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8
上一期   
基础与临床研究
种植体螺丝入路孔道内封洞树脂所受应力的有限元研究
李非璠, 吴美琪, 毕梦霏, 沈铭
口腔医学. 2025, 45(6):  401-405.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1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 (1581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种植修复体螺丝入路孔道内不同厚度封洞树脂所受的应力差异。方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立下颌第一磨牙位点处种植牙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不同厚度(1、2、3、4、5 mm)的封洞树脂模型,对其施加200 N的静态载荷,分析不同厚度的封洞树脂所受等效应力和剪应力情况。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树脂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值大小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厚度1 mm时,树脂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分别为23.85、11.82 MPa;在厚度2 mm时,树脂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分别为18.75、9.73 MPa;在厚度3 mm时,树脂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分别为17.46、9.04 MPa。当树脂厚度>3 mm时,其所受应力趋于稳定。在厚度4 mm时,树脂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分别为17.38、9.04 MPa;在厚度5 mm时,树脂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分别为17.18、8.85 MPa。结论 当封洞树脂达到一定厚度时,其所受应力较小且稳定。这为临床上减少因封洞树脂应力疲劳所引起的种植修复后并发症提供新的设计策略。

包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序贯促进血管生成效果的研究
袁莉红, 王莹, 刘骥腾, 梁睿贞, 吴悠
口腔医学. 2025, 45(6):  406-411.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2
摘要 ( 26 )   HTML ( 2 )   PDF (2874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控制微囊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分步释放,分析该种微囊对细胞成血管能力的促进作用。方法 使用双通道同轴注射与连续流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包封VEGF-A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用磷酸盐缓冲液浸泡法表征微囊的释放及降解性能;CCK-8 法以及细胞Calcein-AM/PI染色检测微囊生物相容性;细胞划痕实验及体外小管生成实验检测微囊浸提液对细胞成血管能力的影响。结果 微囊呈圆形,粒径在百微米级。分子质量(Mw)-12 ku的微囊在初期可以大量释放VEGF-A,Mw-30 ku的微囊可以为VEGF-A提供长期稳定小剂量释放的能力。Mw-12 ku的微囊在初期表现出优异的促进细胞划痕愈合的能力。此外,这两种微囊浸提液在0~12 d内显著提升了细胞体外小管生成的能力。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整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功调控了VEGF-A的释放模式,实现了VEGF-A在初期大量快速释放,随后转为长期缓慢释放,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了其生物活性。

Er:YAG激光与再矿化剂联合应用对牙釉质抗酸性能的影响
唐敏, 蒋备战
口腔医学. 2025, 45(6):  412-417.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3
摘要 ( 24 )   HTML ( 1 )   PDF (3971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掺铒钇铝石榴石(erbium-doped:yttrium aluminum garnet,Er:YAG)激光与再矿化剂联合应用对牙釉质抗酸性能的影响。方法 取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牙齿,按统一标准制备60份牙釉质块,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经去离子水(A组)、氟化钠(B组)、生物活性玻璃(C组)、Er:YAG激光(D组)、Er:YAG激光联合氟化钠(E组)、Er:YAG激光联合生物活性玻璃(F组)连续处理7 d后,进行pH循环脱矿。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牙釉质表面形貌、钙/磷比、表面硬度以及表面粗糙度。结果 ①表面形貌:A~F组牙釉质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E、F组破坏程度最小,A组凹陷缺损最明显。②钙/磷比:B、C、D组牙釉质表面的钙/磷比显著高于A组(P<0.000 1),B、C、D组组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E、F组牙釉质表面的钙/磷比显著高于B、C、D组(P<0.00 1)。③表面硬度:经酸蚀脱矿后,各组牙釉质表面硬度均降低。B、C、D组牙釉质表面硬度损失量显著低于A组(P<0.000 1),B、C、D组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E、F组牙釉质表面硬度损失量显著低于B、C、D组(P<0.001)。④表面粗糙度:与A组相比,D组牙釉质表面粗糙度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显著降低(P<0.000 1),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组牙釉质表面粗糙度显著低于B、C、D组(P<0.001)。结论 Er:YAG激光与再矿化剂联合应用可增强牙釉质的抗酸性能,这为牙酸蚀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miR-129-1-3p通过BMP2/SMAD1信号通路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耿铭珠, 穆文清, 邱琳, 张玮
口腔医学. 2025, 45(6):  418-423.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4
摘要 ( 28 )   HTML ( 1 )   PDF (3133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iR-129-1-3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 构建空白对照(NC组)、miR-129-1-3p模拟物(Mimic组)、miR-129-1-3p抑制物(Inhibitor组)及其相应的阴性对照组(Mimic-NC组、Inhibitor-NC组)并转染至hBMSCs。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盐矿化结节形成能力,qRT-PCR检测miR-129-1-3p及成骨分化标志物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SMAD1及磷酸化SMA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转染后,相较于Mimic-NC组,Mimic组miR-129-1-3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矿化结节显著减少,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BMP2和磷酸化SMA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Inhibitor组相较于Inhibitor-NC组矿化结节明显增多,BMP2、RUNX2、OCN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BMP2和磷酸化SMA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 miR-129-1-3p可能通过调控BMP2/SMAD1信号通路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不同颌位髁突位置的差异
王静, 张淋坤, 张春香, 林晨, 金晶, 王天齐, 刘冬巧
口腔医学. 2025, 45(6):  424-429.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5
摘要 ( 23 )   HTML ( 1 )   PDF (1542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错牙合患者不同颌位髁突位置的差异,进一步探讨髁突偏移和错牙合因素对TMD的影响。方法 按照试验纳入标准分别收集无TMD个别正常牙合组(A组,n=10)、伴TMD个别正常牙合组(B组,n=8)、无TMD错牙合组(C组,n=9)和伴TMD错牙合组(D组,n=20),采用CadiaxⅣ和CPM(condylar position measurement)分别记录4组试验对象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和参考位置(reference position,RP)髁突的位置,游标卡尺测量下颌从RP位到ICP位髁突位置的偏移量和偏移方向,采用 SPSS 26.0软件包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矢状向,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D组髁突偏移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垂直向D组右侧髁突的位移量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髁突横向的偏移量在4组组间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和D组髁突偏移方向占比最大的为前上,B组和C组中髁突偏移占比最大的为后上。结论 伴TMD人群常伴有RP-ICP髁突矢状向偏移。无TMD的错牙合患者RP-ICP的髁突位移与无TMD正常牙合人群无显著差异。有TMD错牙合患者较无TMD正常牙合在矢状向和垂直向均易发生髁突的偏移。

3种机用镍钛系统对3D打印的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危险区形态的影响
刘雨晴, 戴佳韵, 周朵, 王星阳, 许福路, 王娟
口腔医学. 2025, 45(6):  430-435.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6
摘要 ( 27 )   HTML ( 1 )   PDF (973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Micro-CT和3D打印技术评价ProTaper Next、TruNatomy、VDW.ROTATE 3种镍钛系统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危险区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用3D打印的下颌第一磨牙模型为研究样本,根据选用镍钛系统将其随机分为3组(n=20),Micro-CT扫描根管预备前后近颊根管根分叉下方2 mm危险区的横断面图像,观察危险区根管壁厚度、根管体积、表面积、横截面积、根管偏移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各组间差异,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结果 3组之间根管预备前后危险区形态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roTaper Next组根管壁厚度减少量、根管体积及表面积增加量最大,VDW.ROTATE组次之,TruNatomy组变化差异最小。结论 ProTaper Next系统对危险区形态影响最为显著,而TruNatomy系统表现出更保守的预备特性,临床可根据根管解剖特征及微创需求选择合适的镍钛系统。

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基骨与牙弓形态的研究
白煜, 高盟, 刘冬梅, 王涛, 冯雪
口腔医学. 2025, 45(6):  436-439.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7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 (1063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对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基骨弓与牙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骨性Ⅰ类患者相对比,以期为临床准确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模型25副,骨性Ⅰ类个别正常牙合患者的模型25副,扫描选取的下颌模型并通过软件构建数字化三维模型。确定膜龈联合处最凸点并连线(WALA嵴),确定临床冠中心点(FA点),建立研究所需参考平面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用WALA嵴点和FA点坐标进行四次多项式曲线拟合,代表相应的基骨弓曲线和牙弓曲线。在距离坐标水平轴3、10、18 mm处依次测量并计算基骨弓曲线与牙弓曲线的宽度差。比较骨性Ⅱ类与骨性Ⅰ类错牙合基骨弓和牙弓宽度差的差异。结果 骨性Ⅱ类患者下颌前段、中段及后段基骨弓与牙弓的宽度差分别为-1.58 mm、1.80 mm、3.80 mm,骨性Ⅰ类患者下颌前段、中段及后段基骨弓与牙弓的宽度差分别为2.08 mm、2.92 mm、4.24 mm,前段与中段骨性Ⅱ类与骨性Ⅰ相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骨性Ⅱ类患者前段牙弓位于基骨弓外侧,基骨弓宽度小于牙弓宽度;中段和后段牙弓位于基骨弓内侧,基骨弓宽度大于牙弓宽度。骨性Ⅰ类患者各段基骨弓宽度大于牙弓宽度,牙弓位于基骨内侧。骨性Ⅱ类患者中段基骨弓与牙弓的宽度差小于骨性Ⅰ类。

膜龈手术中腭部结缔组织获取方式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分析
胡晗, 董家辰, 廖悦, 张桓瑜, 宋忠臣
口腔医学. 2025, 45(6):  440-444.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8
摘要 ( 25 )   HTML ( 1 )   PDF (867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在膜龈手术中去上皮游离龈组织技术和单切口技术获取腭部结缔组织对患者腭部供区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对照组为去上皮游离龈组织技术组,试验组为单切口技术组。记录受区牙位角化龈宽度、垂直切口数目、牙位数、供区黏膜厚度、移植物宽度、移植物长度、移植物厚度、手术时长、麻醉药用量,记录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视觉模拟量表。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比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更低,两组供区VAS总分无显著差异。对于膜龈手术术后总疼痛水平而言,垂直切口数量和移植物厚度与术后疼痛水平成正相关。腭黏膜厚度与术后疼痛水平成负相关。结论 在膜龈手术中,患者腭部供区术后疼痛程度与选择去上皮游离龈组织技术还是单切口技术获取上皮下结缔组织无关。术者在选择术式时还应该结合患者供区解剖因素、手术技术水平及经验、美学要求等综合考量。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建立颞下颌关节核磁共振影像的自动分割模型
刘飞, 张久楼, 金若帆, 张楠, 周薇娜
口腔医学. 2025, 45(6):  445-452.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09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 (4232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模型,用于颞下颌关节(TMJ)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分割。方法 收集104例研究对象的颞下颌关节MRI数据,并对关节盘、髁突及关节窝进行标注。利用自适应U-Net框架(nnU-Net),构建分割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结果 所建立的分割模型在分割准确性方面表现出色。在不同关节结构的分割上,关节盘的Dice相似系数(Dice)达0.77,髁突的Dice达0.85,关节窝的Dice达0.66。模型在处理开口和闭口状态下的MRI图像时,展现了相近的分割性能。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颞下颌关节MRI自动分割模型,该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做出快速判断。

病案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额外尖伴C型根管1例
陈杰, 邢允波, 叶茂
口腔医学. 2025, 45(6):  453-455.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10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 (3163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颌第一磨牙通常有4个牙尖,少数牙在近中舌尖舌侧存在卡式尖,而在近中颊尖颊侧存在多生牙尖鲜有报道,同时该牙尖与主体冠部牙本质、牙骨质及髓腔连通、共同融合成C型根则更为罕见。本病例报道1例右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额外尖伴C型根的根管治疗病例。

综述
牙本质粘接剂新型多用途单体的研究进展
白庆红, 朱松
口腔医学. 2025, 45(6):  456-459.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11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 (70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粘接技术在过去50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粘接界面的耐久性依然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牙本质粘接的稳定性,研究者不断尝试开发具有更多种生物功能的粘接剂,例如促进牙本质再矿化、抑制粘接界面酶活性,以及提高胶原蛋白的交联度等功能。本文回顾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评价具有多种功能的粘接剂单体,希望改进、开发新的粘接剂,降低粘接界面的退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牙周炎影像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贺梦柯, 鲁嘉韦, 段晖, 罗礼君
口腔医学. 2025, 45(6):  460-464.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12
摘要 ( 27 )   HTML ( 1 )   PDF (71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2018年牙周病和植体周病国际新分类虽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但实际应用较为复杂。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能识别检测牙齿类别和牙周骨质丧失。使用人工智能检测牙周病变,计算牙周炎分期-分级,指导临床个性化、精细化治疗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总结人工智能在牙周炎影像诊断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肿瘤源性外泌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周兴安, 德乐黑·巴特尔, 武旭, 马宏宇, 夏凤君, 申铁兵, 尚多
口腔医学. 2025, 45(6):  465-469.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13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 (72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早期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大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虽然手术结合放疗或化疗可延缓疾病的进展,但总体预后效果仍不理想,尤其是 Ⅲ/Ⅳ期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并没有提高。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中的关键微泡,包含大量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分子。肿瘤来源外泌体在调控肿瘤微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关于口腔鳞癌中肿瘤来源外泌体对肿瘤增殖、转移、免疫调节、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数字化面部扫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罗婧美, 唐婉容, 郑延延
口腔医学. 2025, 45(6):  470-474.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14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 (852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化扫描技术在口腔领域的广泛应用让医学变得更加现代化和便捷,通过面部扫描系统来获得数字化面部模型已经应用广泛。在分析颌面部形态与比例时,精准的面部扫描设备不可或缺,就市面上各类面部扫描仪而言,其工作原理与扫描特征不尽相同,本文将针对数字化面部扫描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介绍不同技术原理并论述其临床应用,同时对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该技术的局限性,让数字化面部扫描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金属-有机骨架在种植体表面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倪好, 李丹雪
口腔医学. 2025, 45(6):  475-480.  doi:10.13591/j.cnki.kqyx.2025.06.015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 (75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种植义齿已成为修复牙列缺失和缺损的重要方法。作为种植义齿的关键部分,种植体的表面特性对种植成功率有着极大影响。为提高其生物学性能,对种植体进行表面改性成为口腔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其高孔隙率和载药量、可调节的结构和孔道尺寸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已成为极具潜力的种植体表面涂层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种植体表面涂层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其在口腔种植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