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10-28
基础研究
下颌升支截骨去血供后牙槽骨内氧水平变化与骨改建的变化研究
蔡昀 唐燚 康非吾
口腔医学. 2020, 40(10):  869-873. 
摘要 ( 13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研究下颌升支截骨手术去血供后牙槽骨骨内氧水平与骨代谢的变化规律,了解颌骨手术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30只7周龄雄性大鼠随机按时间点分成6组,即术前组、术后第1、3、5、7、14天组,每组5只。手术组行双侧下颌升支截骨手术。以下颌第一磨牙区牙槽骨作为观察区域。利用低氧探针(Hypoxyprobe-1)联合免疫荧光在分子水平检测骨内氧水平变化;利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骨代谢变化。结果 术后牙槽骨骨内氧含量下降,第1、3天牙槽骨低氧程度逐渐加强,第5天时低氧程度开始回落但仍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7天低氧状态缓解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牙槽骨骨代谢活跃。术后第1天牙槽骨破骨吸收活性显著增强并持续增加至术后第7天,第14天时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第1至5天牙槽骨成骨活性不明显,在术后第7、14天时,牙槽骨早期成骨分化显著。结论 手术引起早期牙槽骨骨内氧含量降低的同时骨吸收活跃,当低氧状态缓解后,成骨能力增强。
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物对变异链球菌抗菌作用的研究
诸晓丹 何剑亮 唐子圣 漆正楠 石雨婷 夏文君 沈妙莲 邹岩 吕敏
口腔医学. 2020, 40(10):  874-877. 
摘要 ( 126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物(GO-Ag)对变异链球菌(S.mutans)的抗菌作用及其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及活死菌染色法检测GO-Ag对浮游状态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经GO-Ag作用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浓度组的GO-Ag对浮游状态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与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不同浓度的GO-Ag处理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量与对照组间同样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O-Ag对变异链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并能有效地抑制其形成生物膜。
磷酸酸蚀和不同磷酸酯单体预处理牙釉质表面的微观形态学观察和粗糙度评价
韩菲 谢海峰 陈晨 石炜 杨家雪 景双林
口腔医学. 2020, 40(10):  878-882. 
摘要 ( 15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磷酸酸蚀不同时间和不同磷酸酯单体预处理对牙釉质表面粗糙度和微观形态的影响。方法 切割一定规格的牙釉质试件并以钨钢车针抛光。分别使用35%磷酸酸蚀3、15、30、60 s,含有磷酸酯单体GPDM (glycerol phosphate dimethacrylate)的两步自酸蚀粘结剂Optibond Versa (OV)中的预处理剂和含有磷酸酯单体10-MDP (10-Methacryloyloxydecyl dihydrogen phosphate)的Tetric N Bond Universal(TNBU)进行表面预处理20 s,采用表面轮廓仪测量牙釉质表面粗糙度(Ra),与未处理组(Ctr)做对比,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微观形态。结果 35%磷酸酸蚀获得的表面粗糙度最高,其余依次是OV,TNBU和Ctr(P<0.05)。SEM观察显示,磷酸酸蚀3 s即可见釉柱轻度溶解,酸蚀15 s形成典型的鱼鳞状排列的蜂窝结构,随着酸蚀时间的延长,釉柱间隙愈发明显,釉柱结构出现塌陷。OV预处理剂处理过的牙釉质表面可观察到明显的釉柱边界。TNBU未见明显的釉柱蚀刻表现,划痕仍明显。结论 磷酸酸蚀牙釉质时间以15 s为宜,经过磷酸酸蚀和OV预处理剂可以增加牙釉质表面粗糙度。OV预处理剂中的GPDM单体也可使牙釉质表面脱矿且脱矿深度大于TNBU中10-MDP。
P75NTR、SOX2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赵炜 达林泰 尚多
口腔医学. 2020, 40(10):  883-887. 
摘要 ( 114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检测干细胞标记物P75NTR、SOX2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M)中的表达情况,探讨AM中是否存在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与其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28例不同分型的AM病例为研究对象;另取5例含牙囊肿、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作对照。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P75NTR、SOX2的表达情况,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测P75NTR和SOX2在实性型AM和单囊型AM中的表达差异、AM与含牙囊肿及牙源性角化囊肿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P75NTR在实性型AM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单囊型AM;在AM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含牙囊肿及牙源性角化囊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OX2在实性型与单囊型AM、AM与含牙囊肿之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AM与牙源性角化囊肿之间表达有差异(P<0.05)。结论 在AM中有干细胞标志物P75NTR的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及干细胞特性相关,并参与肿瘤侵袭性。SOX2在AM中表达较少,其在AM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肉桂醛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CAL27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许嘉琪 单秋生 王晓峰
口腔医学. 2020, 40(10):  888-893. 
摘要 ( 9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肉桂醛在体外二维条件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细胞CAL27的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CCK8实验检测肉桂醛对口腔鳞癌细胞CAL27增殖性的抑制作用;通过划痕实验检测肉桂醛对CAL27的迁移能力是否具有抑制作用;通过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肉桂醛对CAL27的侵袭能力是否具有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肉桂醛对CAL27的凋亡是否具有促进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肉桂醛对CAL27的上皮间充质转化是否产生影响。结果 CCK8显示,经肉桂醛处理的实验组呈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依赖性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肉桂醛处理组能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显示,肉桂醛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CAL27凋亡;Western blot表明,肉桂醛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AL27细胞 Vimentin、Snail表达,促进E-cadherin表达。结论 经肉桂醛处理的实验组在体外二维条件下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口腔鳞癌细胞CAL27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其凋亡。肉桂醛通过影响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从而对CAL27的迁移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临床研究
上颌无牙颌固定修复中5颗不同倾斜角度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郭海波 汤春波 周储伟 周逃林
口腔医学. 2020, 40(10):  894-899. 
摘要 ( 14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分析在单侧恒定静态力加载条件下,5种不同倾斜种植体数目及不同倾斜角度对种植体及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在无牙颌的上颌骨内,自右至左上颌设计1~5号共5颗种植体,恒定种植体的植入位置。通过逆向工程建模方法,利用3D CaMega光学三维扫描系统扫描Bego种植体和基台实体,最后把获取的逆向特征参数利用正向建模工具构造出种植体和基台的实体模型。以不同倾斜角度建立6种模型。模型Ⅰ:种植体轴向倾斜0°;模型Ⅱ:1号、5号远中倾斜30°;模型Ⅲ:1号、2号、4号、5号远中倾斜15°;模型Ⅳ:1号、5号种植体远中倾斜30°,2号、4号远中倾斜15°;模型Ⅴ:1号、2号、4号、5号远中倾斜30°;模型Ⅵ:1号、5号远中倾斜15°,2号、4号近中倾斜15°;模型Ⅰ~Ⅵ 3号种植体轴向均倾斜0°。对模型15牙位加载300 N载荷,分析种植体表面和骨组织表面的综合应力。结果 1号种植体表面最大应力值模型Ⅰ<Ⅳ<Ⅴ<Ⅱ<Ⅲ<Ⅵ,模型Ⅱ~Ⅵ分别较模型Ⅰ增高了28.17%,45.70%,7.90%,22.33%和57.04%。3号种植体表面最大应力值模型Ⅰ最高,模型Ⅱ至Ⅵ分别降低了29.19%,43.62%,23.48%,20.46%和16.44%。以模型Ⅰ的1号种植体骨组织表面的最大Mise应力值为基准,模型Ⅱ~Ⅳ的1号种植体骨组织表面应力值分别下降了10.12%,58.22%,18.35%,模型Ⅴ和Ⅵ分别升高了57.59%和12.65%。结论 上颌骨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非对称增加远中向倾斜种植体的角度,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应力分布,前牙区种植体的对称远中向倾斜会明显地减少前牙区种植体和骨组织表面的应力,也会降低前牙区骨吸收以及固定义齿折断的风险。
正压冲洗对根管预备清除细菌的作用研究
刘晓燕 张轶丹 李芬 吕海鹏 蒋文凯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00-903. 
摘要 ( 12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评价根管机械预备过程中,正压冲洗对根管内细菌清除率及术后疼痛并发症的影响,为提高根管治疗的疗效提供新方法。方法 选取80例单根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据根管预备过程中是否采用正压冲洗,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采用机用镍钛锉M3冠向下法预备至F2。在预备前后,根管内分别取样进行厌氧菌接种培养,检测根管内厌氧菌数量变化;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进行回访。结果 80例患牙器械预备后菌落数均明显下降(P<0.05);使用正压冲洗组的细菌清除率高于不使用正压冲洗组(P<0.05);使用正压冲洗组术后24 h患者疼痛率低于不使用正压冲洗组(P<0.05)。结论 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时,使用正压冲洗能够有效提高根管内细菌清除率,降低术后疼痛并发症。
成釉细胞瘤患者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分析及作用研究
傅瑜 杨蓉 单杰 张杰 林晓虎 江裕程 卞成玥 罗颐辰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04-909. 
摘要 ( 12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分析成釉细胞瘤患者与正常人群基因表达谱芯片差异表达的基因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探讨关键lncRNA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方法 在公共数据库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中下载成釉细胞瘤相关芯片数据集GES38494及GES132472,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及lncRNA,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并分析其参与的GO及KEGG通路,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筛选核心基因。结果 经差异分析共筛选出8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差异表达的lncRNA 6个,与283个mRNA存在共表达关系。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中的mRNA主要参与上皮发育、皮肤发育、表皮细胞分化、角化细胞分化、角化作用等生物学功能和干细胞多能性调节通路、胰腺分泌、视黄醇代谢、轴突导向、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黏着斑等KEGG信号通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中IVL是连接度最大的核心基因,与其共表达的lncRNA MAGI2-AS3表达下调,二者呈负相关。结论 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成釉细胞瘤患者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基因相关信号通路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核心基因,为成釉细胞瘤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汉族青年人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的CBCT研究
程筱番 朱洁 胡小娅 桂冠 施博玮 卜寿山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10-915. 
摘要 ( 10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汉族牙周健康青年人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并探讨性别、位置以及腭穹窿形态对上颌腭侧黏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志愿者32 例(男15 例,女17 例),使用CBCT图像分析法测量受试者上颌双侧尖牙至第二磨牙区正中距离龈缘3、6、9、12 mm水平处共 280个位点处的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并于上颌第一磨牙处计算每位受试者腭穹窿的宽高度比(W/H)得出中位数:2.59。由中位数2.59将受试者划分为高穹窿(W/H<2.59)和低穹窿(W/H≥2.59)组。结果 受测志愿者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平均厚度为(3.66±1.15)mm,尖牙处上颌腭侧黏膜平均厚度为(3.23±0.71)mm,第一前磨牙处为(3.53±0.75)mm,第二前磨牙处为(4.87±0.58)mm,第一磨牙处为(3.21±0.90)mm,第二磨牙处为(4.39±1.67)mm。上颌腭侧黏膜厚度由尖牙区往后逐渐增厚,至第一磨牙区锐减,在第二磨牙区再次增厚且黏膜厚度从距龈缘向腭中缝处逐渐增厚(P<0.05);男性上颌腭侧咀嚼黏膜的厚度为(3.78±1.15)mm,女性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为(3.55±1.14)mm,男性组上颌腭侧黏膜厚于女性组(P<0.05);高穹窿组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为(3.72±1.07)mm,低穹窿组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为(3.60±1.21)mm。不同腭穹窿形态黏膜厚度存在差异(P<0.05)。结论 上颌腭侧咀嚼黏膜厚度从尖牙区向后逐渐增大,至第一磨牙区减小,在第二磨牙区再次增大,且各牙位区距龈缘越远处黏膜越厚。不同性别、不同腭穹窿形态者不同位点处的上颌腭侧黏膜厚度不同。建议选择上颌前磨牙区作为上颌腭侧移植瓣的主要供区。
上颌腭部骨支持式前方牵引配合扩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李祥 杨婉琪 李慧 于晓艺 葛悦 朱宪春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16-921. 
摘要 ( 87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建立颅上颌复合体的模型, 分析上颌腭部骨支持式前方牵引配合扩弓时,前方牵引方向和牵引位点的不同对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方法 应用逆向工程方法建立含3种上颌腭部骨支持式前方牵引(L1、L2、L3)配合扩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进行腭部扩展的同时,装置的两侧牵引钩处施加500 g力,方向分别与上颌牙合平面呈0°、15°、30°、45°,分析颅上颌复合体应力分布及位移趋势。结果 相同的牵引角度时,L1、L2、L3三组的N点(鼻根点)、IOB点(眶下缘点)、A点(上牙槽座点)在三维方向的位移无统计学差异;L1、L2、L3组同一骨缝产生的应力值不同;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加,N点、IOB点、A点在Z向的位移值呈线性减小;同一牵引力在各骨缝产生的应力大小不同,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加各骨缝的应力变化也不相同。结论 ①上颌腭部骨支持式前方牵引配合扩弓时,3种装置对颅上颌复合体的位移趋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均可使颅上颌复合体发生向前移位伴有逆时针旋转,但L2型对同一骨缝产生的应力相对较小,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加颅上颌复合体逆时针旋转减小,各骨缝的应力发生不同的变化。②临床在应用腭部骨支持式装置进行前方牵引时,对于反覆牙合较深反覆盖较大的患者可以选择较小的牵引角度,相反,对于反覆牙合较浅反覆盖较小的患者可以选择较大的牵引角度。
微种植钉联合自我效能干预对露龈笑患者侧貌、面型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冯道宽 刘进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22-926. 
摘要 ( 155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微种植钉联合自我效能干预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露龈笑患者侧貌、面型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招募就诊于正畸科的90例露龈笑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三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常规组)采用高位J钩牵引治疗,微种植钉组(微钉组)接受微种植钉法治疗,联合组在微种植钉法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我效能干预治疗。比较三组牙龈暴露量、侧貌和面型指标及心理状态。结果 三组治疗前牙龈暴露量相比无差异(P>0.05),与常规组相比,治疗后4、6、8个月,微钉组牙龈暴露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联合组改善效果更优于微钉组(P<0.05)。治疗后8个月,微钉组侧貌、面型指标变化优于常规组(P<0.01),而联合组与微钉组无差异(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心理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微钉组、联合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且联合组优于微钉组(P<0.01)。与常规组相比,微钉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满意度为93.3%,微钉组为70.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微种植钉联合自我效能干预显著改善口腔正畸患者牙龈暴露量,对患者侧貌、面型也有一定效果,且治疗过程负面情绪有效缓解。
低角病例颈椎骨骼异常的研究
刘阳 高睿 韩天媛 邵玶 孙婷婷 唐林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27-931. 
摘要 ( 16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 通过头颅侧位片分析低角型错牙合畸形与颈椎骨骼异常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统计低角病例颈椎异常的发病率,分析颈椎形态与头颈姿势和颅面形态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2019年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60例低角病例作为实验组。另随机选取60例均角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年龄范围 16~ 40岁。记录前4个颈椎融合和后弓发育缺陷的数据,统计颈椎异常各亚类的发生情况,并分析颅面颈部各测量项目与颈椎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低角组颈椎融合患病率56.7%,均角组21.7%,且颈椎融合多发生在第二和第三颈椎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后弓缺陷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颅面颈部各测量值中ML/OPT、 ML/CVT、SNB、NSL/ML、FH/ML、NSL/NL、NL/ML、S-Go、N-Me、ANS-Me、面高比(S-Go/N-Me)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椎融合的发生与FH/ML有相关性。结论 低角病例颈椎融合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说明颈椎融合的发生可能与面部垂直向生长方式相关。
调查研究
苏州市12岁青少年口腔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李蓓 潘 灏 朱晔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32-935. 
摘要 ( 14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目的 了解苏州市范围内12岁青少年口腔状况和口腔保健态度、知识及行为,给卫生部门制定口腔卫生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苏州市范围内抽取5个区和1个县级市,参照全国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CPI探针进行口腔检查,并邀请被检查者填写口腔卫生问卷。结果 1 666名12岁儿童患龋率32.7%、龋均0.62、龋补充填比19.3%;牙龈出血和牙石检出率分别为87.1%和82.3%;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为51.38%;92.4%调查人群持有积极口腔保健态度;饮食习惯调查显示每天摄入1次及以上含糖食物的人群比例为71.9%;97.6%人群每天刷牙,但保持在2次及以上占63.6%;每周和每天使用牙线人群占1.6%和1.3%;66.1%的人有口腔就医经历,其中末次看牙时间<12个月的占45.4%。结论 需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和形式,以健康口腔为目标推进苏州市口腔卫生工作。
综述
牙本质渗出液对粘接界面的影响
杨宇斌 朱轩言 田子璐 王惠敏 朱松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36-939. 
摘要 ( 7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牙本质渗出液在髓腔压力作用下不断向粘接界面渗出,破坏粘接剂-牙本质粘接界面的完整性,进而降低粘接强度,影响粘接修复的耐久性。该文就牙本质渗出液对不同粘接系统粘接界面、纳米渗漏、粘接强度和在不同牙本质类型中的影响以及改进方法进行综述。
新型镍钛器械弯曲根管成形能力的研究进展
封菲 曹立群 张旗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40-946. 
摘要 ( 156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弯曲根管的预备成形是根管治疗中的一大难点。近年来,随着新型镍钛器械不断发展,器械性能不断改进,对弯曲根管预备成形能力得以提升。本文就新型镍钛器械对弯曲根管预备成形能力的影响作一综述。
真菌致龋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璐瑾 商庆龙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47-950. 
摘要 ( 10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口腔微生物在龋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细菌因素致龋之外,近年来有证据支持口腔真菌也参与致龋过程,并与细菌相互协同致龋。同时,也有证据表明部分真菌可以通过拮抗细菌抑制致龋过程。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证据,分析真菌的致龋机制,指出在真菌致龋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锥形束CT在牙槽外科定量测量中精准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晓华 王恩博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51-955. 
摘要 ( 105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锥形束CT(CBCT)凭借其定量测量功能在口腔临床及科研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牙槽外科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中很多情况下需要精准定位,以便制定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而CBCT以其强大的线距测量功能,为牙槽外科领域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对CBCT在牙槽外科定量测量的精准性及应用作一综述。
智能水凝胶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李玉芳 刘君瑜 王翔宇 肖宇 包崇云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56-959. 
摘要 ( 10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智能水凝胶,也被称为环境响应型水凝胶,具有感知外界环境某些信号、刺激变化的能力,这些信号主要包括温度、pH值、生物分子、电、光和压力等。这一类材料特殊的理化性能使其在生物体内药物控释的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潜力。该文介绍了不同响应类型的智能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质,并对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光生物调节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研究进展
刘小雅 罗寒 杨春
口腔医学. 2020, 40(10):  960-964. 
摘要 ( 137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是光刺激细胞反应,诱导镇痛、减少炎症及促进组织再生。近年来,大量基础实验发现PBM能调节炎症过程,减缓疼痛反应,相关的临床试验报道也证实了其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性。本文就光生物调节疗法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