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9-12-28
述评
浅谈当代牙体缺损的嵌体修复技术
王艺蓉 田宇 余擎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57-1061. 
摘要 ( 307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因龋坏、外伤、磨耗等原因造成的牙体缺损极为常见,对于一些用直接充填修复效果不佳的牙体缺损的患牙,我们通常使用间接修复体修复。临床上,我们常使用的间接修复体有嵌体修复和全冠修复。随着粘接技术的提升,嵌体,通过粘接及固位形修复,已作为现在临床常用的牙体缺损后的间接修复体之一。较全冠相比,它具有尽可能保存剩余牙体组织的优点而被优先选择,但仍需要有剩余的牙体组织来提供足够的抗力。嵌体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如金属嵌体、瓷嵌体等。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manufacturing,CAD/CAM) 技术的兴起,全瓷材料也因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切削性被广泛应用。该文对牙体缺损的嵌体修复的分类、适应证和禁忌证、临床常见术后问题、嵌体修复材料种类等各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期盼为牙体缺损的嵌体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基础研究
微弧氧化钛表面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与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钱海馨 张富强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62-1067. 
摘要 ( 31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微弧氧化钛表面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与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对TC4表面微弧氧化处理获得微纳米表面,高糖高脂饮食结合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细胞到微弧氧化钛表面,观察细胞附着形态、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成骨分化相关基因。植入微弧氧化种植体到2型糖尿病患者股骨内,荧光素标记新骨形成。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EDS)观察新骨形成速度,苦味酸品红染色观察骨结合率。采用配对t检验(SPSS 2.0软件)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细胞增殖、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碱性磷酸酶半定量活性、新骨形成量和骨结合率差异(α=0.05)。结果 TC4经酸蚀处理后形成粗糙表面,经微弧氧化处理后可以观察到微纳米结构的孔隙。EDS检测到微弧氧化后的钛表面有钠、硅和磷等元素。微弧氧化钛表面的细胞伸展形态由于对照组,ALP活性增加,成骨分化基因表达上调。动物实验显示微弧氧化钛表面种植体新骨形成速度在前两个月快于对照组,骨结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TC4表面微弧氧化处理后可以促进2型糖尿病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与种植体骨结合。
GCH1基因多态性与黑龙江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研究
宋冰 宋红权 米娜 焦晓辉 闫嘉群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68-1072. 
摘要 ( 34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评估GCH1基因多态性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中的作用,本实验研究GCH1基因在黑龙江地区与NSCL/P相关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了GCH1基因研究组血样314例对照组和280例NSCL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NaPshot的方法GCH1基因的3个SNPs位点(rs17128050,rs8004018,和rs17128077)进行基因分型。对样本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全部采用SAS v9.1.3统计学软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结果显示,GCH1 rs17128050(P=0.04)、GCH1 rs8004018(P=0.02)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CLP组GCH1 rs17128050(P=0.03)、GCH1 rs8004018(P=0.0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实验研究证明GCH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黑龙江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之间有显著相关。
不同厚度及材料对嵌体抗折裂强度的影响及三维有限元分析
李施园 孙志达 梁佳瑜 刘梅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73-1077. 
摘要 ( 42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材料及牙合面厚度对嵌体抗折裂强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利用提供实验基础及支持。方法 选用右下第一磨牙标准近中邻牙合面洞嵌体预备体,扫描得到数字化模型,软件调整嵌体厚度,3D打印金属代型;嵌体材料选用IPS e.max和Vita enamic。粘结后对嵌体进行抗折裂强度试验。选取成人健康右下第一磨牙CBCT数据,进行数字化模型模拟,分析不同材料及牙合面厚度时剩余牙体硬组织的应力分布。结果 不同厚度的IPS e.max嵌体抗折裂强度存在差异(P<0.05),2.0 mm时最大;Vita enamic组也存在差异(P<0.05),2.5 mm时最大。嵌体厚度同为2.0 mm时,IPS e.max的抗折裂强度优于Vita enamic(P<0.05)。应力分布分析中,相同厚度下,嵌体等效应力IPS e.max组均大于Vita enamic组。剩余牙釉质的等效应力,IPS e.max组低于健康牙齿;Vita enamic组厚度为2.0、2.5 mm时则有所增加。嵌体修复后剩余牙本质的等效应力峰值均大于完整牙齿,但随着厚度的增加,峰值在减小。结论 IPS e.max嵌体厚度为2.0 mm时,抗折裂强度最大。IPS e.max嵌体的抗折裂强度比Vita enamic更大,并且承担了更多的应力,更有利于剩余牙体硬组织的保存。
动态载荷下双种植体单冠修复下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邹英楠 史久慧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78-1081. 
摘要 ( 378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动态载荷作用条件下,双种植体单冠修复下颌磨牙的最佳聚合角度。方法 分别建立聚合角度为0°、5°、10°、15°双种植体单冠修复下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修复体施加一个周期为0.875 s的动态载荷,分析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和种植体-基台复合体位移值情况。结果 ①种植体周围皮质骨最大Von-Mises应力值:5°聚合角度模型>10°聚合角度模型>15°聚合角度模型>0°聚合角度模型;种植体周围松质骨最大Von-Mises应力值:15°聚合角度模型>10°聚合角度模型>5°聚合角度模型>0°聚合角度模型;②种植体-基台复合体最大位移峰值:15°聚合角度模型>5°聚合角度模型>10°聚合角度模型>0°聚合角度模型。结论 动态载荷下,双种植体单冠修复下颌磨牙的最佳聚合角度为0°。
临床研究
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he畸形的机制研究
李娜君 马俊青 赵春洋 吴可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82-1084. 
摘要 ( 41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研究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上、下颌骨的改变,探讨Twin-block矫治器的矫治机制。方法 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锥形束CT测量、分析。结果 31例患者矫治后下颌升支长度(Co-Go)、下颌体长度(Pog-Co)都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B-冠状面、B-水平面,距离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下颌向前向下生长。ANB减小,U1/SN减小、L1/MP增加,有显著差异(P<0.01),上颌骨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够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
CRP、PCT、IL-6、WBC测定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指导的意义
尹小朋 许慧芬 辜文妍 克热木·阿巴斯 胡露露 王冰 邵博 龚忠诚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85-1089. 
摘要 ( 26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CRP、PCT、IL-6、WBC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指导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2014年5月-2018年9月期间,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轻中度感染)72例,B组(重、极重度感染)30例,对两组患者资料及感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血清CRP、IL-6、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后,组患者的PCT 、CRP、IL-6与WBC指标水平数值均有所下降,ROC曲线结果为PCT诊断灵敏度83.3%,特异性61.1%;CRP的诊断灵敏度66.7%、特异性59.7%;IL-6诊断灵敏度66.7%,特异性52.8%;WBC诊断灵敏度63.3%,特异性52.4%。结论 CRP、IL-6、WBC对颌面部间隙感染具有早期诊断价值,PCT对于疾病的发展有预测作用。根据检测结果早期应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感染,预防病情的发展。
不同冠根比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短期临床研究
徐双波 姚 红 许小会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90-1094. 
摘要 ( 458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冠根比短种植体在上颌骨高度不足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剩余牙槽骨高度为 4~5 mm 的后牙缺失病例,共计12例患者植入17颗短种植体。 随访1年半,检测指标包括种植体存留率、边缘骨水平变化、临床检查(改良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短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总体边缘骨吸收为(0.45±0.07)mm,临床检查平均改良菌斑指数为(1.12±0.32),出血指数为(1.11±0.32),探诊深度为(1.57±0.37)mm。平均冠根比C/IR=1.92±0.30,按 1.0<C/IR≤1.5,1.5<C/IR≤2.0和C/IR>2.0进行分组,不同冠根比组边缘骨吸收与探诊深度无明显差异,P=0.47;冠根比与改良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在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冠根比对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无明显的影响,但对软组织健康可能有影响,应定期复查和维护口腔卫生,以提高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
游离前臂皮瓣移植术后对手功能影响的研究
颜廷元 柯学平 袁春平 杨建荣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95-1098. 
摘要 ( 36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后对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6例行游离前臂皮瓣移植的患者,评估患者左手臂的手功能,包括皮温、肘关节与腕关节屈伸度、握力值、末梢指甲微循环测试、冷、热觉、痛觉及外形美观评价。选择患者的右侧手臂作为对照,进行相同测试。进行同一患者左右侧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患者左右手的握力不存在显著差异;前臂皮瓣供瓣区的感觉功能较对侧有显著差异;5例左手虎口区有麻木感的患者左虎口区的感觉功能较对侧有显著差异,其余31例患者左手虎口区的感觉功能较对侧无显著差异;左手皮温,末梢指甲微循环及肘关节、腕关节屈伸度的检查结果与对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虽需牺牲桡动脉这一前臂主要供血动脉,但通过尺动脉的代偿作用及侧枝循环的完善,患者手部的血供仍然可以得到保证。配合术中小心操作,避免神经的损伤,那么将对前臂中远期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无明显影响。
VITA 3D-Master比色片数码颜色在Lab颜色空间的分布
包向军 贾 爽 王德芳 叶荣荣 周立英 许小会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099-1103. 
摘要 ( 27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获得VITA 3D-Master比色板各色片的数码颜色在Lab颜色空间的色度分布情况。方法 用Nikon D700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在D50标准光源下,对VITA 3D-Master比色板进行拍摄,用Photoshop软件直方图读取每个比色片中1/3区域的R、G和B平均值,根据该值建立新的均匀颜色图像文件作为该比色片的平均颜色,在Eye-One Photo SG软件中建立相同颜色色块的文件,读取Lab数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VITA 3D-Master比色板的26个色片在三维Lab颜色空间中的色度分布,明度轴上呈5个层面分布;在2、3、4层面内,6个色片围绕中间色片呈非等距不规则分布。结论 对VITA 3D-Master比色片的数码颜色在Lab颜色空间分布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中牙齿颜色的选择、交流和复制的准确性。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血清肝酶与尿酸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刘青兰 沈红 杨建荣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04-1107. 
摘要 ( 334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患者血清肝酶与尿酸等指标,探讨这些指标与OL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OLP患者157例作为研究组,健康体检者16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肝酶与尿酸水平进行检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与OLP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P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尿酸(U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LDH与UA水平和OLP发病相关。结论 OLP患者血清LDH水平升高、UA水平下降,可能可以作为OLP监测与随访的生物学标志。
MBT技术结合微种植钉支抗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的临床效果研究
冯建坤 王宏宇 李杨 董世涛 刘志龙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08-1112. 
摘要 ( 34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通过拔除四颗前磨牙,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钉支抗进行治疗,以达到改善面容的效果。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高角病例14例为研究对象,拔除四颗前磨牙,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微种植体支抗,对以上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影测量片,对测量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软组织侧貌改善,Z角增大,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唇倾度(U1-SN角度,L1-MP角度)减小,上下切牙相对上下颌骨内收(U1-NA距离、L1-NB距离),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骨垂直关系控制良好,SN-MP角减小,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钉支抗通过拔除四颗前磨牙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进行治疗,能控制上下颌骨垂直向距离,改善患者软组织侧貌,达到临床掩饰治疗的目的,降低患者正颌手术的可能。
安氏Ⅱ类错牙合不同矫治模式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
何永坚 周少云 王庆琳 马明玉 李荣霞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13-1117. 
摘要 ( 38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不同矫治模式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变化,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不拔牙组(30例)、拔除第一前磨牙组(30例)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3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曲面体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预测其萌出情况。结果 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显著改善(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P<0.05)。3组间矫治前后萌出间隙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拔牙组下颌萌出间隙差值大于拔除第一前磨牙组,而拔除第一前磨牙大于拔除第二前磨牙组。预测拔除第二前磨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关系最好,其次是拔除第一前磨牙组,最后是非拔牙组。结论 拔除下颌前磨牙利于矫治后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的改善,拔牙位置越靠后,其改善越显著,萌出概率也越大。
唇突度的变化对侧貌美观的审美评价
王芬芬 朱金晓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18-1122. 
摘要 ( 366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唇突度侧貌对审美的影响差异。方法 拍摄软硬组织测量值都在正常值范围内的1例男性和女性的侧貌照片。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改变唇突度,使唇突度各增加2 mm、4 mm、6 mm,再各减少2 mm、4 mm、6 mm,加上原图,男性和女性照片各有7张。请41位正畸医生、43位整形医生、41位正畸患者家长、86位正畸治疗患者和41未曾接触正畸知识的成年人即普通大众进行美学评分。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使用LSD检验方法。结果 男性和女性原图得分最高,唇部明显前突的侧貌(c+6)得分最低。正畸医生组对男性唇部前突(c+4)的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同时患者组评分显著低于患者家长组评分(P=0.02)。与异性相比,男性对唇部中度前突(c+4)的侧貌评分更高(P=0.04),而女性对唇部轻度内收(c-2)的侧貌评分更高(P=0.03)。中年组比青年组和少年组对女性侧貌(c-4)的评分更高(P=0.02)。结论 正畸医生对唇突度的审美更苛刻,而患者比其家长的审美也更苛刻。女性更加偏爱唇部后缩的侧貌,中年人对侧貌审美最宽容。
调查研究
广东省35-44岁人群口腔卫生行为和不良习惯的抽样调查报告(2015-2016)
崔添强 李剑波 张建明 黄少宏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23-1126. 
摘要 ( 387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35~44岁人群口腔卫生行为现状,为广东省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4个城区、4个乡镇的35~44岁城乡常住人口288人,男女各半,城乡各半。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案》设计的标准问卷,按照方案规定的调查方法和标准进行调查,对食糖、吸烟、刷牙等习惯相关问题结果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35~44岁人群刷牙率为99.65%(城市100.0%,农村99.31%),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比例为42.71%(城市50.69%,农村34.72%),每天使用牙线的比例为4.51%。每天进食各类甜食行为的比例为3.47%~13.19%,有吸烟习惯的人群比例为26.74%。结论 广东省35~44岁人群刷牙率99.65%,使用含氟牙膏比例为42.71%,牙线使用率4.51%,口腔健康行为仍需不断促进和改善。
病案分析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例报道
任俊 郭丽娟 杨森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27-1130. 
摘要 ( 35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多达一百多种,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基底细胞癌,颌骨牙源角化囊性瘤(odontogenic keratocystic tumor, OKC),手掌及脚底的过度角化、点状凹陷,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眶距增宽,面部畸形,巨头巨脑畸形,唇腭裂等。本文报告1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讨论。
综述
新型基质材料在降低光固化复合树脂体积收缩方面的研究进展
于改改 王晗 李璇 刘昭影 朱松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31-1134. 
摘要 ( 271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固化复合树脂在口腔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光固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和收缩应力影响了临床修复效果。树脂基质作为复合树脂的主体成分,对树脂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而树脂基质一般由主要单体和低粘度的稀释性单体聚合而成。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改进树脂基质中的单体,降低复合树脂的体积收缩及收缩应力,增强机械性能,提高临床修复效果。该文就最近几年树脂基质单体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纯钛种植体表面处理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
林炯 黎红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35-1139. 
摘要 ( 39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义齿临床种植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类似“袖口”状的生物学封闭防止上皮细胞的根方迁移具有关键意义。由于纯钛种植体自身并不具备抗菌能力,所以,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得到合适的表面形貌,对于提高种植成功率而言意义重大。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种植体-软组织的界面特征及生物学宽度,并探讨不同纯钛表面处理对于组织生物学、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形态以及增殖活性的影响。
生物活性填料增强复合树脂的研究进展
王晗 于改改 刘昭影 李璇 朱松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40-1143. 
摘要 ( 261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复合树脂因具有诸多优点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再矿化功能的生物活性填料增强复合树脂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近年研究人员开发此类复合树脂的离子再充、抑菌和抗蛋白质吸附功能,使其成为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材料。该文将对增强复合树脂研究作一综述。
颈周牙本质对牙体抗折性能的研究进展
王菲 张旗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44-1147. 
摘要 ( 85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剩余牙体结构的完整性影响根管治疗术后患牙远期的保存效果。保留更多的牙体组织对提升患牙的抗折性能及远期修复效果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现,颈周牙本质(peri-cervical dentin, PCD)这一结构的保留对剩余牙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及远期修复保存有着重要作用。该文将就颈周牙本质的定义、作用、研究方法和目前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保留进行综述。
慢性牙周炎与口腔扁平苔藓相关性研究进展
邱澈 宋忠臣
口腔医学. 2019, 39(12):  1148-1152. 
摘要 ( 43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更常伴随慢性牙周炎的发生,牙周局部刺激因素也可加重其症状。流行病学上二者均高发于中老年人群,且在发病机制上慢性牙周炎与口腔扁平苔藓都与免疫、遗传和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对慢性牙周炎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