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5-28
基础研究
自体牙移植术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许广杰 陈媛丽 侯锐 杨霞 惠小勇 孙东亮 李晓鹏
口腔医学. 2018, 38(5):  385-388. 
摘要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建立自体牙移植术的标准化大鼠动物模型,并分析其优缺点。方法 选取5周龄SD大鼠,全麻下先后拔除左上第三磨牙(供牙)和左上第二磨牙(患牙)。预备左上第二磨牙牙槽窝后将供牙放入其中试植,调整方向和咬合后进行树脂粘接固定。术后进行口内愈合情况、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大鼠可以接受自体牙移植手术操作。术后8周口内移植牙固定良好,术区软组织无红肿。组织HE染色可见移植牙牙根和牙槽骨初步愈合,CT显示有少量成骨。该模型具有实验周期较短、成本较低、可重复性较好、以及可以接受多种类型的检查和检测的优点。其缺点包括:个体偏小,实验操作空间小,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以及有些操作不能彻底进行或无法完成。结论 大鼠可以用于自体牙移植术标准动物模型。
无牙颌患者口腔菌群组成的焦磷酸测序分析
张松梅 田菲 张富强 郭晓奎 邱憬
口腔医学. 2018, 38(5):  389-393. 
摘要 ( 3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研究无牙颌患者的口腔菌群组成。方法 收集11例无牙颌患者口底/舌腹、舌背、唇颊前庭、硬腭/牙槽嵴顶、唾液中的菌斑样本,构建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16S rRNA基因的V2-V3可变区进行序列分析,完成无牙颌患者口腔菌群的物种鉴定。结果 11例无牙颌患者共测得51 091条16S rRNA 基因序列,主要分布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多为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卟啉单胞菌属、罗氏菌属等,优势菌种为缓症链球菌、毗邻颗粒链菌、殊异韦荣菌、香茅醇假单胞菌、副猪嗜血杆菌、动物口腔奈瑟氏球菌、卟啉单胞菌、黏液罗氏菌。结论 牙列缺失对无牙颌患者的口腔菌群组成有一定影响。
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李成蹊 郑林霞 左露露 黄云生 陈圣琰 魏昕
口腔医学. 2018, 38(5):  394-398. 
摘要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建立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ICR小鼠模型,动态观察口腔黏膜及相应的全身感染情况,并对变化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将白念珠菌接种于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口腔,采用肉眼观察口腔舌背病损改变、口腔内白念珠菌菌量检测、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评估口腔内黏膜感染情况,检测体重、载菌量(肾、肝、下降结肠内粪便)评估全身感染情况。观察1周,并记录数据。空白对照组为接种生理盐水的免疫功能低下组。结果 ①小鼠接种白念珠菌后第1天口腔白念珠菌菌量较低,随后迅速增长,3~7 d内趋于稳定,稳定于106~107CFU/mL。同时口腔舌背病损也出现类似趋势,第1天未见明显伪膜,3~7 d内可见舌背伪膜存在。②病理切片PAS染色显示接种后3~5 d内白念珠菌形成菌丝侵入并破坏上皮,到接种第7天时,黏膜上皮多见酵母细胞。③小鼠接种白念珠菌后体重逐渐下降。粪便载菌量逐渐上升,第5天达到最大,但肾、肝无白念珠菌感染。空白组未见白念珠菌感染。结论 通过在ICR小鼠口腔内接种白念珠菌可以建立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动物模型。接种后白念珠菌感染程度在1周内存在变化。动物实验应根据感染状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时段。
不同筛选标记法构建白念珠菌 RAS1 基因敲除株的比较
左露露 李成蹊 郑林霞 黄云生 陈圣琰 魏昕
口腔医学. 2018, 38(5):  399-405. 
摘要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采用两种筛选标记法(HIS-LEU-ARG基因敲除策略和URA-Blaster法)分别构建白念珠菌RAS1基因敲除株,并对两种方法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方法 HIS-LEU-ARG基因敲除策略中,以SN152菌株基因组DNA、筛选标记DNA为模板,采用融合PCR技术构建融合基因片段。URA-Blaster法中,以CAI4基因组DNA、hisG-URA3-hisG基因敲除盒为模板,运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RAS1基因敲除质粒。随后,分别将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融合基因片段和质粒线性化产物转染至白念珠菌SN152、CAI4细胞内,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获得阳性转化子,通过2次同源重组敲除RAS1两条等位基因。结果 采用HIS-LEU-ARG基因敲除策略成功构建RAS1双等位基因敲除株。而采用URA-Blaster方法,重复多次均未能成功构建白念珠菌RAS1双等位基因敲除株。结论 HIS-LEU-ARG基因敲除策略比URA-Blaster法更适用于RAS1基因敲除株的构建。
CCR6-CCL20轴在口腔扁平苔藓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姗 朱丹丹 范媛
口腔医学. 2018, 38(5):  406-409. 
摘要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检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黏膜及正常口腔黏膜中趋化因子CCL20(CC-chemokine ligand 20,CCL20)及其受体CCR6(CC-chemokine receptor 6,CCR6)的表达,研究CCR6-CCL20轴在口腔扁平苔藓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口腔扁平苔藓病损组织及正常口腔组织中CCR6和CCL20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CCR6及CCL20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结论 CCR6-CCL20轴参与了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和发展,促进黏膜病损的产生及炎症细胞的浸润。
川续断皂苷VI对大鼠正畸牙周组织改建影响的研究
陈佩佩 王旭霞 王媛 崔金婕 马丹 张君
口腔医学. 2018, 38(5):  410-416. 
摘要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探究局部注射川续断皂苷VI(ASD)是否通过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分化而影响牙周组织改建。方法 选择40只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10只/组):A组:空白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B组:ASD低浓度组(局部注射5 mg/kg ASD),C组ASD高浓度组(局部注射10 mg/kg ASD),D组:前列腺素E2组(局部注射适宜浓度PGE2)。实验分别于第3、7、14、21及28天5个时间点处死2只大鼠,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压力侧牙周组织进行TRAP染色以观察破骨细胞数及免疫组化以观察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表达情况。结果 从第3天到第21天,4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压力侧TRAP阳性细胞的数目及ODF的表达随加力时间不断增多,第28天时出现下降。从第7天开始,与A组相比,实验组破骨细胞数量和ODF表达均增加,B组比C组、D组减少且有统计学差异,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局部注射ASD和适宜浓度的PGE2可有效促进压力侧牙周组织破骨细胞的分化,加快牙周改建。局部注射10 mg/kg ASD与PGE2效果基本相近,而稍低浓度ASD效果弱于PGE2和稍高浓度ASD。
Nd:YAG激光和Er:YAG激光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杀灭效果的研究
陈静文 陈亚明
口腔医学. 2018, 38(5):  417-421. 
摘要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观察Nd:YAG激光、Er:YAG激光及两者联用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杀灭效果。方法 选取离体牙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模型,随机分为五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1%次氯酸钠溶液组;C组:Nd:YAG激光组;D组:Er:YAG激光组;E组:Nd:YAG激光+Er:YAG激光组。通过细菌培养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各组的杀菌效果。结果 细菌培养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杀菌率最低,B组杀菌率最高,E组次高。除C组和D组间杀菌率相近外(P>0.05),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d:YAG激光和Er:YAG激光均有一定的根管杀菌效果,两者联用效果更佳,可作为传统消毒方法的补充。
临床研究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用于评价慢性牙周炎患者
张璇 吴娟 任双双 杨洁 苗雷英 孙卫斌
口腔医学. 2018, 38(5):  422-427. 
摘要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探索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牙龈软组织准确度与牙周袋深度、牙龈炎症程度、牙弓宽度以及解剖位置等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30例已接受龈上洁治术及牙周探诊检查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获取传统石膏模型。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口内扫描获得数字化模型。3Shape D810对石膏模型进行扫描,最终转化为STL格式文件, 导入Geomagic Qualify 2012软件中,分别比较探诊位点牙龈、切牙、前磨牙、磨牙牙龈及全牙列牙龈软组织两种模型的3D偏差值。使用单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牙龈3D偏差大小与各探诊位点的牙周袋深度(PD)、牙龈炎症程度以及牙弓宽度的关系。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同解剖位置数字化模型牙龈准确度有无差异,用Tukey检验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结果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传统石膏模型的3D偏差大小与牙周袋深度、牙龈炎症程度、牙弓宽度无关(P>0.05),与牙齿解剖位置有关(P<0.01),磨牙区域准确度相较于切牙和前磨牙区域降低。结论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在牙龈组织方面可以代替传统石膏模型应用于临床。
透明托盘法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对牙髓腔渗透性的影响
马骞 乔萍丽 陈亚明
口腔医学. 2018, 38(5):  428-432. 
摘要 ( 3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将纳米级生物活性玻璃脱敏剂用于漂白治疗前的离体牙,观察比较未使用脱敏剂和分别用涂抹法和透明托盘法使用生物活性玻璃脱敏剂后牙髓腔内过氧化氢渗透量的多少。方法 48颗离体第一前磨牙分成6组,A组不做脱敏处理,牙冠倒置,冠部分浸泡于去离子水中30 min,B组表面不做脱敏处理,牙冠倒置于30%过氧化氢溶液中30 min,C组生物活性玻璃涂抹2 min,2次/d,浸没于人工唾液24 h后,牙冠倒置于30%过氧化氢溶液中,D组使用透明托盘+生物活性玻璃1 h,浸没于人工唾液24 h后,牙冠倒置于30%过氧化氢溶液30 min,E组生物活性玻璃涂抹2 min,2次/d,浸没于人工唾液24 h后,牙冠倒置于去离子水中30 min,F组使用透明托盘+生物活性玻璃1 h,浸没于人工唾液24 h后,牙冠倒置浸泡于去离子水中30 min,提取各组髓腔内液体,检测各组的吸光度,并换算成过氧化氢的总量。结果 6组髓腔内液过氧化氢含量分别为A组0 μg,B组21.149 μg±0.489 μg,C组9.813 μg±0.426 μg,D组4.065 μg±0.268 μg,E组0 μg,F组0 μg,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B、C、D组髓腔内的过氧化氢含量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748,P<0.05),B组>C组>D组。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脱敏剂结合透明托盘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过氧化氢渗透进牙髓腔的量,降低过氧化氢对牙髓组织产生的有害影响。
不同托槽粘结剂脱粘后对釉质微裂纹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丽 武时谦 王琳琳 刘海霞
口腔医学. 2018, 38(5):  433-436. 
摘要 ( 4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托槽粘结剂脱粘前后釉质微裂纹的变化。方法 收集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新鲜前磨牙90颗,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颗,第一组:明显微裂纹组,第二组:弱微裂纹组;每一组再分为3组:3M光固化粘结剂组,3M化学固化粘结剂组,对照组,每组15颗。脱粘前后用扫描电镜测量微裂纹的长度、宽度的变化。结果 在明显微裂纹组:微裂纹平均宽度与脱粘前比较3M化学固化粘结剂组和3M光固化粘结剂组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裂纹平均长度与脱粘前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处理前后宽度和长度的差值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明显的微裂纹组:微裂纹平均宽度和长度与脱粘前比较3M化学固化粘结剂组和3M光固化粘结剂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3M化学固化粘结剂组和3M光固化粘结剂组处理前后宽度和长度的差值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除托槽前后釉质微裂纹组的宽度和长度均有所增加,3M化学固化组去除托槽后对牙釉质的损伤更大,因此,在满足临床要求的条件下推荐使用3M光固化粘结剂以使对釉质表面的损害降到最低。
不拔牙矫治轻度安氏III类错合对上气道的影响研究
蒲晓芬 王震东 王华 许衍
口腔医学. 2018, 38(5):  437-439. 
摘要 ( 3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对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分别矫治Ⅲ类错牙合产生的上气道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技术带来的气道变化差异。方法 选取12例利用微种植体推下颌牙列向后矫治Ⅲ类错牙合的病例,同时选取13例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的病例,测量所有病例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的上气道数据,对两种技术治疗前后上气道差值作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上气道只在LPW有差别,其余几项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矫治Ⅲ类错牙合时,微种植体支抗推下颌牙列向后使下咽气道减小。
托槽转矩对上颌前牙整体内收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邢斌
口腔医学. 2018, 38(5):  440-444. 
摘要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托槽转矩角度不同在内收前牙过程中对前牙冠根的控制。方法 选择一例正常牙合男性样本,采用三维软件Mimics、Geomagic、Solidworks对其CT数据进行重建,在Ansys Workbench中建立包含矫治器的上颌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微种植钉为支抗、1.47 N(150 g)的矫治力整体内收上前牙,参考Damon托槽数据分别对上颌六颗前牙施加三种不同角度的位移载荷以模拟托槽的高转矩、标准转矩及低转矩,加载后求解,计算得到前牙的矢状向初始位移及牙周膜第一主应力。结果 在内收前牙过程中,托槽转矩角度不同前牙冠根矢状向初始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不同,对前牙的唇舌向移动方式控制不同。高转矩转矩托槽前牙移动方式为前牙唇倾;而低转矩托槽前牙发生舌侧倾斜趋势。结论 通过托槽转矩角度的调整,可以在内收前牙过程中控制前牙唇舌向倾斜角度,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李雪琦
口腔医学. 2018, 38(5):  445-448. 
摘要 ( 2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研究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98例患者分为2组:直立萌出组205例,状态改变组93例。统计分析影响口腔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直立萌出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牙龄、下颌平面角、治疗前前倾角度、治疗前间隙/宽度比值显著低于状态改变组(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治疗时间、开始正畸年龄、颈椎发育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下颌平面角≥37.5°、治疗前前倾角度≥30°、治疗前间隙/宽度比值≥0.3以及未拔牙治疗是口腔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组年龄、性别、开始正畸年龄、下颌第三磨牙牙龄、治疗时间以及颈椎发育阶段不是口腔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下颌平面角、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及间隙/宽度、是否拔牙等均会造成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无法正常萌出或者倾斜,临床应加强其影响因素监测评估,以便于及时有效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乳牙化学机械去龋的临床应用研究
尚琼 夏烨鹏 杨颜菁
口腔医学. 2018, 38(5):  449-452. 
摘要 ( 3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评价化学机械去龋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对患儿就诊行为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临床就诊顺序及家长意愿选择6至10岁患有乳磨牙龋坏的100名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50颗)和对照组(50颗)进行操作。实验组采用化学机械去龋技术去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去龋法去腐备洞。去龋后均进行常规树脂充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评价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时间、采用患儿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Wong-Baker脸来记录患儿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接受程度以及12个月后复诊脱落、继发龋、牙髓炎及尖周炎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虽耗时较长,但对患儿造成的疼痛程度及焦虑程度较低,患儿的接受程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后复诊,实验组失访率6%,对照组失访率12%,并且实验组患牙充填物脱落、继发龋、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化学机械去龋技术是治疗儿童龋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虽然操作时间长,但操作步骤简单,无噪音,产生的疼痛及焦虑较轻,对于儿童龋病患者,接受度高,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病案分析
成人下颌偏斜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正畸治疗
张玺 顾郁嘉 王林 于剑南 赵春洋
口腔医学. 2018, 38(5):  453-456. 
摘要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本文报道了1例成人轻度骨性Ⅲ类,下颌偏斜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正畸治疗病例。该病例通过去程序化治疗及固定矫治器的掩饰性治疗,纠正前牙反牙合,下颌偏斜有所改善,关节症状消失。
综述
CBCT在牙周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邵云敏 孙颖
口腔医学. 2018, 38(5):  457-461. 
摘要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作为诊断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及基础研究,其较低的辐射量、较高的图像质量,以及独特的三维重建功能令其在牙周病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文就其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光动力疗法对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的杀灭效果的研究进展
梅方宇 马巍 毕良佳
口腔医学. 2018, 38(5):  462-465. 
摘要 ( 5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牙周病是口腔中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之一。牙周病以牙周炎为主,牙周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机械疗法、抗生素疗法和近年来比较受到关注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光动力抗菌疗法(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herapy,aPDT)是通过低能量的激光激活光敏剂,杀伤致病菌,对牙周炎进行无创治疗的疗法。该文就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特点及对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的杀灭效果做一综述。
前牙开牙合早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郑英成 周雪曼 段泽西 王军
口腔医学. 2018, 38(5):  466-470. 
摘要 ( 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前牙开牙合作为常见错牙合畸形影响患者口颌功能和颜面美观。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复发风险高。早期开牙合治疗利用患者生长潜力,改善颌面部垂直向生长异常,减轻后期治疗负担,备受推崇。各类矫治器通过阻断口腔不良习惯、调节异常肌功能、抑制颌骨垂直向发育等作用解除开牙合。本文旨在探究前牙开牙合早期治疗时机以及各类矫治器的临床应用、疗效及稳定性。
牙髓干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进展
袁忠治 胡伟平
口腔医学. 2018, 38(5):  471-475. 
摘要 ( 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是神经嵴来源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可以用相对容易的方法从拔除的牙齿牙髓中分离出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牙髓干细胞疗法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和视网膜损伤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大的潜力。牙髓干细胞可以通过多个途径产生疗效,特别是旁分泌介导分泌的一系列营养因子,被视为其发挥作用的主导机制。本文就牙髓干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最新证据展开综述,包括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在视神经损伤的再生与青光眼的治疗中的作用。
microRNA表达调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杨宗澄 闫广兴 王若琳 徐欣
口腔医学. 2018, 38(5):  476-480. 
摘要 ( 3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微小RNA(microRNA,miRNA)属于一类小非编码RNA,可以通过作用于目标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来调控生物进程。miRNA具有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的潜能,因此阐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预后不良。该文对miRNA在OSCC中的生物学功能,相关表达谱改变,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