科医院2022—2023年口腔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结果,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22年学位论文匿名意见总体评价优于2023年,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高于硕士研究生。盲审不通过论文存在写作格式失范、研究工作量低、创新性不足等问题。结论 从学风教育、培养过程管理、交叉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综述
放射性颌骨坏死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王希锐, 朱慧勇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64-87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13
摘要 ( 195 )   HTML ( 11 )   PDF (815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七大常见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0%,放射治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案。放射性颌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 ORNJ)是一种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出现的难治并发症,常表现出颌骨坏死和软组织暴露。当前ORNJ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治疗仍具有挑战性。该病传统的治疗方式为部分切除坏死颌骨结合骨皮瓣重建。但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新思路被用于治疗该疾病,对于程度较轻的放射性颌骨坏死,治疗理念趋于保守。本文主要归纳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放射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铜死亡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要甜, 马宇锋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71-875.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14
摘要 ( 164 )   HTML ( 6 )   PDF (1126KB) ( 3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一种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诊断晚、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铜死亡(cuproptosis)作为一种新型的铜诱导细胞死亡的模式,激活相关通路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癌细胞发生铜死亡为OSC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本综述旨在系统介绍铜死亡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铜死亡在OSCC治疗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在口腔领域的研究进展
李宇倩, 江静, 陈梦含, 邵依倩, 冯剑颖
口腔医学. 2024, 44(11):  876-880.  doi:10.13591/j.cnki.kqyx.2024.11.015
摘要 ( 165 )   HTML ( 7 )   PDF (748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载药微球相较于其他载药方式具有缓释控释能力、生物可降解性、释药稳定性、靶向传递功能等优势,日益成为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微球制备技术的精进与微球产品质量的提高,其在临床中已逐步推广使用,对肿瘤、骨关节炎、糖尿病、眼部疾病等方面的治疗成效显著,但目前缺乏PLGA微球在口腔领域应用的系统综述。本文旨在介绍PLGA微球的临床应用特点,并对PLGA微球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颞下颌关节疾病、牙周炎、龋病和牙槽骨缺损等疾病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为其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